二、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加强战略意识,立足全局,如此重要。那末怎样处理战略与战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呢?毛泽东说过,我们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个概念,这就是:

战略上(全局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局部上)重视敌人;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毛泽东精辟阐述的全局与局部、质变和量变的辩证法,是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思索的。一切神机妙算,皆出于此。毛泽东解决了古今中外兵家的难题:从全局上看,敌强我弱如此悬殊,那么怎样才能以弱胜强呢?这就要我们在局部上造成我强敌弱的态势,逐步消灭敌人。仗要一仗一仗地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当我们取得许多局部胜利之后,总体上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再通过最后的决战,夺取全局的胜利。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是以弱胜强的三大通则。

从战略上说,我们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敌人处于战略的外线, 居于战略进攻地位,企图采取战略的速决战。我们则处于战略的内线,居战略防御地位,应自觉采取战略的持久战。所有这些,都是由敌强我弱这个特点决定的。

从战役战斗的作战方针来说,我们采取的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与我之战略方针“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正好相反;然而,又恰是实现这样的战略方针之必要的作战方针。如果战役战斗方针同样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那就无法形成优势,也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已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的斗智艺术高超,恰好表现在正确处理战略与战役、战斗之间的关系上。

由于我们坚决地采取了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方针,就不但在战场上(局部)改变着敌我之间的强、弱、优、劣形势、而且将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全局)形势。在战场上,因为我是进攻,敌是防御;我是多兵处外线,敌是少兵处内线;我是速决,敌虽企图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 于是在敌人方面,强者就变成了弱者,优势变成了劣势;我军方面则反之, 弱者变成了强者,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打了许多胜仗之后,总的敌我形势便将引起变化。从全局来说,敌人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占统治地位;而从局部来说,我军则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占统治地位;许多局部的质变(对全局是量变)必将影响全局的变化。这就是说,集合了许多战场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胜利之后,就逐渐地增强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

妙就妙在这里: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 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对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民众条件两个长处,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阵地战和游击战只作为辅助的作战形式。主要采用灵活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以几个师对敌一个师,几万人对敌一万人,几路对敌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一战如此,他战皆然。星星之火,终于燎原。我之小块革命根据地,逐渐变成大块, 解放区先是分散的后来逐渐联成一片,以至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是辩证地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无不闪耀着毛泽

东的斗智辩证法的光辉。尽管未来战争因条件变化会有新的打法。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则仍然是适用的。

前面我们说的是战争年代的情况,和平时期是否也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况且战时的全局观念必须依靠平时来培养。

战略上(全局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局部上)重视敌人,这是普遍真理。既敢于胜利,又善于胜利,就能无往而不胜。否则非左即右,要多花代价就是了。

智者会辩证地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愚者会把两者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谋略水平如何?同敌手较量见胜败,与同僚相比见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