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如果说,古人谋略思想中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那末毛泽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战争,却是我们的典范。

毛泽东不仅重视研究战争的普遍规律,吸取前人的经验(包括批判地吸取古人的和资产阶级军事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更重视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强调“按照情况活用原则”,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说:“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 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①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②

这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对立。纵横观察古今中外的谋略家之所以胜败,主要在于:能否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前者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教条主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总要首先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157 页。

② 同上,第 157—158 页。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①

只有具体分析战争的特殊性,分析战争中矛盾双方的基本因素,深入揭露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才能把握战争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谋略。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②接着详尽地分析了中日战争中互相矛盾的四大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综合起来看,敌有一长三短,我有三长一短,敌人强中有弱,我则弱中有强。这些基本特点反映了中日战争这个特殊矛盾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抗日战争中的一切规律性的东西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它规定了敌我双方的战略战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规定了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据此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抗日战争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的科学论断。

毛泽东分析抗日战争以及国内革命战争的方法,深刻地体现了矛盾分析的辩证法。谋略实例是举不完的,而这种矛盾分析的辩证法,其生命力永远是常青的,是我们需要着重领会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故、因时、因地制胜,机智灵活。这是谋略辩证法的精华所在。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不仅基于辩证唯物论的哲理: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因敌、因时、因地制胜。

我们在学习战史,剖析谋略实例中应注意“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民族战争和阶级战争不一样。就国内战争来说,军阀与军阀不一样,中央军与杂牌军不一样。讲斗智对象,蒋介石与白崇禧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一样的东西,即共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一般原则是共性,但它总是寓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只有与特殊相结合, 才有指导作用;否则这个“一般”就成了教条。我们应用心体会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谋略水平,发展军事谋略,指导未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