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知彼知己,客观、全面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权衡利弊,

目的在于谋取优势和主动,斗智特别是“智”在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孙武虽是朴素的唯物论者,但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例如:

《孙子》兵法中有许多造“势”的论述。这里所说的“势”,就是根据情况,趋利避害、机变灵活所造成的形势,即发挥主观能动性,陷敌于不利态势。

《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功之,以卒待之。”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显示某种假象,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给予某些小利益,敌人就会被诱上当。以小利引诱敌人,以主力准备歼灭敌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能使敌人自动前来的,是设法利诱它:能使敌人不能前来的,是设法妨害它。所以敌人闲逸,要能使它疲劳;敌人粮足, 要能使它挨饿;敌人安稳,要能使它移动。

《孙子》说的“形人而我无形”。即既要察明敌人情况,又要隐蔽我军形迹。

《孙子》曰:“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预见胜利要考察五个因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打,什么情况下不能打者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取不同战法者胜;全军上下团结一致者胜;预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无准备的敌人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予牵制者胜。这五项就是预见胜利的条件。

《孙子》所说的五个制胜因素,都涉及到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孙子》的斗智艺术,从他的《九地篇》的一段话中很可以看出:“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持,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就是说:从前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军前后不能互相策应,主力和一部不能互相依仗,官兵之间不能互相救授, 上下隔绝不能互相保障,士兵离散而不能集合,部队虽然集中而不能一致行动。情况对我有利就行动,对我不利就停止。请问:敌军众多而严整地即将向我进攻,应该怎样对付呢?回答是:先夺取其要害,敌人就会听我摆布了。用兵的诀窍,贵在行动迅速,乘敌人来不及设防,从他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其没有戒备的地方。

我军打的许多漂亮仗,当然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但有不少地方,可从《孙子》兵法中或多或少地找到影子。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固然是客观规律的反应,但无不与主观能动性相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主观能动性,就没有谋略,也谈不上斗智。

大家知道,毛泽东在车观、客观关系上,特别是关于“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论述,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宝库。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区别,重要的一条恰恰就在是否承认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和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力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①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 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 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②

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趋利避害。这是军事谋略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我者扬长避短,对敌者扬短抑长。一切扬长击短的计谋,皆在于把己方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而把敌方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到最小限度。长和短、利刷害、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认为,对我们有利的变化,应从三个变量中去把握:一是暂时不变, 变得越有利,变得有害。对我有害的变化也应从三个变量中去把握:一是暂时不变,变得越有害,变得有利。从双向对抗中看到和预测到敌我各种变化快慢,谋略家此时就要从利与害中做出最佳选择。若对我之不利的情况暂时不变的话,而敌人之有利的情况正在向不利转化,而且转化疾速,那么我之不利将从敌之有利变为不利的过程中得到补偿,甚至变为有利。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对敌,化有利为有害;对己,化有害为有利。趋利避害;以己之长,击敌之领。谋略家要善于把握这种要领, 以取得斗智的最终胜利。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228—229 页。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2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