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国军的战略设想和作战编成

云南宣布独立后,唐继尧、蔡锷等决定仿照辛亥革命的办法,设都督府为全省最高军政领导机关,并推举唐继尧为都督。

① 参政院系袁世凯解散国会后设立的新机构,参政员多为清朝遗老和袁的亲信幕僚、政客,其职能是“应大总统之谘询,审议重要政务”。

① 1915 年 12 月 5 日,革命党人在上海策动“肇和”舰起义炮轰上海制造局,并一度攻占电话局。终因兵力悬殊,起义很快失败。这次起义,在全国引起了震动。

② 1914 年 8 月,原国民党人李根源、陈炯明、李烈钧、熊克武、钮永建、冷遹、林虎、程潜、陈独秀、李书城等百余人,在日本东京组织“欧事研究会”。该会创建之初,闭口不谈革命,只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外局势。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事件发生后,竟把“联袁对外”作为该会宗旨。后来,其中绝大部分成员参加了讨袁行列。

起义的领导者认为,云南之西、南两面与邻国接壤,东、北两面与川、黔、桂毗连,要讨袁护国,应以云南为根本,向川、黔、桂三路出师,以震撼全国。其基本战略设想是:一路由云南入四川,以一支部队出叙州(今宜宾市)、泸州,进据重庆、夔州(今奉节),直下宜昌、武汉,另一支部队出宁远(今西昌),过成都,越岷州(今甘肃岷县)、洮水,趋甘肃、陕西, 进据西北。

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驻师梧州,然后以一支部队东下广州,北出震动江左,东出进据闽浙,另一支部队由梧州向桂林,逾衡阳、永州(今湖南零陵),浮湘直下,取长沙、岳阳,震动武汉。

第三路由云南入贵州,直抵湖南辰(溪)、沅(陵)地区,然后以一支部队经新化取长沙,北上岳阳,逾洞庭,迫武昌,另一支部队下沅水,取常德,北扼虎渡,规荆州以指襄阳。

进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首先进占黔、桂、川三省;第二步进而抵达武汉、闽浙、陕甘;第三步,以闽浙方向取守势,以陕甘之兵相机威逼袁军右侧,以武汉方向之主力大举北向,直捣袁逆巢穴。①

上述战略设想,固然反映了起义将领们气吞山河的宏图大志,但以云南一隅之地和十分有限的兵力,要实现这样大的战略目标,显然带有相当的冒险成分和不切实际的空想。

护国起义之前,云南驻军计有两师一混成旅,连同驻防各地的警备部队,总兵力不足一万五千人①。护国军领导者根据上述设想,将原有部队扩编成三个军(编制序列见附表一):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三个梯团① 入川,拟在分取叙州、沪州后,进攻重庆;以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率两个梯团入桂,拟直趋南宁,会合桂军后,分进湘、粤;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遣兵出黔、湘、取武汉。唐先派徐进为先遣纵队长,同戴戡等入黔发动起义;继派赵钟奇率一个梯团入黔,拟会合黔军,直取湘西辰溪、沅陵; 又派李友勋率一支队出会理、宁远(今西昌),相机进取成都;此外,尚编组一挺进军,由黄毓成统率,拟直趋辰、沅,取常德,游击于武汉、荆襄一

① 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宝庆人,出身贫苦,1898 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的赏识,后在唐才常、梁启超资助下,留学日本,先后入日本陆军成城、士官两校学习军事。1904 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新军和陆军学堂任职。1911 年在云南任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时,武昌起义爆发,他支持并领导云南起义,被推为都督。1913 年调北京任职。

① 唐继尧(1881—1927),字蓂赓,云南会泽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历任云贵总督府参谋、云南讲武堂教官等职。1911 年任新军管带,参加云南起义。1912 年,唐受蔡锷派遣,率滇军占领贵阳,颠覆了由革命派自治学社领导的贵州军政府,与贵州立宪派、旧官僚共同组成联合政府,出任贵州都督。1913 年蔡锷奉调入京,举荐唐继尧任云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 年 6 月,袁世凯改都督为将军)。

① 《续云南通志长篇》卷四。按:所谓“外交紧急”,是指袁世凯拟派特使周自齐赴日,向日本天皇赠勋, 准备以卖国条件换取日本承认帝制一事。

带。另委原国民党员熊克武为四川义勇队总司令,程潜为湖南招抚使,分别回川、湘两省集合讨袁武装,开辟敌后战场。

第一军是护国军的主力,每支队配有山炮二至四门,机关枪二至四挺, 枪支多为德国造①,全军共有官兵六千余人,部队一般都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较强。其余两军的官兵质量和武器装备均差于第一军。

护国军多路出兵,原有兵力已不敷分配,为适应作战需要,遂实行紧急扩军。其办法是:以蒙自道尹兼护国军第二军参谋长何国钧为义勇军司令官,募集当地义勇约四千人,随第二军行动;派马文仲等募集游击队七营, 负责省区防务;派马为麟在省城设立征兵事务所,规定征兵区域,选派干员分赴各县督办,除召集退伍士兵外,还募集识字壮丁,带回省城编练;集合各县的保安团、保商团进行正规训练,补充作战部队。由于滇省人民认识到护国讨袁系正义之战,均“志切请缨”,踊跃参军。在很短的时间内,滇省正规部队由原来的两师一混成旅(共十二个团)扩充到三十六个团,约二万二千余人①,使三个军的兵力得以充实。

随着军队的扩充,军费开支急剧增加,这对于地瘠人稀的云南来说,是个严重的问题。都督府决定采取以下筹饷措施:向省内各机关提借存款;裁并闲冗机关,停办中学以上学校,将其所有款项移助军费;将原拨付中央的盐税协款全部截留;设立筹饷局,动员各县殷富绅士捐款,并规定各县应捐数额。通过以上措施,共筹款二百七十多万元。另外,派吕志伊、龚振鹏等前往香港、越南、缅甸及南洋一带向华侨募捐,共得十二万八千余元。至 1916 年初,加上云南中国银行所存银币二百万元,共筹款近五百万元,初步解决了军费的困难。因此,部队出发时,给每个士兵预发三个月薪饷①,官佐按级留薪一半,由其家眷按月到军需局领取。这样,官兵无后顾之忧,参战部队“皆意气奋扬,有不斩楼兰不生还之概”,②士气大大超过北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