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革命党人的讨袁决策
在袁世凯陆续派兵南下,战争端倪明显可察的情况下,孙中山再次呼吁革命党人丢掉幻想,实行武力讨袁。他指出:“除从速起兵以武力解决之外, 实无其它办法”①。孙中山分别致电湘督谭延闿和粤督陈炯明,要求他们立即宣布独立,进行讨袁,但谭、陈在回电中均借故推诿。孙无奈,欲亲自赴粤发动讨袁,当即被人劝阻。孙又提议由陈其美先在上海宣布独立,打响讨袁第一枪。陈其美、黄兴等人坚不同意,认为“据数里之地以抗敌,犹执卵投石”①。此时,驻沪海军前来接洽,愿意宣告独立。孙甚喜,建议海军由海上进攻津沽。陈其美等人反对海军先发,认为“须海陆并起”②才行。不久,驻沪海军奉袁世凯命令开赴烟台。孙闻讯后,急欲劝阻,指出:海军“开赴烟台,恐将生变”。陈、黄则认为“海军既表同意于先,断不中变于后”
③。结果,海军北上后即被袁控制。孙
中山别无他法,决定派人去策动南京第八师几个忠于革命的营长,先“冒险
② 袁世凯:《通令禁止造谣保卫商民文》,《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二,第 46 页。
① 《时报》,1913 年 5 月 24 日。
① 另说共计二十二个营,每营均三百人(见《民权报》1913 年 5 月 1 日);又说为七八千人(见《亚细亚日报》1912 年 6 月 4 日)。
② 1913 年 5 月 9 日,徐宝山被炸死。30 日,袁世凯将该师改编为江苏陆军第四师,任徐宝山之弟徐宝珍为师长。
③ 1911 年,沙俄政府乘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政权交替之际,策动外蒙古“独立”,炮制傀儡政府,协助叛
军进占外蒙各要地,进而于 1913 年入侵内蒙。
一发”①,以树立讨袁的旗帜。黄兴初则力言不可,认为那样将使“八师先自相战斗”②,后见孙中山主意已定,并准备亲往南京,只好服从孙的意见, 遂定下武力讨袁的决心。但黄又认为孙“不善戎伍”①,且恐孙“轻身陷阵”, 遭到不测,为留孙“以任大事”②,便自告奋勇代孙前往南京指挥作战。
革命党领导人在要否武力讨袁和如何讨袁问题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结果丧失了战机。7 月初,原江西都督李烈钧潜赴上海孙中山处,表示愿意率江西军队首先发难。孙遂决定李烈钧回江西发动,黄兴去南京发动,其它各省伺机响应。
孙中山等革命党领导人虽然确定了武力讨袁的决策,但整个国民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并未真正统一。在北方的国民党议员中,少数人离开国会到南方参加讨袁战争,不少人仍呆在国会中醉心于“法律倒袁”。在南方的国民党都督中,也是各怀心计,涣散不齐。湖南的谭延闿、福建的孙道仁及江苏的程德全,非旧官僚即立宪派,他们观望气候,随风摇摆,不积极参加反袁斗争;安徽的柏文蔚和广东的陈炯明,内部矛盾重重,没有完全掌握军队; 唯有江西的李烈钧态度明朗,讨袁坚决,并掌握着一部分比较可靠的军队, 但力量有限,难于影响全局。此外,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没有组织统一的作战指挥中心和制定统一的作战方案;对于与战争有关的其它重大问题,诸如军队的调遣、动员,兵员的训练补充,粮秣弹药的保障等,都未研究和解决。这都对以后的战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宣布独立的各省,曾制定过各自的作战方案。如粤省拟派三个支队出师北伐,以一个旅援助江西;安徽拟以一部兵力阻击倪嗣冲军,另一部兵力渡江援赣;四川拟在攻占重庆后,顺流东下;沪军则准备攻占制造局, 控扼吴淞口等等。这些方案也因种种原因,均未能顺利实现。
① 转引自: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册,第 181 页。
②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下卷,第 477 页。
① 《国民党二次讨袁之经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 《国民党二次讨袁之经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