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护国战争的结局

在停战期间,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紧张的纵横捭阖,焦点是袁世凯的下台问题①。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较大的力量:一是袁世凯及其少数追随者。他们继续策划由川、湘向西南进攻,进行垂死挣扎,妄图继续保住最高统治地位。但是,历史的发展与他们的愿望完全相反。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虽然由孙提出“保持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① 的正确主张,表示要与所有同袁世凯一样的反动派斗争到底,但因无实力,且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影响不大。一是掌握着护国讨袁的军事实力,并左右战局发展的进步党和西南地方实力派。他们除了“倒袁”和拥立黎元洪为总统外,没有提出任何别的政治主张,给护国战争的结局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后随着形势的发展,袁世凯的一些顽固追随者也开始离袁而向护国军方面靠拢。1916 年 4 月 6 日,广东将军龙济光在桂滇军的军事压力和广东革命党人领导的民军胁迫下,被迫宣布独立;4 月 12 日,浙江也自下而上地轰走了将军朱瑞,推举嘉湖镇守使吕公望为都督,宣布独立。4 月 16 日,冯国璋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此后,不少军政头目也纷纷劝袁下台。袁世凯虽已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却仍死抱住大总统的宝座进行垂死挣扎。

南方已独立各省为了加强与袁政府的对抗,于 1916 年 5 月 8 日在广东肇庆宣布成立军务院,遥戴黎元洪为总统,推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蔡锷、李烈钧和西南各独立省分的督军、总司令等为抚军。军务院的任务是指挥全国军事,筹办全国庶政,实际上是一个与袁政府相对峙的临时政府,其主要目的在于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军务院将两广境内的军队统编为护国军,共五个军、一个师、一个旅和一个独立团,准备分别向湖南、江西、福建开进,大举北伐。同时,进行坚持要袁世凯下台的南北交涉。

军务院成立不久,又有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宧和湖南将军汤芗铭相继宣布独立。陈宧、汤芗铭本是袁世凯的忠实爪牙,他们的倒戈,使

① 转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 1980 年版)第 6 卷,第 73 页。

① 蔡锷:《致唐继尧等辰电》,《近代史资料》1963 年第 4 期,第 30 页。

袁更加沮丧。1916 年 6 月 6 日,袁世凯这个独裁者和卖国贼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和唾骂声中病死,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袁世凯死后,进步党和西南地方实力派开始与北洋军阀寻求妥协,加速了南北相持局面的结束。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原副总统黎元洪于6 月 7 日继任总统。29 日,黎元洪召开国会,恢复国务院,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7 月 14 日,护国军方面宣布撤销军务院。25 日,中华革命党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至此正式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