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停战与备战

① 《汤芗铭致统率办事处电(1916 年 2 月 5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 《汤芗铭致统率办事处电(1916 年 2 月 5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袁世凯取消帝制后,鉴于对西南护国军的作战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内政外交亦处于困境,为了求得喘息的时机,乃于 3 月 25 日借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人名义,致电护国军,要求停战,商议善后。护国军方面,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兵员、枪械、弹药、饷糈都有很大消耗,急待补充休整,也需有一个休战时期。因此,从 3 月底开始,四川、湘西前线先后实行停火。到

4 月初,护国战争实际上已经停止。

对袁政府的停战建议,护国军方面有较高的警惕。蔡锷等认为:“袁逆之撤销帝制,一因兵事挫衄,外交逼紧,财政困穷,人心鼎沸,乃迫而出此; 一因独立省份逐渐加多,护国军势力继涨增高,无力抗御。故借此下台,以和缓国人之心理,孤我军之势力,仍盘踞现位,以为卷土重来之地”①。因此,在同意停战之后,护国军的领导者仍加紧进行军事准备,扩大军队编制, 补充训练新兵,筹集军械给养,并向日本订购军械,以备再战。到 5 月底, 云南护国军即由原来的三个军扩编为八个军①,共约五万余人。

对于尔后的战略方针,护国军领导人进行了较充分的酝酿。唐继尧的战略设想是五路出兵,会师武汉。具体计划是:以第四军加强第一军兵力出川, 第六军加强第二军兵力出粤,第五军由会理、宁远出陕西,第七军由桂林出长沙,唐继尧则自率第三军及警卫军经黔出湘,各路护国军会师武汉。这一设想,与起义之初的战略大致相似,其问题主要是多路分兵,张口太大。蔡锷则不同,他经过战争实践,对多路分兵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已有所认识,故对下一步作战,坚持其“滇师举全力以出綦渝为当”的主张。他说:“凡大军作战,首在将其主力摧破,其余自迎刃而解。次在夺据其咽喉重地,⋯⋯ 现逆军主力之七、八两师,悉集泸纳,我若将此军击破,则成、渝唾手可得。其次则重庆为逆军唯一之咽喉重地,我若得此,则在川逆军接济立断,久将不战自溃。故滇中增援之师,以全力趋泸或出綦渝为当。就现在形势论,兵出綦渝较易得手。”

李烈钧则坚持以该军主力出湘,控制长江中游。他认为:“粤东方向, 桂已独任,我军似可迅速出湘;果能冲断江流,则影响大局,获益犹巨。且川南得遥应之势,逆军将不战自溃。”①

比较起来,蔡锷的主张较之唐继尧的计划要实际可行一些。因为,袁世凯的主要征滇部队集中在川南,而在这一方向与袁军对峙的护国军,经过战争的消耗,兵员不足,饷弹缺乏,战斗力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势下,如能按蔡锷的主张,将增援的兵力集中于泸州或綦江正面,则进可以消灭袁军主力,控扼重庆,退可以阻截袁军入滇之路,因而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当然, 李烈钧的主张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时,广西已经独立,滇省无后顾之忧,若

① 其死因不详,有“为部下所杀”、“自杀”及“因病暴卒”各说。

① 该军之张开儒梯团驻滇东待命。

① 转引自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第 298 页。

以桂军攻粤,以李烈钧的第二军由广西进军湖南,如能攻下长沙、岳阳等要地,进而控扼长江,也足以威胁四川袁军之后路,使其进退两难。总之,蔡、李的主张较之唐继尧的多路分兵计划,都要高明一些。

此后,由于双方没有重新开战,蔡、唐、李的上述计划,均未受到实战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