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驻宁新军与旧军的斗争
南京城内,原驻有以徐绍桢为统制的新军第九镇步兵第十七协,第十八协三十六标一个营,及炮标、骑标、工程、辎重等营,总人数约七千人。另有江防会办、江南提督张勋统率的江防军二十营,赵会鹏统率的江宁巡防军五营,王有宏统率的新防军(又称缉私队)十营,由未裁绿营及饥民新编成的巡防军十营,江宁将军铁良新练的步兵一标、炮兵一营及督署卫队等,分驻城内外。旧军总兵力约二万人。
著名的革命党人赵声等曾在第九镇进行兵运工作,因而该镇官兵具有一定的民主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后,该镇官兵进一步向革命方面转化。两江总督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认为新军不可恃,不予补充弹药,并派江防营进行监视。10 月 31 日,张人骏又命第九镇限期从市内移防至距城六十五里的秣陵关,由江防营及巡防营负责城内守卫,每人补充子弹五百发。第九镇官兵对此愤愤不平,纷纷要求起事,但苦无弹药,不敢轻动。第九镇移驻秣陵关后,张勋等派人监视,观察动静,并企图谋刺徐绍桢。徐绍桢本无意革命, 但被张人骏、铁良所逼,且各标营的革命呼声甚高,遂下决心联络革命党人, 举行起义。他一面派人去上海领取弹药,一面入城联络巡防军、督署卫队为内应,相约于 11 月 8 日以演习为名,同时行动,袭取南京城。不料城内一
些同情革命的人自行于 7 日仓促发动,被张勋调兵镇压,很多革命党人牺牲。清军紧闭城门,严密戒备,并增派步兵三个营、骑兵一个营防守雨花台,在通济门、汉西门增设了山炮和机关枪。
第九镇闻城内起事,遂于 11 月 8 日誓师,兵分三路,进攻南京城。其部署是:右路以步兵第三十六标第三营(缺一队)、骑兵第九标第一营(缺一队),经曹家桥向通济门进攻;进城后,占领督署。左路以步兵第三十三标第三营、骑兵第九标第三营,经铁心桥、安德门向汉西门进攻;进城后, 消灭清凉山守军,占领饷械局。中路以步兵第三十四标、骑兵第九标第二营, 经姑娘桥、花神庙向雨花台进攻;进城后,分军渡江,占领浦口。同时,约镇江步兵第十八协第三十五标进攻朝阳门;进城后,占领将军署。当时,第九镇官兵每人只有子弹三五发,重武器则有炮无弹。上午 11 时,各路部队
在无名纬河南岸高地集结待命,准备夜间行动。中路的骑兵因求战心切,竟不顾统一号令,单独北进,在逼近雨花台时,遭清军炮击,退至花神庙。这时,步兵三十三、三十四两标,也先后发起进攻,因无统一指挥,形成各自为战。黄昏,中路部队向雨花台发起冲击,遭敌火力压制,伤亡较大。当晚, 革命军连续三次冲锋,终因弹药不足,守军工事坚固,未能奏效。待至 9 日拂晓,革命军弹药用尽,被迫退往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