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军的进攻部署与“和谈”阴谋

清军攻占汉口后,一面巩固阵地,一面调运枪械弹药及渡河器材,并继续车运援军南下。冯国璋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作战行动。冯以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时力争武昌的战例,说明“昔日之势,重在武昌,武昌以洪山为扼塞,洪山失则武昌不守,顺流以取汉阳、汉口,如破竹耳。今日之战, 则重在汉阳,汉阳之大别(龟山)诸山,俯瞰武汉,如釜底一丸,下掷则全城瓦碎,不待攻而自破矣。为今之计,惟有先取汉阳,为攻心之上策”② 。他决心先取汉阳,再攻武昌。当时清军的配置是:第四镇和混成第三协驻汉口;第五镇驻孝感;混成第十一协从孝感南下新沟;另有清军五千人进驻祁

② 谋略处成立不久,即被改组成参谋部,取消了处理重要军政问题的职能。后通过人事安排,不少革命党人被排挤出都督府。

家湾。总兵力约三万人。其进攻部署是:左翼为第四镇,从汉水正面渡江, 直接进攻汉阳。右翼为混成第十一协和炮兵十九标一队,分甲乙两支队(各约一标兵力)迂回汉阳翼侧。甲支队从新沟渡汉水,经蔡甸(今汉阳县)向三眼桥进攻;乙支队从舵落口渡汉水,向琴断口进攻。另以第八协步兵一标为预备队,在甲乙两支队后跟进。同时,在汉口歆生路、刘家花园、大智门、招商局、华商跑马场、硚口及沿江一带,设置炮兵阵地,支援渡河部队。又在汉水口附近强索民船,进行佯动,掩护迂回部队渡河。经过十多天的准备, 逐步完成了进攻部署。

正当袁世凯、冯国璋部署向汉阳进攻之际,从保定移防石家庄的清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与驻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山西革命党人联络,准备响应武昌起义,回师京城,并在石家庄截留运往武汉的军火一车。袁世凯为了稳住北方,消除北上组阁的威胁,收买凶手于 11 月 7 日刺杀了吴禄贞。不久,张绍曾被“开出差缺,解除兵柄”。但此时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已先后宣布独立,清廷正处在四面楚歌之中。面对全国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和武汉革命党人在军事上的暂时挫折,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唆使下,派亲信于 11 月 10 日到武昌进行“和平” 试探。因其坚持以君主立宪为停战议和条件,虽为黎元洪所接受,却被革命党人拒绝。袁世凯诱和不成,遂令冯国璋积极准备进攻汉阳。

汉口失陷后,军政府内部对是否防守汉阳,进行了激烈的争论①。最后决定固守汉阳,并电请起义各省迅速出兵,合攻清军。军政府一面整顿队伍, 组建新军(即步兵第七协,统领为邓玉麟;步兵第八协,统领为罗洪升); 一面在汉水沿岸及险要地点加紧构筑工事,部署防御。11 月 2 日,黄兴返武昌后,许多革命同志主张战时总司令应与都督平行,而立宪派和革命党人中的妥协分子,为了保持湖北军政府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坚持总司令要受都督节制,结果后者占了上风,于 11 月 8 日效法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演出了一场由黎元洪登坛拜将的“闹剧”。黄兴受命后,即赴汉阳,在昭忠祠组织司令部,在归元寺设立粮台,积极布置守城事宜。当时,退驻汉阳的革命军不足五千人,经过补充,加上新从武昌调来的步兵第六协,共约万余人。适湖南援军王隆中、甘兴典二步兵协(均不满员)于 11 月 6 日、9 日先后开抵汉阳,总兵力增至二万余人。汉阳革命军沿汉水,背龟山、黑山、仙女诸山,由东向西,自南岸嘴经琴断口至三眼桥一线,划区设防。11 月 11 日, 其部署如下:步兵第四协防守南岸嘴至兵工厂一线;步兵第五协(欠第十标) 防守兵工厂与钢药厂;步兵第二协第四标防守钢药厂至黑山西麓;湖南援军第一协及工程兵一队防守割丝口至琴断口一线;湖南援军第二协及工程兵两

① 由萨镇冰率领调往武汉的舰艇,计有“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江贞”、“楚有”、“楚同”、“楚泰”、“楚豫”五艘炮舰,“辰字”、“宿字”、“湖隼”、“湖鹰”、“湖鹗”五艘鱼雷艇。

个队防守美娘山、三眼桥、扁担山一带,并向蔡甸方向警戒;炮兵在大别山、黑山、仙女山、扁担山占领发射阵地;步兵第六协在七里铺、步兵第十标在归元寺为预备队。由于设防没有重点,因而处处兵力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