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昌外围的作战
北洋军攻占黄老门后,乘胜疾进,不战而得德安;与此同时,还分别占领了南康、瑞昌,巩固了后方的安全。8 月 7 日起,北洋军便以南昌为目标, 分路攻击前进。其进攻部署是:第六师第十一旅于 7 日由南康乘船沿水路进攻吴城;陆路则分兵两路进攻建昌,第六师二十二团为右纵队,由拖沟岭(德安南)出发,沿驿南(德安南十三公里)一线开进,第二师第五团为左纵队, 由德安沿南浔未竣铁路前进,第六师十二旅(欠二十四团)为预备队,随后跟进。上述各部完成当前任务后,乘势续进,合击南昌。
此时,林虎旅已丧失斗志,不待敌人接近,即放弃建昌,退守山下渡(今永修县城附近),又被北洋军击败,旋即经奉新退往湖南。8 月 10 日,北洋军未遇抵抗,即进占建昌。
李烈钧由湖口退往吴城后,整顿了撤回的部队,复命方声涛负责吴城防务。8 月 7 日夜,北洋军马继增第十一旅的官兵约七十人,乘坐民船,伪装难民,利用夜雾乘风直驶吴城东岸登陆。吴城赣军仓促抵抗。8 日拂晓,马旅援军赶到,赣军不敌,慌乱败退。吴城失守后,李烈钧率余部退往南昌。留守南昌的江西都督欧阳武闻吴城失守,即于 9 日弃职潜逃。欧阳武的
两营护兵被宪兵司令廖伯琅控制。当李烈钧于 11 日率部退至南昌城下时, 廖伯琅紧闭城门,拒绝李部入城。李烈钧一面打电话斥责廖伯琅,一面派兵一营攀城而上,打开城门。廖伯琅仓皇逃往赣州(后被李纯捕杀)。李烈钧进城后,命伍毓瑞率领欧阳武留下之两个营和从吴城撤回之两个营在樵舍
(南昌东北二十公里)、乐化(南昌北十六公里)一线组织防御,抗击北洋军。
8 月 16 日下午,李纯令马继增第十一旅(欠二十二团)由灌口出发进攻
樵舍;张敬尧第二十二团由山下渡乘船,沿赣江进攻南昌;其余部队留守建昌。
此时,张敬尧之前锋部队已抵距南昌六十余里之花岩
街①,因陆路进展顺利,不愿折回山下渡从水路进军,建议由花岩街经落花街②,从陆路进攻南昌。李纯同意了张敬尧的意见。18 日上午 9 时,张敬尧分兵两路夹击落花街。赣军不支,退往高桥(南昌北)。中午,张敬尧以第二营从左侧,第三营从正面,向高桥发起进攻。赣军坚守阵地,竭力抵抗, 两小时后,阵地被占,退至赣江以东,企图固守南昌。张敬尧部一面发炮猛轰,压制赣军,一面由第二营征集船只,强渡赣江。下午 6 时,张部攻入德胜门,向城内纵深发展。伍毓瑞虽率部奋力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 只得撤离南昌城,掩护李烈钧等人退往湖南。李烈钧、林虎等见败局已定, 遂遣散余部,只身潜赴上海,后又亡命海外。
8 月 18 日,李纯部占领南昌。不久,驻赣州的赣军第四旅旅长蔡森率部向李纯投降。至此,首先发难讨袁的江西全省落入了北洋军阀之手。
江西是讨袁战争的重要战场。赣军讨袁作战的迅速失败,对整个讨袁战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兵力对比悬殊。主观方面,一是内部不纯,军心不齐。除陈廷训、刘世钧等暗中与袁世凯勾结外,一些中下级军官也各怀贰心。如战斗刚刚打响,九江城内的第六团团长就按兵不动,不久,该团一个营在沙河前线倒戈;之后,又连续发生成建制的部队投降和溃散现象。这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动摇了讨袁官兵的士气。二是准备不足,部署不当。李烈钧宣布独立,是在林虎旅与敌接战后仓促决定的,在军事上缺乏应有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如九江、湖口为长江要冲,湖汊纵横, 丘陵起伏,利于防守,赣军如能以重兵扼守,将北洋军阻止在长江以北或牵制在九江、湖口地区,虽不能决定最后的胜利,但必能延长战争的时间,有利于其它省份发动讨袁和支援江西。由于李烈钧等虑不及此,致使九江、湖口迅陷北洋军手中,战局急转直下。三是战术呆板,不善于利用江西的山岳丛林和险要山口伏击歼敌,阻止敌人的进攻,致使敌军长驱直进,迅速占领了江西。此外,江西全省武力的调遣、扩充,人民群众的发动等,均未进行, 即仓卒首先发难,这在与敌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是难有取胜把握的。
① 赣军第二师师长刘世钧反复无常。7 月 10 日,刘致电段祺瑞;表示北军“如有动作”,其所部赣军将“尽力协助”;20 日,刘又致电段祺瑞,表示愿将驻九江城内赣军编为一混成旅,配合袁军作战。当湖口激战时,刘又改变主意,令所部开赴湖口助讨袁军,李定魁团违令不从,刘仅率原第三团郑鸣树营开赴江北。27 日,刘率部反攻湖口,被袁军击败,遂弃众潜逃。
② 《李纯致大总统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