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讨袁战争的教训

讨袁战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继续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正义战争,是辛亥革命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波及江西、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福建等省,加上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 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这次战争仅仅进行了两个多月,即以失败而告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得以实现了反革命的“武力统一”计划,开始了北洋军阀集团在全国的反动统治。这次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最后失败。

讨袁战争之所以失败得如此迅速,一方面,由于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集团已经控制着中央和相当一部分地方政权,拥有一支数量众多、装备良好、经过训练的反动武装,并且得到帝国主义和以老立宪派为骨干的旧官僚政客的支持。另一方面,软弱的资产阶级,自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 便迅速趋向妥协,除少数激进分子外,大多数资产阶级分子因害怕战争影响其实业的发展,竟多方反对讨袁;广大农民群众,虽不断进行自发的反抗斗争,但未能从辛亥革命中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因而没有出现反袁斗争的高潮。这就影响了讨袁统一战线的形成。仅有少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部分军队的孤立作战,是难以敌过强大的反革命势力的。

这次战争的失败,还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观指导上的失误。自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党的领导人,便产生了妥协倾向。孙中山等主张以在野身分致力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宋教仁等主张实行“政党政治”、“议会政治”以分袁之权。这表明了他们对袁世凯代表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反动本质认识不足,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战争爆发后,在作战指挥上又犯了错误,这就加速了战争的失败。革命党人主观指导上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