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形势

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瓜分中国的阴谋,由于受到中国爱国军民的打击和帝国主义内部矛盾的影响而未能实现,便转而采取扶植清廷,“以华治华”的策略。为了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对中国的掠夺,各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要害部门派遣了顾问,以左右清廷的重大决策; 在京津、京榆沿线驻扎军队,以武力挟制清廷;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以扩大在中国开辟商埠、增加投资、修筑铁路、开发矿藏、内河航运等特权。至 1911 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达八十二处之多, 在十六个城市内设有租界,霸占了十几个省的矿产开发权,取得了粤汉、正太、津浦、陇海等十多条铁路的修筑权。帝国主义还通过增设银行,扩大资本输出,垄断中国的财政金融。它们在掠夺中国时,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1904 年 2 月,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的日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清政府完全放弃了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职责,竟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听任人民遭受屠戮和凌辱。俄国战败后,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英国乘机再次入侵西藏,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约,攫取了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日俄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经过肮脏的交易,暂时缓和了紧张关系,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清政府听任帝国主义驱使,实际上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神州大地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正处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随着清政府卖国残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增长。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挂出了一块实行“新政”的招牌。自 1901

年 1 月(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那拉氏发布“变法”上谕以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如裁汰制兵练勇、编练新军,裁撤冗衙、节省浮费,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等等。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中, 最重视的是练兵。1903 年,在北京设练兵处,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①为会办练兵大臣。1904 年 9 月,练兵处和兵部会同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和选派陆军学生游学章程,确定陆军以镇为经常编制。镇设统制,每镇辖步兵两协。协设统领,每协辖两标。标设统

①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大官僚地主家庭出身。1895 年 12 月被推荐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袁即怀着建立私人军队的野心,结党营私。清政府推行“新政”时,袁抓住“练兵筹饷”这项要政, 进一步培植私人势力。1901 年 11 月,李鸿章病死,清廷任命袁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 年 6 月实授)。袁到任后,积极筹饷练兵,建立北洋常备军。至 1905 年,先后编成以“小站旧人”为骨干的北洋新军六镇,共计七八万人。袁世凯以此为资本,左右朝政,并成为与革命为敌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头子。

带,每标辖三营。营设管带,每营辖前后左右四队。队设队官,每队三排, 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每镇有马队、炮队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合计一镇将弁兵夫共一万二千人。遇有征调,则以二至三镇为一军,由朝廷钦派总统节制。全国计划编练常备军三十六镇,除近畿四镇、四川三镇外, 其余各省编练一至二镇,限二至五年内编成。新军的编练工作,大多数省份没有按期编成。直至 1911 年清王朝灭亡时,全国建制完备的新军只有十四镇,其余只有一协或不满一协,总人数约二十六万人。在编练新军的同时, 还把部分绿营练勇等改编为巡防营,以加强镇压力量。清政府推行“新政”, 虽然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些促进作用,但却同时又给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提供了方便条件。为了编练新军,需要大批饷款,而当时的清廷已“帑藏大绌”,于是巧立名目,加捐加税,摊派勒索,无奇不有。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在此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把武装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上了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