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正嫉恶篇桴鼓不鸣董少平

“桴鼓不鸣董少平”是东汉时的一句民谣。它是什么意思呢?桴,是鼓槌;桴鼓,就是指鼓。不过,这个鼓不是指战鼓,而是指古代悬在“公堂” 旁边的堂鼓。若有人鸣冤叫屈,“大老爷”即击鼓升堂,决断屈直。桴鼓不鸣,就是说堂鼓终日悬挂在那里,没有人去敲它。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大老爷非常清正,没有冤案发生。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强项令”董少平。

董少平是董宣的字,东汉初的陈留(在今河南开封南)人。此人作官, 是个地地道道的硬骨头。只要你敢为非作歹,一旦犯在他的手下,皆不论官职大小和级别高低,也不管有否通天的本事,统统拿来治罪,绝不宽待,以致被史家称作“酷吏”。

他在任北海(在今山东寿光县)治相时,刚刚到职,就碰上一个令人望之却步的案子。当时,本地有个豪门大姓叫公孙丹。此人不但有着强大的宗族势力,而且还居五官椽之职,手中握有实权。他大起宅第,自然是他家的私事,官府也管他不着,但由于“卜工”迷信风水,“以为当有死者”,于是“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这就不是私事,而是直接触犯“王法”的严重刑事案件了。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如此行径,自为国法所难容。所以,董宣得知后,“即收(捕)丹父子杀之”。公孙丹父子虽死,但事情并没了结。其宗族亲党又纠聚 30 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董宣考虑:公孙丹以前曾依附过王莽,反对过光武,而今光武即位,仍如此嚣张,自当重治;否则,就不足以斩草除根,而且如果留着这些人,还怕他们“交通海贼”,兴风作浪,对新政权构成新的威胁。于是就又命其属吏水丘岑“尽杀之”。看来,他是有些扩大化了,所以“青州”(在今山东淄博) 治刺史就“以其多滥,奏宣考岑”。于是董宣就被召到京师洛阳,囚禁了起来。但他却胸怀坦荡,在被囚期间仍“晨夜讽诵,无忧色”,而且“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声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面临死亡,泰然处之。正在这时,光武特使驰至,赦免了他,让他先回到狱所去,并责问他为何“多杀无辜”。董宣皆据实以对,并说水丘岑乃“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如实回报后,光武深知董宣是个忠诚刚正的人,而水丘岑也是身不由己,所以都开脱了他们。

不久,董宣又被调为洛阳令。洛阳乃都城所在,又因达官贵族云集,不逞之徒,狗仗人势,扰乱社会治安在所难免。这对一个地方官来说,自然也是个新的考验。董宣就正好碰上了这种考验。

光武的姐姐湖阳公主手下有个家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竟敢目无国法, “白日杀人”。董宣得知,自不能容,到处缉拿。但这个家奴作案后却藏在公主家里。董宣自然不敢去公主家抓人,于是就在夏门亭“守株待兔”。果然,公主出行,以奴为“骖乘”(陪乘)。董宣乃上前抓住马缰,将车拦住, 并用刀画地,辞严义正地数落公主的过失,说着就喝叱家奴下车,将他就地击杀。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诉说。光武大怒,召见董宣,想把他鞭鞑致死, 以为皇姐出气。董宣叩头说:“希望陛下能让我说几句话再死。”光武说: “你还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中兴刘氏天下,德业至高无上,但却放纵奴仆滥杀无辜良民,这怎能治理好天下呢?臣不需鞭鞑,请准许自杀。”

说着,就用头撞击殿柱,血流满面。光武忙令小内侍将他扶起,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这事也就算了。谁知董宣昂身挺立,拒绝叩头。于是,内侍就强迫他跪下,让他叩头。但他却又两手撑地,不肯低头。公主一见,就在一旁怂恿说:“以前,文叔(光武字)你还没得天下的时候,虽藏匿犯有死罪的人,但大小官吏谁也不敢到家门上来;现在作了天子,威风就压不倒一个小小的县令吗?”光武毕竟是个较开明也较宽仁的皇帝,一听,笑了笑说:“作了天子和没作天子可不一样。”因而下令,把这个秉性刚直、不肯低头的“强项令”扶下殿去,还赏赐他 30 万贯钱。董宣把这些赏钱都分给了县吏。这件事情传出以后,那些达官贵族们都莫不胆战心惊,京师百姓也因此送给他了一个绰号叫“卧虎”,并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桴鼓不鸣董少平”。后不久他就去世了。光武派使者前去吊唁,只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麦数斛,敝车一乘”。光武闻报,感伤地说:“董宣不但忠直刚正,而且还如此廉洁,这一点,我在他死后才知道!”

两千多年过去了,至今仍传颂着“强项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