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成仁”、“取义”
文天祥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三传弟子,江西吉水人,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 1236 年),20 岁(即宝佑四年,1256 年)时举进士第一。由于他为人正直,为奸相贾似道所不喜,故被调外地任江西安抚使。这时, 南宋王朝的统治腐朽已极,再加上贾似道专权误国,根本无力抗击来自北方的蒙古铁骑的巨大压力。蒙古贵族统治阶级于端平元年(即公元 1234 年)灭金后,即大举南下,开始了与南宋王朝争夺主宰中原的战争,并像摧枯拉朽一样,很快占领了北方半壁江山。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 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不久,即正式建立国号叫“元”,并派大将伯颜兵分二路,趋淮西,取扬州,下襄樊、陷鄂州,继而沿江东下,直指南宋王朝的京城临安
(即今浙江杭州)。昏庸无能的朝廷眼看京城岌岌可危,乃“诏天下勤王”, 但却“无一人一骑入关者”。这时正在江西赣州作官的文天祥,目击这种惨状,悲愤交集,乃变卖家产,以充军饷,招兵买马,组织力量,不分昼夜, 赶赴临安救援。谁知到了临安时,朝中大臣却纷纷逃跑,宰相陈宜中竟怀疑文天祥勤王动机不正而百般阻挠其入城,而且又竭力主降,后来干脆就溜到温州去了。朝廷无奈,只好任文天祥为右丞相,都督诸路兵马,让他出来支持残局,并派他去和伯颜谈判。文天祥见了伯颜,严厉斥责他纵兵烧杀抢掠百姓的暴行和屡毁前约的不义行径。这使伯颜大为震惊,因为他所接触到的宋朝大臣,大多是奴颜婢膝,言听计从,哪个敢对他如此“无理”!不料宋朝竟有这样顶天立地的“奇男子”,若放他回去,率领军民进行抵抗,对元军必然不利,于是就不顾信义,将文天祥扣留了下来,并百般劝降。这当然都无济于事,便又把他押到北京去。文天祥在悲愤之余,本想以自杀来表示对元军的抗议和对宋王朝的忠心,但听说在福建又立了个新皇帝(即端宗), 觉得国家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争取活下去,以图再起, 并在押解途中逃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渡海到了福建。端宗仍任他为右丞相,并派他回到江西经营军事。但因力量过于悬殊,所以开始时虽也打了一些小胜仗,但最终还是大败。家属子女被掳,自己便退到广东潮阳一带,继续抵抗。不久,即又被张弘范部所围。在此绝望之际,他曾吞药自杀,但没成功,并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再次落入元军手中。这时,端宗病死,大臣陆秀夫与张世杰在崖山(新会县东边的大海中)又将帝昺(bǐng)拥立出来,重新打起南宋的旗号。张弘范遂命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定要他写,他就把他的《过零丁洋诗》写在纸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准备为国捐躯的决心。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帝昺立的第二年(公元 1279 年),张弘范攻破崖山,陆秀夫抱帝昺投海而死,宋亡。天祥闻讯,面朝崖山方向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宋亡后,张弘范又来劝降,说:“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指元世祖忽必烈),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流涕回答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死有余辜,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但知终不可动,乃遣使护送天祥至大都(即今北京),并囚之狱中,一囚就是三年。在这三年之中,文天祥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虽受尽人间折磨,但其以死
报国的决心却更加坚决。并作《正气歌》来表达他的这种信念和决心。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如齐太史、晋董狐、汉苏武、晋嵇绍以及唐颜杲卿和张巡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来激励自己去为捍卫社会正义和理想人格而奋斗牺牲。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士人所应具有的最高节操,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所在。
忽必烈一心想使文天祥回心转意,于是乃亲自召见他,企图说服他。谁知他见了忽必烈连下跪都不肯,坚决表示:“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世祖看争取无望,只好怀着遗憾和敬意成全了他。至元十九年(公元 1282 年)冬,天祥从容就义。就义前,谓吏卒曰:“吾事
毕矣!”遂“南乡(向)拜而死”。时年 47 岁。数日后,其妻欧阳氏收其尸, 发现衣带中还写有这样几句《绝命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牺牲了。他的《正气歌》永远为后人所传颂,他的道德人格也永远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