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部万里归故土

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原游牧于新疆塔城西北的额什尔努拉一带。为了避免与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纷争和对其屈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也为了避免来自沙俄的不断侵扰而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大约在 17 世纪初(明万历末),即开始向西南方向徐徐转移,并越过哈萨克

草原和乌拉尔河,于 1630 年左右到达当时沙俄势力还没有控制的伏尔加河下游。这个水草丛生的地方,在土尔扈特人看来,自然是极好的牧场,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却不是他们理想中的乐园,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正疯狂向外扩张并妄图称霸全球的沙皇彼得一世的征服和奴役,而且当他们刚刚定居下来时,这种奴役就开始了。

沙皇先是对他们发动武装进攻,但遭到坚决抵抗。于是,就采取软的办法,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去苛剥他们,并向他们强行征兵,去为其扩张政策服务。与此同时,沙俄又从精神上奴役他们,妄图迫使他们由笃信黄教(即喇嘛教)改信天主教(即东正教)。但这一切都没有使土尔扈特人屈服。他们公开向沙俄宣布:“土地和水是佛的!”“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永远不怕任何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对压迫剥削和酷爱和平自由的仇良传统。

土尔扈特人远在异邦并倍受欺凌,就更加心系故国,思念骨肉同胞。他们与厄鲁特各部之间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清政府也时有来往。自顺治到乾隆的近百十年间,他们曾数次派专使,甚至经过两年多的跋涉才到达北京,向朝廷入贡。这使康熙皇帝深受感动,当即颁发“圣训”以“嘉其诚”。他们请求去西藏、青海“熬茶礼佛”,清政府也一一应允并加以护送。他们与祖国的这种联系,使他们更加相信,他们与祖国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想起初必系同源”,并“公开声称厌恶俄国”。他们还通过使臣向乾隆帝表示: “非大皇帝有令,安肯自为人臣仆!”这就清楚地表明他们虽远在异邦,但始终认定自己仍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并对祖国寄以深切的怀念和向往。这也就是他们日后重返祖国的思想基础。

1761 年,17 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这时正值沙俄卡德琳二世统治时期。这个女皇对土尔扈特人的压迫剥削比彼得一世更为野蛮残暴。她在对土耳其发动大规模战争中,强征土尔扈特人充当炮灰,致使伤亡达七八万人,而且又规定“16 岁以上者尽行出兵”,妄图借此对土尔扈特“暗行歼灭”。可怕的灭族之灾使整个部族“众皆汹惧”。于是,1770 年,26 岁的渥巴锡即下令集结各部,并于 1771 年初举行武装起义,在“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的悲壮誓言声中,开始了中外历史亘古罕见的返回祖国的艰苦征程。

他们在渥巴锡的率领下,首先焚烧了木制宫殿,接着,无数村落也烧起了熊熊烈火。他们愤怒地杀死沙俄外交官和苛剥他们的商人,丢弃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沿途打退了沙俄追兵的多次拦截,忍受着巨大的战斗伤亡、疾病和饥饿,行程万余里,终于于该年六七月间抵达伊犁河附近的卡伦他木哈一带,挣脱了沙俄的魔掌,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到达伊犁时,只剩下出发时 3 万 3 千户约 16 万 9 千多人的一半。

祖国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表现了最真挚的欢迎。乾隆帝除命驻伊犁、张家口及西安等地的官员立即调集大批物资前去进行安置和救济之外,还亲降“谕旨”,命渥巴锡等去承德朝觐,并予封赏,而且还亲自撰写碑文《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以为永久纪念。西北地区各兄弟民族,也纷纷捐献牲畜、口粮、衣物,帮助修建寺庙和教他们种植技术,使他们很快就“安居得所” 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