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公廉诫“四知”

中国古代的“清官”,有以勤政爱民著称,也有以公廉正直著称,而在这方面,杨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杨震是东汉中晚期弘农华阴(即今陕西华阴县)人,字伯起。其先祖事汉有功。哀、平之世,其父治《欧阳尚书》,隐居教授,王莽数征不就,光

武即位,嘉其高节。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光武帝的重振儒学,就为少年杨震日后成长为“关西孔子”提供了良好的道德环境。

他“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而且不谋名利,唯“道”是修,客居于湖(在今河南灵宝县境),“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年至五十, 大将军邓骘(zhì)“闻其贤”,乃征为“茂才”。后即升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他去东莱(在今山东掖县)赴任,路过昌邑(在今山东金乡县)时,发生这样一件事,就是他以前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好任昌邑县令,听说故人来了,就去谒见他。到了夜晚,又怀揣 10 斤铜币送给杨震。杨震说:“我这个老朋友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夜晚, 没有别人知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王密只好带着礼金惭愧地退了出去。这就是杨震诫“四知”的故事原委。

他公正廉直,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不是表现在一件孤立的事情上,而是贯穿着他的一生。后不久,他又调任涿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太守,也同样“不受私谒(请托)”,一切都公事公办。而且在他的管教下,他的子孙们也是“蔬食步行”,形成了公廉俭朴的家风。一些亲戚朋友劝他“开产业”,即置备些家产,他却说:“让后世能被称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是更好吗?”

由于他秉性正直,为政清廉,后来又升为太尉,位列“三公”。此时安帝在位,帝舅大鸿胪(lú)耿宝私荐中常侍(宦官)李闰之兄给杨震,杨震不从。耿宝就亲自来见杨震,并说:“李常侍乃‘国家所重’,想请您为他的兄长安排个官职,你看着办。我只不过是来转达上边的意图罢了。”杨震回答道: “如果朝廷想让‘三府’(由太尉、司徒、司空建立的官署)辟召,那就应该由主管人事的尚书省正式行文,而不应直接来找我。”耿宝碰了一鼻子灰,乃 “大恨而去”。同时,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也来向杨震举荐自己的亲友,都同样遭到杨震的拒绝。

不久,邓太后死去,皇帝孱(xī)弱昏庸,乳母王圣不但串通宦官李闰、樊丰等将邓骘谪贬外郡,致使其绝食而死,而且更纵子“传(串)通奸贿”、“倾摇朝廷”。对这帮奸小的倒行逆施,身为朝廷重臣的杨震无不“切谏”, “无所顾忌”。但越是这样,就越是遭到他们的“侧目愤怨”,只是由于他是“名儒”,未敢轻易加害。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借口总是会找到的。这时,适逢一个名叫赵腾的人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安帝闻之大怒,说腾“罔上不道”,收考诏狱。杨震乃上疏救之,望能“全腾之命,以诱刍荛

(ráo)舆人之言”。但赵腾竟被“伏尸都市”。接着,樊丰等人又趁安帝东逃,“竞修第宅”。杨震乃命部掾(yuàn)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真委,结果发现樊丰等“所诈下诏书”。樊丰等“惶怖”,乃与大将军耿宝共谮杨震“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duì,怨恨)”并说他是“邓氏故吏,有恚(huì 恼,怒) 恨之心”,于是乃收其太尉印绶,并称“有诏遣归本郡”。杨震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词,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bì) 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亡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遂服毒自尽,借以表达对朝廷内佞臣乱政的抗议和自身的贞正清白。

杨震虽被邪恶势力迫害致死,但他公廉正直的高尚品德却赢得世世代代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