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下士说文侯

礼贤下士,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统治阶级所应具备的一种政治品德,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贤下士虽代有其人,而以春秋战国为最多。“五霸”、“七雄”自不用说,甚至“四公子”(即赵平原、魏信陵、齐孟尝、楚春申)也以此称著于史。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只举魏文侯的事例来谈一谈。

魏文侯生于公元前 455 年至前 395 年间,是战国初期魏国的有为君主。魏国是春秋时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的霸主之一,定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一带)。文侯初立,强秦虎踞于西,中山威逼于北,河横于南,而韩、赵又阻于东,在此情况下,魏国要想生存求发展,除奋发图强外,别无良策。于是,文侯乃用翟璜,相李克(即李悝),废除世卿世禄,提倡耕作,辟草莱,尽地利,储粮备荒,国力大增,并拜卜商(即孔子弟子卜子夏),受经艺,又师事田子方和段干木,“国人称仁,上下和合”,致使强秦闻之,欲伐而罢,文侯也“由此得誉于诸侯”。尤其对段干木和李克,文侯深为倚重, 而且遇之甚为恭谨。段干木,本晋人,“守道不仕”;文侯欲见,竟翻墙而走。文侯不但不以为意,反而更“以客礼待之”,“过其闾(里门)而轼”

(抚轼而立,以示礼敬。轼乃车前横木)。车仆问他:“君何轼?”文侯回答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趋,赴)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 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他对段干本的礼遇是出于至诚,是真心实意地想请他出来担任相国,但段干木不肯。后又“卑己固请见”,向他请教,“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完全执弟子之礼。身居千乘之尊,而对一个布衣之士尊之如此,实为难得之至。

文侯对士的尊重不但表现在对段干木的礼遇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李克的倚重上。上面已经提到,李克本是文侯的相国,国家大事要靠他去治理,对他的意见自然是十分尊重的。也可能是由于李克年老体衰或过于操劳,文侯想另选一相以辅之,于是就去征询他的意见,说:“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文侯弟魏成子)则璜(即上述翟璜),二子何如?”李克谦辞说:“卑不谋尊,疏不谋亲,臣在阙门(指朝廷)之外,不敢当命。”文侯说:“先生临事勿让。”李克说:“君不察故也。居视其亲,富视其与(施),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他只是客观地提出了上述五条考虑的原则,并没有说究竟谁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文侯一听,心中就豁然开朗,说:“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定的是谁呢?是魏成子。翟璜听说,很不服气,认为自己为国家举荐了五位贤士,即西河守(佚名)、治邺的西门豹、代中山的乐羊、太子傅屈侯鲋和李克,而魏成子才举荐了三人,即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 认为他的贡献比魏成子大,为什么要定他呢?李克听了说:魏成子所举三人虽少,但“君皆师之”,而“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wù,怎) 得与魏成子比也?于是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这就是文侯尊贤的两个故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魏国,一大帮贤士不但都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他们对魏国的富强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文侯也以此著称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