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义士不济私

人道晋人尚“公义”,此话虽不尽然,但在春秋时代也确实是一种比较突出的道德现象。今以晋襄公时代两个不太知名的人物狼曋(xhěn)和臾骈

(pián)为例,来看看他们在处理公私关系时是怎样做到“公”字当头的。先说狼曋。

晋国(在今山西一带)与秦国(在今陕西一带)本是姻亲,两国的关系本来是很好的。公元前 628 年,晋文公卒,襄公即位,两国失和。次年,秦穆公就派兵攻打晋国。这时,晋国正在服丧期间,将士个个奋勇,在今河南洛宁、陕县一带的淆(xiáo )地把秦军打得大败。淆战时,晋襄公的车右(即位于战车右边的武士)原叫莱驹。开仗的第二天,襄公把抓到的俘虏交由莱驹把他们杀掉。俘虏大声呼叫,莱驹受惊,不慎将戈失落地上。这时,正在一旁战斗的狼曋赶快过来将俘虏杀死,并帮助莱驹追上襄公的战车。于是, 襄公就让狼曋当了车右。就在这一年,晋又与狄人战于箕(在今山西蒲城东北)。但主帅先轸却罢黜狼曋,而用了续简伯(即狐鞫居)。狼曋心中自然不平。他的朋友说:“胡不死”——何不以死相争?狼曋说:“我还没有找到我死的地方。”这位朋友又说:“我与女(汝)为难”——我和你一起发难,去把先轸杀掉。狼曋说“《周志》有这样的话:‘勇则(若)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若不合道义,这不叫做勇敢;为国家效力,才叫勇敢。我因勇敢而当了车右,今被罢黜,说明上司可能还不了解我;如果上司真不了解我,确认为我不够勇敢,那么,罢黜我也是理所应当的。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这件事就搁了下来。

秦于淆败之后,仅隔一年,即公元前 625 年又举兵伐晋,并与晋战于彭衙(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双方排好阵势以后,狼曋就率领所部奋勇冲向敌人。晋军主力尾随其后,遂大败秦军,狼曋也壮烈死于疆场。史家称狼曋不以私怨而犯上,不以勇敢而作乱,但却勇于为国牺牲,“可谓君子矣”!

这就是狼曋忍私全大义的故事。下面再说臾骈。

前面提到箕之役,先轸立续简伯为车右,这个续简伯原是晋文公的贤大夫狐偃之子狐射姑即贾季的族人。后因襄公卒,贾季与大夫阳处父在立新君的问题上意见不合,而使续简伯杀了阳处父。这时,赵盾(赵襄之子)执政, 杀了续简伯,于是贾季就只身逃到狄人那里去了。贾季逃亡之后,赵盾让一位叫臾骈的大夫将贾季的妻儿送去。而臾骈曾于文公时代在夷地(今地阙) 阅兵时受过贾季的戮辱。于是,这时亲近臾骈的人都主张趁此机会将贾季的妻儿杀掉来进行报复。但臾骈却说:“不可。我听说古书有这样的话:‘无论恩怨,都不应连及后人’,这是‘忠之道也’。赵老夫子既对贾季表示礼遇,而我却因他的宠信而借机报怨,恐怕不可以吧!借他人之宠以报私怨, 这不是勇;为消除自己的私怨而加深别人对自己的仇恨,这不是智;因报私怨而损公义,这不是忠。没有这三条,我用什么去侍奉赵盾他老人家呢?” 于是就把贾季的妻儿及生活用品和财物一一备齐,亲自率人护卫,一直送到边境上。

他们两人虽然都不是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事迹也并不那么惊心动魄, 但他们却在自己平凡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了古人义不济私的古朴美德,从而永

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