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留正气在乾坤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一提起南宋的灭亡,就会想起文天祥;一提起南明的灭亡,就会想起张煌言。
明中叶以后,“天崩地解”的局面已渐露端倪。腐朽透顶的明王朝根本无力对付来自北方女真族(即后来的满族)的强大攻势。其杰出领袖努尔哈赤,雄才大略,于 16、17 世纪之际统一各部,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 年)建元(称后金)之后,即全力以赴地开始其入主中原的战略大进攻,
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攻入北京。但因清军对不服者进行屠杀和抢掠,长期、激烈的反抗斗争却正在各地兴起。其中尤以张煌言领导的抗清斗争最令人瞩目。
张煌言是浙江鄞(yín)县人,生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 1620 年),崇祯十五年考中举人。当清军大举南下攻陷南京、占领杭州,浙东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清军时,26 岁的张煌言即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投笔从戎,起而反清。1659 年(清顺治十六年),他又与郑成功会合,突入长江,攻下镇江, 包围南京。这时,张煌言率水军上溯至安徽芜湖,并以此为根据地,光复周围州县近 30 座,一时人心振奋,江淮震动。不料,郑成功失败,张煌言即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时,他溯江再上,计划去江西开辟根据地。后计划失败,他又率领部分将士进入大别山中,谁知又遭清军围攻。张煌言只身奋战, 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返回浙东,准备重整旗鼓。此时,浙江提督赵廷臣写信劝他投降,他回信说:“执事为新朝佐命,仆为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既付之浮云,成败利钝亦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
(文天祥),决不为许仲平(许衡)。”并在诗中坚决表示:“赢得孤臣同硕果,亦留正气在乾坤。”
康熙帝即位(公元 1662 年)后不久,眼看劝降无望,遂又调集重兵进行围攻。张煌言因力量过于悬殊,遂化整为零,退居民间,而自己则潜居海岛, 以待东山再起。谁知为船夫出卖,就擒,并被押回宁波督府衙门。沿途群众目睹张煌言仍着明朝衣冠,从容镇静,仪态轩昂,无不泪下。提督张杰再次劝降,张煌言大义凛然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为臣者死有余辜。
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说完,立即转过身去,一言不发。张杰无奈,只好暂予看管,以待上司发落。这时,煌言回想往事,感慨万端,并以苏武留胡不辱节的崇高品德来激励自己。他以诗言志说:“苏卿仗汉节,十九岁华迁”,而自己自从 26 岁矢志反清,于今亦正十有九年,虽未成功,但也无愧于心,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又过了十来天,他即被押解到杭州,临行时,宁波父老数千人赶往码头送行。张煌言出城之后, 面朝北方,郑重下拜,说:“臣事毕矣!”然后又回身拜别送行群众,说: “煌言无能,让故乡父老白白苦了 20 年,辜负了大家的期望!”群众无不感泣,失声痛哭。
在被押赴杭州途中,他又想起曾被元军押赴北方的文天祥,并从而又想起抗金的岳飞和抗击瓦剌的于谦,认为他们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又作诗两首。诗中说:“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而且表示:“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信史传!”
公元 1664 年(清康熙三年),张煌言被押至杭州,不屈而死,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德操却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