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义无私篇
卫石碏“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是一句人所共知的道德成语,其本义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或挽救国家命运的这一“大义”,而不惜除掉危害国家的亲人。它是古人崇尚公义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所谓“公义”,也就是以“公”为“义”—
—以维护群体利益为最高道德准则和最大道德责任。“公”,本指“公家”, 即指公室,指诸侯家族,后来人们才用它来泛指朝廷、官府及其所代表的国家。于是,皇帝和各级官员便成了“公家”的代表。但由于在那个时代,他们都是剥削统治阶级,所以他们的“公”,实际上是被扩大了的私;他们提倡“大公无私”,就其性质目的而言,是旨在号召人们绝对屈从于君父的意志和无条件地为其剥削利益牺牲自己。正因如此,所以我们才不能把古人的“大公无私”同我们提倡的大公无私或公而忘私混为一谈。我们所提倡的大公无私,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群体与个体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的道德准则。它作为人类共同美德的最高表现形式,自然也包含有传统道德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二者之间存在有共同性或近似性。所以,虽然是发生在数千百年以前的事,我们也仍可从中获取教益。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就是如此。
石碏(què),是春秋初年卫国的贤大夫。卫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淇县朝歌,也就是殷纣王的都城所在地。周武王灭殷之后, 封其少弟康叔于此,是为卫国。后传十余世,至庄公进入东周。庄公娶于陈
(在今河南淮阳县),生太子完;又有宠妾,生公子州吁。州吁恃宠,骄奢好兵,不遵法度,但庄公却用之将兵。石碏屡谏,劝庄公要对他“教以义方, 弗纳于邪”。并告诫说:“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但庄公“不听”。石碏有个儿子叫石厚,与州吁交往甚密,石碏“禁之”,也“不听”
庄公死,太子完立,是谓桓公,绌州吁。州吁乃伙同石厚袭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在此情况下,石碏乃致仕告老,不与这种人同流合污。但他虽身在林泉之下,而心却始终在朝堂之上,并思有以报之。
州吁篡位以后,国人不服,于是就让石厚去向其父请教关于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沉吟了一会儿,回答说:“要想安定君位,取得国人的拥戴,必须去朝见周天子,以取得合法地位方可。”石厚问:“怎么才能去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眼下陈桓公在周天子那里颇吃香,而陈、卫两国又是亲戚;如果去朝陈国,让陈国去代为请求,一定能成。”石厚听了,就把这个主意向州吁禀告。州吁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决定和石厚一起去往陈国。石碏听说他二人要去陈国,乃派使者火速转告陈桓公:“袭杀寡君桓公的凶手就是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敝国是个偏远的小国,而我也老了,不中用了, 故冒请贵国借此机会处置他们为幸。”于是陈国就把他俩拘禁了起来,并请卫国派人来陈国处置。不久,卫国就派了一个官居右宰而名叫丑的人,在陈国附近的濮地将州吁杀死。石碏也特派他的家臣到陈国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厚。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本事。《春秋左传》和《史记》等典籍都记载了这件事,并称石碏是“纯臣”,称这件事叫“大义灭亲”。
2700 多年过去了,石碏的这种公义无私精神仍令今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