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监下西洋

三保,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之一郑和的名字。他本姓马,所以人们又亲切地称他为马三保。他是云南昆阳(今晋宁)人,生活于公元 1375

至 1433 年间。父亲和祖父都称“哈儿只”或“哈只”。什么叫“哈儿只”呢? 这是伊斯兰兄弟对去过天方(即麦加)朝圣的人的尊称,意思是“师尊”。所以,郑和是出自伊斯兰家庭。他原供事于明燕王朱棣的藩邪,因随燕王“靖难”有功,所以在燕王登基为明成祖之后,就擢(zhuó)他为内待内监。

这时,经过 30 余年的经营,明王朝的统治业已稳固,纽济恢复,国力增强。但是,海上通道并未打开。由于元代曾派史弼南伐爪哇而被损害的传统友谊尚待修复,由此所引起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对明王朝的疑惧和某些敌对状态(如中国使臣的被杀和佛教徒的遭受虐待)也急需消除。他们之间的纷争,也不利于明王朝内部的和谐和发展。而且,当时既有海盗猖獗(尤其陈祖义集团),又有方国珍、张士诚等亡命海上的反明残余势力的骚扰,东南沿海并不安宁。再加上地处西北的帖木耳试图策应元蒙后裔实行复辟,这一切都说明,一个和平友好的南部和东南部海疆对明王朝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当然,这里也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远见卓识而又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才决心打开海上大门,走向海洋,去寻找和平友谊和共同繁荣,并让他的亲信郑和去担当这一艰巨的使命。

永乐三年(公元 1405 年),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成祖就命郑和率领

一支由 62 只大中号“宝船”(大者竟长 44 丈、宽 18 丈)为主体而多达 208

只船舰共 27800 余人所组成的庞大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启航,泛海至福建的五虎门,再从五虎门扬帆出海,开始了不但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征服海洋的伟大壮举。这次远航遍历东南亚诸国,于永乐五年(公元 1407 年)秋满载诸国的友好情谊返回祖国。以后, 又于次年及十年后举行了第二和第三次远航。这三次的主要目标是在打开局面,以为今后的友好往来奠定基础,所以,可以算作他航海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永乐十四年(即公元 1416 年),这时,南亚及东南亚乃至南印度洋一带的海上交通已经打通,友谊和信任也已基本建立,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果,并向未知世界进军。所以从第四次开始,他的行动就带有战略进攻的性质。这次,他遍历了 17 个国家,并迎来了 19 个国家的友好使臣。以后又于永乐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举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远航。当第六次返航时, 成祖已死,而郑和也已年迈。但为了实现太祖和成祖的遗训;“与远近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他仍再接再厉,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 1433 年),向海洋进行了最后一次冲刺。但在胜利返航中,他却于宣德十一年春不幸病故。由于天气炎热,不及回葬,就只好把他葬身异域。至今在印尼爪哇的三保拢仍保存着他的坟茔。

他虽身死异国,却用自己的生命空前广泛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并把和平和友谊传遍了从东南亚、南亚直到非洲东部广大海域的 30 余国,空前广阔地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他所迎来的海外友好使者也同样受到朝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礼遇。

五百多年过去了,郑和用他宝贵生命所谱写的海洋之歌,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走向海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