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为国举贤才

荐贤举能,在我国古代,尤其在科举制度实行之前,是非常受重视的, 因为它不但关涉到被举荐者品德的高下及政治的清浊,也关涉到对举荐者自身品德的臧否。这首先要看他是否能真的出以公心,是否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而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在历史上,为国举贤者多矣,如鲍叔之荐管仲,虞丘子之荐孙叔敖,以及萧何之举曹参等,都无不传为佳话。但祁奚的事迹却是最有代表性,而且影响也最大,流传也最广。

祁奚是春秋中期晋悼公的贤大夫,任中军尉,中军径为羊舌职。当他告老退休的时候,悼公向他征求关于接班人的意见。他说:“解狐可。”悼公惊异地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家吗?”祁奚回答说:“主公您问的是谁可以接我的班来担任中军尉,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家。”悼公一听,觉得有理, 就答应了。但还没有公布,解狐却死了。于是悼公又问他:“谁可?”祁奚说:“祁午可。”悼公听了,又惊异地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主公您问的是谁可以继任中军尉,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悼公问他何以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奚就坦诚地说:“择臣莫如君,择子莫如父。祁午在幼年时,婉顺而好学,长大以后,沉静而敬业,有直质而无流心,非礼不动,非义不举。若临大事,则可以贤于臣。故荐所能,吾君择焉。”于是,悼公便任祁午为中军尉。而这时,羊舌职也死了,悼公又向他征询关于接替中军佐这一职位的意见,祁奚说:“羊舌赤(即职之长子伯华)可。” 于是悼公便任羊舌赤为中军佐。史书在记述了他的这段轶事之后,说他“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阿党营私);举其偏(指其佐),不为党。” 不计亲仇,唯“善”是举,可谓“至公”矣。而事实也证明他所举荐的这两个人都是贤才,被称为“诸侯之选”——即可佐君主以成霸业的人。他们对悼公的中兴都起了积极作用。

这件事以后,又过了些年。羊舌赤的二弟羊舌肸(xī,即晋平公时的贤大夫叔向),因另外两个弟弟叔鱼和叔罴有罪被株连入狱。别人都劝叔向托人向执政韩起韩宣子请求开脱。叔向自知无罪,心甚坦然地说:“祁大夫(时已告老退休,为公族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他老人家是德行正直的人,难道会袖手旁观,不管我的事吗”?正如叔向所料,祁奚果然去见了韩宣子,说叔向“谋而鲜(少)过,惠训不倦”,是“社稷之固”——国家赖以稳定的柱石。像他这样的人,“犹将十世宥(yòu,宽恕)之,以劝能者”,而不要“壹不免其身而弃社稷”——不要因为一件事就把他置于死地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宣子听了很同意,于是就立即和他同车去见平公(悼公子)说明原委,终于使叔向得到赦免。但祁奚却始终也没有去见叔向,因为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公心,是为国家保存贤才,而不是为了个人;叔向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被赦免之后,也没去见祁奚表示个人的感激之情。

举才唯善,处事唯公,“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祁奚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