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不屈篇晏平仲不畏强暴

我国儒学伦理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孟子说过这样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个缺乏道德理想和人格意识的势利之徒是谈不上“大丈夫”的,当然也就更不能指望他们去“成仁取义” 了。古人讲“士穷节乃见”,因为它要求人们在考验面前,不但不能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甚至不能考虑个人的安危生死。例如晏子拒盟就是如此。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是春秋中期齐国的名相,他的言行都被记录在

《晏子春秋》一书中。

晏子拒盟说的是他和崔杼、庆封都是齐庄公的臣子。崔杼和庆封很专横, 而庄公又很荒淫无道。君荒臣骄,晏子曾预料其“不免于难”。事情是崔杼的妻子棠姜长得颇有几分姿色,而崔杼又因忙于征战,不常在家,于是“庄公通焉”。有一天,崔杼装病,“公问(慰问)崔子,遂从姜氏”,崔杼便把他抓住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崔子弑齐君的故事。

同时崔杼又杀了许多亲近国君和公族的人。晏子听说,去往崔府。他的手下人问他:“去死吗?”晏子说:“国君若为国家社稷而死,那我就为他而死;若为国家社稷而亡,那我就为他而亡。但他若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亡,不是他最宠幸的臣子,谁能这么干呢?”又问他:“逃走吗?”晏子说: “不,我没罪。”又问他:“回去吗?”晏子叹气说:“国君死了,回到哪里去呢?哎,国君,是百姓之君主,应当主持国政,而不应当凌虐百姓;而作为国君的臣子,则应当保卫国家社稷,而不应当为了保有自己的禄位。” 说着便走了进去。崔杼见晏子到来,问他道:“你为什么不去死?”晏子从容回答说:“这事始终与我无关,我为什么要去死?难道我是他的婢子,一定要为他殉葬吗?”说着便袒衣免冠,枕尸而哭,尽礼而去。有人对崔杼说: “一定要把他杀掉!”崔杼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就这样,才算保住了性命。但他还没有逃出“鬼门关”,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崔杼杀庄公而立景公,并与庆封相之。由于他们怕国人不服,便“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大宫(太公之庙)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并“以甲千列环其内外”,威胁国人:“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拥戴,党附)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而且还规定:言语吞吐,啮指不出血者,死。这样一连杀了七个人,下面就轮到晏子。晏子手捧血酒,仰天长叹:“天呵!崔子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说着便把血酒喝了。崔杼对晏子说:“你若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就和你共有齐国;你若不改变你说的话,戟就会指向你的肚腹, 剑就会刺入你的心脏,请你掂量吧!”晏子大义凛然地说:“在兵刀威胁面前而改变初衷,那不叫勇敢;在利诱面前而背叛其君主,那不叫忠义。任你用曲刃来钩我,或用直刃来刺我,都不能使我改变主意!”崔杼看争取无望, 就准备杀他。有人说:“不可。你因你的君主无道而杀之,而现在,其臣乃有道之士,若从而杀之,就不可以为教了。”于是,崔杼就赦免了晏子。晏子出门,“授绥而乘”,从容离去。

晏子是生活在 2500 年以前的人,他有忠君思想,但他据鼎镬而志不屈,

临刀锯而色不挠的“大丈夫”精神却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