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疑问

白鳍豚的故事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简单。

挽救濒危动物的一个问题是:雌性难找。一个异类的母体可以产下另一类生物的婴儿,但不知能不能产下另一类生物的克隆体。

一个关于白鳍豚的伤心故事可以帮助说明这个问题。

1997 年初春,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中,17 岁的单身汉“淇淇”孤独地漫游着。

1980 年 1 月 11 日,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口城陵矾捕到了这只体重 36.5 公斤、体长 1.45 米的雄性幼豚,被命名“淇淇”,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如今“淇淇”体重增至 125 公斤、体长达 2.05 米,每天

要吃 8 公斤鲜鱼。由于白鳍豚一般寿命为 30 岁,给打了 17 年光棍的“淇淇” 找个对象已迫在眉睫。1986 年在城陵矶捕到了两岁的雌白鳍豚“珍珍”,本想让她与“淇淇”配对,无奈“珍珍”年少还不懂“谈情说爱”,不久就患病而死,被制成了标本。

自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6 年,又成为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 20 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白鳍豚已在富春江、钱塘江绝迹,汉江、鄱阳湖、洞庭湖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60 年代后,白鳍豚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80 年代初为 400 头,1986 年为 300 头,1990 年降至 200 头,现已不足 100 头。原因除了每年仅有少数几头成熟的雌性白鳍豚能受孕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都加剧了白鳍豚种群数量的迅速下降。如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过 25 年,白鳍豚就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据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鳍豚研究室主任王丁博士介绍,今年 2 月英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克隆(无性繁殖)出一只母绵羊后,人们开始关注白鳍豚能否克隆,克隆从理论上讲可行,也是保护白鳍豚不灭绝的一条措施,但从实际来讲,仍有许多难题需要探索解决。

一是克隆绵羊多利有 3 个妈妈,一个提供乳腺细胞,一个提供未受精卵生成的胚胎后,又植入另一个母羊体内。而我们目前人工饲养唯一的白鳍豚“淇淇”还是雄性的,要捕捉一头雌白鳍豚就需耗资近百万。经费的短缺会直接制约克隆的发展。

二是白鳍豚是水生动物,它与陆生动物在取细胞和卵子以及放入子宫时,存在的难度要大得多,不容易操作。

三是克隆后,基因多样性消失,将会导致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降,使物种走向灭绝。因此,有人说“利用克隆技术,‘濒危动物’一词将濒危” 是不恰当的。对于白鳍豚的拯救工作不能因为有了克隆技术而掉以轻心。(注3)

动物灭绝,并不是克隆能拯救的。人类的整体行为如果不加以自制,一颗原子弹将毁掉一切,克隆再多濒危动物,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