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捏成一个拳兴吗?

关于如何赶上多利,有的专家提出集中力量进行攻关,避免重复劳动。这据说是领域内众权威意见比较统一的地方。

生物学家朱裕鼎说,(搞克隆的),现在牛两家,羊两家,兔子三家, 猪一家,老鼠还有几家,每“家”都有一帮人,把这些人联合起来,是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中科院遗传所陈秀兰研究员则提出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生物研究院,“发挥联合舰队”的“集体智慧”。山东医科大学的李宝健、农科院畜牧所的蒋世娥、西北农大的樊敬庄等也都强调组织、协调工作的重要。

这并不是新鲜的建议。当初中国搞原子弹,就是集中攻关取得的。

的确,战线拉得过长,力量分散,队伍瓦解,整体竞争力的丧失,是中国科技界目前一大蔽端。不能组织一些重大课题的攻坚,不能对国际前沿、热点做出快速反应,进行超前部署。

这是提高科研效率的一途。

但现在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市场经济已造成了很多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解决内耗的问题。相反,由于人多,效率反而会下降。虽然,在后信息时代,技术的开发已经工程化、产业化、集团化,但因

此而忽视科学创造中的个人创造因素,中国又要吃大亏。

管理上也有不少问题:研究所、室和课题组因循守旧,多少年来抱着自己熟悉的领域,亦步亦趋地跟踪国外文献,缺乏创新机制。

更宏观来看,是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学者们还提出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这倒是重要的。中国在很多方面仍需引进,仍需输血。

但是,必须考虑到,目前引进的代价越来越高,决不是像我们当初把四大发明传给欧洲人,完全基于无偿的国际主义精神。而且,现在引进的,往往是二手货,入境时已过时了,而最核心的东西,根本买不到。这不是生物工程领域单有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自己的基础研究。这绝不是一步闲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