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多利:哪来钱做鞭子
怎样才能赶上多利?专家们认为:中国离多利路并不远,有个三五年时间就能赶上。谨慎的学者,认为可能会晚一些,但没有人怀疑追赶成功的可能性。
那么,怎么样才能赶上多利呢?
越往下追究,就越感到不是个技术的问题。
许多专家都提到了钱。赶上多利,必须增加科技投资。
中科院动物所专家沈孝宙在为钱犯愁:单位医疗费亏空 80 万,员工只能发 70%的工资,而一个国家级课题的经费有时只几万块钱。“人家几千万几千万美元地投,我们几万块人民币在这里做,怎么赶得上人家?”张涌、朱裕鼎、窦忠英、卢光等也都认为,资金问题令人头痛。中国教育经费占 GDP 为 2.5%,在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占的比例,韩国达 20%,发达国家为 15%左右,中国为 10%—11%。
近六六年来,中国的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0.7%一直下降到 1996 年不足 0.5%,即使达到 2000 年 1.5%的目标,也只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美国分离出一个基因平均投资高达一亿美元。
中国研究开发经费总入总额是在上升,但在 GDP 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1992 年为 0.70%,1993 年降为 0.62%,1994 年降为 0.50%。(注11)韩国这个比例已提高到 2%,日本达 3%以上。
按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到 2000 年研究开发的比例将达 1.5%,即提高一个百分点,按 GDP 增长 8%,200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较 1994 年增长 1279.5 亿元,即 6 年时间增长 7 倍,其实现的可能性是可想而知的(注 12)。
随着“重组人类基因”计划的全面实施,国际上形成了一场争夺基因资源的大战。中国人类基因正在大量流失,而资源流失的根源在于经费少得可怜。
如果有钱,采集样本、购买设备、吸引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均会迎刃而解, 中国也就有实力在争夺基因的速度战中与列强一争高下。然而这个问题却不是说一说便能解决的。
这是当前科技界最大的问题。在 1997 年全国政协会上,科技界又提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国家财力的确有限的情况下,又能缓解多少呢?信息、电子、教育、国企改革,都需要钱。
中国的政策只能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也就是说,对高精尖技术
和基础研究,仍是要加大投入的,这也包括生物技术。但是,现在哪一个行业没有高精尖技术?哪一个行业离了基础研究可以一夜间腾飞?
由于经费紧张(还有其他观念、体制上的原因),大部分科研开发单位和企业都不做风险投资。
如何使用投资也是一个问题。往往采取确保那些“比较少的未知、比较多的把握”、技术性强的项目,或投资巨大的“门面工程”,实际除了树立形象外并没有多大科学价值。(注 13)
现在,中国已提出采用多方筹资的办法,解决科技经费紧张的问题。比如,中国新一代同步辐射装置和海洋考察船项目就分别得到上海和广东的支持。
另外,是要尽快把已有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钱生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