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富国富民

真心绘景,美景成真

三甲庄有个红火的“经济开发区”。村级的。

实际上,那是三甲庄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也是乡亲们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早先,乡亲们还不乐意弄这个景儿呢。

都想富,没有路。就在三甲庄人“奔富之心有、致富之路无”的时候, 宁运久就像精心开发房地产那样,煞费苦心地为三甲庄勾画了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蓝图的主线条是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具有三甲庄特色的致富路子。

三甲庄并非穷山恶水,也不是风水宝地。过去,村里曾办过几个企业, 后因村民们市场意识差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先后散了摊子关了门。但三甲庄土质较好,水源充足,群众曾有过种菜养蚕的传统。此外,150 亩果园子也有潜力可开发。于是,蓬莱籍贯的宁运久果断提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个体与集体经济并举,走发展村办企业和高效特色农业相结合的路。借自身优势,创村办企业,为三甲庄的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1994 年 9 月,三甲庄村办企业的“双胞胎”诞生了:建筑队挂牌开张, 马赛克加工厂正式投产。为了扶持这两个新生的婴儿,使它们经受住市场风雨的洗礼,避免中途夭折,市开发无偿提供价值 5.4 万元的汽车一台,提供

启动资金 2.8 万元,并积极帮它们揽业务找市场。为了预防“孩子”的“恋母”情结,宁运久还极富远见地提出:第一年锻炼队伍,第二年走向市场。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运作,两个“孩子”脱离母体,羽毛已丰。建筑队走出乡镇,挺进乳山市区,产值达 122 万元,利税 11 万元,还拿出 5.6 万元用于

村里的公益事业。马赛克厂生产成品 9700 平方米,收入近 2 万元。

构筑以蔬菜大棚为龙头的高效特色农业生产的框架,则是宁运久为村民们发展个体经济而选择的突破口。为了改变村民们“种地不赚钱”传统观念, 引导他们走依靠科技发展“两高一优”,走农业致富的路,公司派专车拉了12 位村民到宋村参观威海市的“菜篮子”,让他们开阔眼界。参观回来后, 公司便发动村民们上大棚,并制定了优惠政策:每一个蔬菜大棚提供无息借款 2000 元。可村民们还是不乐意干,怕不挣钱。最初报告上棚的 16 户,竟有一半打了退堂鼓。8 户就 8 户吧,发了做示范户。大棚建起来了。西红柿苗栽下去了,宁运久决定用 19000 元的重金请宋村的威海蔬菜研究所王所长每周两次来三甲庄为菜农讲授蔬菜种植技术。

事实胜于雄辩啊。一个冬春里,8 个大棚生产西红柿 3 万多斤,总收入5 万元,户均收入 6000 元。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刘培起说:“我欠债七八千元,原想饥荒这辈子也还不清了。没想到上了大棚,一扒拉算盘珠子,6 个月弄了 9000 元,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债还上了,我刘培起也能奔小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