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学本事

下海前,宁运久被整整“雪藏”了两个月——待业。其时他位居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稳坐 6 年。

人到中年常回首。回忆身后走过的路,宁运久总是感慨万千。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经历了两个社会,前半生走过的路没有笔直和平坦,总是曲折透迄千回百转,沿途布满了十字路口中转站。12 年学生,10 年科员,12 年耍笔杆子。轻车熟路了,情指望沿着无限风光的“格子路”一门心思爬到底, 谁想到扑面而来的又是一个人生急转弯。

1982 年刚吃罢春节饺子,调令来了,提拔重用。说心里话,宁运久没有官瘾却有“野心”,干一辈子新闻肯定不错,他也实在舍不得撂笔和自己营中那批小笔杆子。报道组是个人才库。一年又一年,飞走了一茬又一茬笔头子硬了翅膀也硬了的才子,他们有的成了才华横溢的政界要员,有的成了浪迹文坛的知名作家,没想到这回轮到大帅拔寨换防了。换就换吧,只是那支笔万万扔不得,专业干不成了,搞业余。

芝麻宫不好当。政府办公室是个“大集市”,副主任们个顶个地守一摊子。当时办公室文字上不去,宁运久便理所当然地分工文字,且协助两位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加财贸。公正他说,大跟班的专业干得相当出色,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还时常忙里偷闲地挑灯夜战爬格子。专业作家们悲喜交加地发现,业余作者宁副主任的稿子上得更猛了,经常大块大块地霸占报纸版面,大有欺行霸市之势。而且他的文章大块也大气了,许是所处的位子使他视野开阔高屋建瓶了。其实宁运久压根儿没有抢专业们饭碗的意思, 经常更换笔名地与读者玩捉迷藏。其实此招并未奏效,风格即风骨啊!

跟了“二王”一年,更换当家的了。他跟另一位副市长抓城市建设。这是个工作狂,作风大刀阔斧,魄力十足,摧枯拉朽式地抓城建,鸡蛋里面挑骨头地搞卫生。说拆哪条街,一声令下,按日按期地乖乖给我搬,诉苦求情讲条件的,上一边子去;搞城市规划,四十八字方针就是铁打的章法:碧海蓝天,红瓦绿材,矮层楼房,楼有间隙,楼楼有别,一栋一式,高低错落, 有进有出,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白色门窗,淡色墙壁。企图玩花点子越轨者,统统格杀勿论;抓市。内卫生,城市就像染了洁癖,街头流行黄帽子(清洁工),清除垃圾还得定点儿,门脸儿实行三包了,落个材叶儿你也得给我赶紧拾起来;搞城区绿化,草坪如茵地满眼绿,波斯菊春天黄,月季月月红, 还别出心裁地法桐街芙蓉路苦核子道什么的。他这一套拳法还真是灵验。往日的威海还好意思称市么,满打满算五六幢小楼,“文革”期间还烧了一半,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一家熬鱼满城腥”。整个一座大乡镇子。后来却摇身一变阔多了,整齐的街道,红瓦白墙的建筑,俨然一副现代化小都市的派头。因此说副市长邵恒斋是威海城市建设的第一大功臣。

跟上这么个人听差,宁运久遭老罪了,副主任兼秘书,与星期天是彻底“拜拜”了。大清早没吃饭就直奔工地开修路现场会,晚到一秒就挨批。白天满城乱转查卫生,喘口气的功夫还得处理拆房征地单位的扯皮事。晚上也闲不着,眼珠子通红地熬眼写材料。如此日复一日地干,年复一年地拼,人累丑了,城市变俊了;拓宽修建了新威路、海滨路、长征路、昆明路等市区

主干路,建设了环翠楼广场和胶东地区最大的,日处理 5000 吨的污水处理厂,从而勾勒出未来城市的格局,拉开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序幕。

“跟邵市长累,”宁运久曾对朋友说,“可那一阵子也真学本事了,长见识了,搞城市建设也摸索出点儿门道了。”

邵恒斋是宁运久的领导兼老师。 跟邵恒斋副市长学徒,一晃 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