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扶贫助困速造连心桥

庙富了不忘穷和尚,人富了不忘穷兄弟。

1994 年 5 月,为了缩小城乡差别,使部分仍处于贫穷状态的穷村迅速

脱贫并走上富裕之路,威海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由 50 个部门和单位与

50 个穷村结成对了,限令一年半使他们摘掉贫穷的帽于。为此,市开发主动“认领”了穷兄弟——乳山市城北镇三甲庄。

5 月 24 日,宁运久和丛洪滋副经理车驰三甲庄搞调查。

车至三甲庄村东河被阻住了,没有侨,他们只好徒步过河。

三甲庄不足 90 户,是个周围出名的穷材,1993 年人均收入不足 1000

元,其中 10 余户不足 600 元,有几个特困户甚至连续几个春节揭不开锅, 不得不把孩子打发到亲戚家找碗饭吃。改革开放十几年了,三甲庄依然穷得村不像村、户不像户:村委办公室是用牲畜棚改的,全村没有一部电话。固定资产仅有一台破拖拉机,集体负债高达 12 万元,户均 1300 元。更令人寒心的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多年来致富无望,三甲庄人心死了,穷惯了, 身懒了,志短了。命里八升难有一斗,咱就是这么个穷命,认了吧。于是就街头晒太阳,聚堆儿搓麻将,村风民风萎靡。

听说市开发来扶贫,村民们议论纷纷。 “早先也来过不少工作队,可谁也没弄出个景儿来。” “有钱甩两个,没有钱走人。”

公司内部也有人主张:干脆一下子给村里 30 万元,使其人均收入超过

2000 元,不用操心出力就完成扶贫任务了。

宁运久认为,能否尽快扶持三甲庄摆脱贫困,说穿了就是对共产党“共同富裕”大政方针的态度问题,也是对农民兄弟的感情问题。但送钱赠物只是一种救济式的扶贫,只能解一时之饥,不能管长远之饱。于是,他制定了以输血为手段,以造血为根本,着眼长远,立足发展,标本兼治,综合开发的扶贫战略,并选调综合处长丛培友和秘书孙晓东常驻三甲庄,要求他们扎下根,贴住心,出大劲,干实事,每周回来禀报“军情”。

头三脚难踢啊。第一步朝哪里迈,宁运久敏锐地选准了“穴眼”。

三甲庄村东有条小河,每当汛期河水暴涨时,村里人出不去,外面人进不来,严重制约厂农副业生产,也在三甲庄人的心里罩上了“孤岛经济”的阴影。村里人祖祖辈辈盼桥啊,有位七十多岁的大爷说:

“从我爷爷那辈就论计着修桥,到现在也没影儿。等咱村出了大官和能人,把桥修起来,不给他树碑立传,也要告诉后人世世代代记住他的大恩大德,”

造桥。“还老百姓一个愿”,宁运久说,让他们为党树碑立传,铭记党的大恩大德吧!

命令下来了,“要想富,要想发,就看 8 月 28(日)。”宁运久定下了大桥竣工的日期。

1994 年 6 月 29 日,三甲庄大桥动工了。

大桥成了市开发的重点工程,宁运久亲自指挥,设计院精心设计,工程处加紧施工。时值汛期,暴雨倾盆,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装卸工”丛培友、孙晓东和村民们一起抢卸水泥,膀子蹭破了,汗衫湿透了,索性脱下来在河水里一涮,拧干,穿上再干,⋯⋯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由市开发无偿投资 25 万元,氏 24 米,宽

6 米,承载能力 15 吨的大桥于 8 月 28 日胜利竣工了。

大桥剪彩通车那天,整个三甲庄沸腾了。那位七十多岁的大爷激动他说: 盼了几辈子的桥修成了,三甲庄挖掉穷根有指望了。

这是一座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这是一座三甲庄走向富裕的金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