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必设防

在中国历史上,威海就是海防重镇,“京津锁钥”,始称威海卫,设于明初,为提防倭寇入侵。在整整一个世纪前的 1895 年,在甲午黄海之战中遭受清军重创的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遂兵分数路大举进犯威海卫,先后占领了南、北帮炮台,对刘公岛进行了钳形攻势。经过数月的浴血苦战,海军提督丁汝昌不屈自杀,号称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于它的诞生地刘公岛。之后,饱受苦难的威海人民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1898 年,英国“祖借”威海卫,米字旗代替了太阳旗,对威海进行了长达 32 年的殖民统治。

1930 年,“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在威主持了收回威海卫交接仪

式。可 8 年后,威海又重新笼罩在日本法西斯的腥风血雨里。

100 年中,威海人三次沦为亡国奴。统治者都是小小的弹丸岛国。但威海永远是威武之海。

威海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没有一天停息过。

1895 年正月初五,正在弹冠相庆的日军司令大寺安纯少将毙命于摩天岭炮台。

1900 年 8 月 15 日,农民领袖刘景山在报信发动了一场被称之谓“砸界石”的反英斗争。

1944 年 11 月 5 日,郑道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刘公岛伪海军起义。

威海城中有座环翠楼,始建于明弘治二年,是由指挥使赵鹤龄巡访威海见“城池废驰”后捐资兴建的。实际上,它是城墙上的一座箭楼。楼下建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全身铜像。他挺立于舰舷状的大理石基座之上,仗剑东望, 目光如炬,他想告诉后人什么呢?

建国后,威海曾有过一段“军民共建”长城的历史。可在“文革”中, 由于陆、海军分别支持两派和后来经济建设中军地双方利益上的矛盾,造成一个时期内的双方关系不融洽。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城池废驰”。宁运久认为,现在的“军民共建”不也是“重修环翠楼”么?

有国才有家,有海必设防,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钢铁盾牌,人民的守护神,我们就应该做子弟兵的后勤兵站小车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被现在好多人淡忘的名言宁运久至今铭记在心。“军民共建”不应该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言之无物的八股文,它既是军地双方的“物质互补”,又是军民之间的“精神互惠”。为此,宁运久首先在员工队伍中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对军民关系重新认识的“精神重建”:

宁运久带领全体员工参观驻军 55066 部队团史馆。赵吉泉在刘公岛向全体团员青年讲述甲午风云。 一年一度清明节,公司青年祭扫烈士陵园。

请驻军首长来公司对员工们进行国防教育。

从宁运久来市开发的 1992 年开始,公司先后与海军 404 医院、55066

部队和 55157 部队联姻,攀亲搞共建。三年多来,市开发本着相互支持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真心实意地为部队建设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不仅加速了公司两个文明的建设,也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1995 年,市开发荣获山东省“拥军优属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三个共建单位分别受到海军、省军区党委、军区二级部机关的表彰。更可喜的是, “共建四家人”同时被威海市评为“双拥模范单位”,宁运久也多次被授予“拥军模范”的光荣称号。

四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