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学校教育

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又地处贸易和交通的要道上,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古巴比伦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巴比伦文化。这一文化的成果和标志,表现在文字、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和法律等各方面。

巴比伦随着文字的产生,也和古代埃及同样很早就产生了学校和学校教育。根据考古学家地下发掘推测,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学校。巴比伦的学校一般是附设在神庙之中,这种神庙学校成为传授所有知识的场所。学校均以培养“文士”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文士的标准是一方面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多种书写活动,同时,也能作实际的计算工作。

公元前 18 世纪,即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培养文士的学校已普遍发展。当时的文士学校大体有三种类型:(1)宫廷和政府机关设立的文士学校;(2) 寺庙设立的文士学校;(3)文士设立的私立学校。

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们在普通课程里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学习文字、语言、算术、几何、天文学知识,以及学习根据星象予言未来的占星术。在接受普通教育之后,要受专门教育,学习高等专门课程。其内容有神学、法学、医学和音乐等。在接受专门教育过程中,学生还要到政府机关或寺庙中进行实习。一些寺庙学校还设有专门训练写字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楔形文字。他们要先学会怎样用粘土做泥版,又如何在上面画平行线,然后再学习书写和阅读。在当时巴比伦的学校中,教学方法是十分简单的,且带有原始的性质。教学过程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外一种语言。练习写字和机械背诵是学生的主要作业。

关于两河流域学校产生的时间,长期以来是学者们聚讼的课题。本世纪30 年代,法国考古学者帕拉在两河流域发现了马里城学校遗址。发掘的这所学校的地点是座落在政府机关和宫殿之间,而不靠近寺庙。学校包括有一条通道和两个房间,大间房屋长 44 英尺,宽 25 英尺;小间房屋面积约有大间

的 1/3。在大间房屋,排列有 4 排石凳,能坐 45 人。小间有 3 排石凳,可坐

23 人。房间中无讲台讲桌,却排列有不少学生作业用的泥版书。地上有土盆, 大概是用于盛水、和泥,做泥版用的。地面上还散落一些亮的贝壳,可能是用做教授计算的教具。据此种种迹象,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公元前 2000 年建造的学校。还有美国学者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卢卡士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文士学校》一文中说:“现在发现的古代学校教科书和其他考古发掘到的文物,都说明至迟在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 2000 年左右), 两河流域就诞生了学校;而且很可能比这早数世纪已有学校存在于该地。毫无可疑,约当公元前 18 世纪中叶,即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培养文士的学校已盛行于全境,即从现在巴格达向东南方向伸展,直到沙特阿拉伯为止,学校都出现了。①”这段话可谓目前阶段关于两河流域学校教育情况的探讨的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