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及其教育思想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著名学派,同儒家学派被并称之为“显学”。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足见其墨家学派在那时的声势雄风。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他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考,现在一般人认为,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 468 年,死

于公元前 376 年。墨子出身低下,精于工艺善于制造车械,常自称为“贱人”。墨子创立了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墨子·尚贤》)利益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私学规模也比较大,似同孔门“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吕氏春秋·情欲》)。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具有吃苦耐劳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墨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奔走游历于鲁、宋、楚、齐等国,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和不良习俗,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的十项主张。这些内容有进步的方面,也有落后的成份。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分离为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关于墨子及其学派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大都记录保存在《墨子》之中。

《墨子》一书就当时有关社会和生产的重要知识,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总结,基本上保存了墨家的全部学说,是研究墨子和墨家思想的基本材料。墨子的教育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重视教育倡“染丝说”。墨子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看到教育对社会安定所起的影响。他认为,治理国家重在统一思想,提倡“尚同” 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之有共同的是非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求治的目的。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推行教育。他企图用“上说下教”的办法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建设一个平等兼爱的社会,所以到处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墨子提出“染丝说”,说明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作用影响。他认为,人性如“素丝”,本来并没有善恶之分,完全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才产生了善恶之别。他以染素丝为例,说明比喻一个人品质在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墨子在一次看见染素丝的时候,很有感慨地说:“染于苍则苍(青),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 士亦有染。”(《墨子·所染》)墨子以染丝相比,说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应该说这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但墨子又有夸大环境在人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人处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在改造客观环境中,既受环境作用的影响,又在能动地改造着客观世界。

②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墨子从实现“兼爱”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兼士”,或者叫做“贤士”,以承担起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成为“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

墨子认为,“兼士”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即“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墨子·兼爱》)。这就是要求兼士把他人看或自己,把别人的家庭看成个人的家庭,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而对于那种只想自己、不顾别人、自私自立的人,墨家称之为“别士”。除品德标准之外,墨子要求兼士善于辞令能言善辩,还要通晓治国的道理方法和掌握实用的技术。

墨子培养兼士的思想,反映了劳动者要求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美好愿望,这是墨家学派的基本精神。

③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儒家学派重视诗书礼乐的教育,墨家学派在强调“相利、相爱”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在智育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并以此为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造就科技人才,这是墨家学派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墨子精通工艺,善于器械制造。他的高超的技术可以和当时著名的巧匠鲁班(公输般)并相媲美。《墨子·公输》上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这样一个故事,内容大意是: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马上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都城郢,劝阻他们取消攻宋的计划。楚国当时自恃兵强器精,可以不费力气地打败宋国,不愿意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墨子就告诉他们说:你们执意要去攻打宋国,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我已经派人带着器械守城去了,你们制造的云梯没有用。当场在楚王面前与公输般比赛攻城与守城的技术,公输般使出九种攻城器械,墨子也使出九种守城器械对付他,使公输般的攻城武器都不能生效,结果公输般失败,终于迫使楚王停止攻宋。这一故事说明了墨子有很高的技艺。

在《墨子》一书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篇中,记载着许多有关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的科学知识,这些材料的内容不少是与近现代科学原理相近的。例如,几何学方面,关于点、线、面、体的研究;力学方面,关于杠杆、天平、秤、滑车、斜面的研究;光学方面,关于光线的进行、阴影、倒影、平面镜、凹凸面镜的原理研究。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并成功地解释了小孔倒像的原理,指出: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墨子·经说下》), 证明了光线传播的原理。

墨家学派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同时,也积极提倡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对学生教育的内容之一。墨子主张社会成员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并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他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人人如能各尽其所能,社会生产才能发展。他还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号召人们必须从事劳动,有力相劳努力自强,用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④关于教育原则方法。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相比,在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上,虽不是那么系统完整,但有自己学派的特点,值得研究探讨。

主动强说 墨子教人提倡积极主动精神,采取“强说人”、“行说人” 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墨子·公孟》), 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去“行说人”,送教上门。并认为,“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公孟》)墨子教人强说行说, 和孔子教人“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作为教育者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和热忱的精神,墨子教育学生在强说和行说的过程中,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一次,

墨子率领学生游说诸国,学生魏越问他:“到一个国家见到四方之君,应先说些什么呢?”墨子回答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这即是要求学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根据不同的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同的内容。若专就对学生来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述而且作 墨子主张述而且作,教育学生具备创造和创新的精神。他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即阐述而不作,相信古代文化的那种保守态度。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这意思是说,应该继承古代文化中善的东西,还要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善的东西越来越多。他提倡养成分析研究的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对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他常用“何自”、“是何故也”、“何以为”、“将奈何哉”、“何以知之”、“然则我何欲何恶”等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墨子教学思想中很有价值的地方。

察类明故 意谓通过对事物的类比,善于去寻绎探明事物的原理。墨子重视“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他说:“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墨子·非攻》)。教育学生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明显的现象推知隐微含义, 比如他的“三表法”就是这样。所谓“三表法”,首先是历史根据,“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其次是他人的经验“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 最后是合乎国家人民的利益,“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据此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实践后判断是非的根据。这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学必量力 墨子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强调“学必量力”专心学习, 这种教学思想也是十分可贵的。有一次,墨子的几个学生在求学时向他请教学射。墨子说:“不可以,聪明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从事学习做事。战士在疆场上一边要打仗,一边要扶助他人,尚且办不到,你们现在不是战士,怎么能同时既要学成学业又要学成射箭技术呢!”他还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按照他们程度的深浅,分别进行教学。他说:“子深其深,浅其浅, 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这就是说,对于程度高的,能力强的学生,要教深一点,应增加内容就增加;相反,学生水平比较低的,则教浅一些,应减少的地方就减少,做到学生能力所及易于接受。

墨子是一位重视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有不少合理的因素。他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尤其是以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教育学生,是很有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