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及其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 322),是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后,古代希腊的又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亚里士多德生于希腊北部靠近马其顿王国的边境地区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其父尼各马科斯为马其顿的宫廷御医,母亲菲斯蒂丝是爱奥尼亚的土著。他少年时期,由于家庭环境条件,曾有机会接触一些学者和跟随本地学校教师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 17 岁时来到了雅典,拜柏拉图为师,在阿加德米学园学习和

工作长达 20 年,直到柏拉图去世为止。公元前 343 年,42 岁的亚里士多德

应马其顿之骋成为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历时 7 年,这是他命运的光辉一段。

亚历山大出征波斯前夕,公元前 335 年亚里士多德又重返雅典。不久,在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个地方有许多林荫路,有树木、喷泉和

① 《理想国》,第 70 页。

柱廊装点着。也许就是由于这些供散步的林荫路之故,他的学派获得了“逍遥学派”的名称。在此,亚里士多德潜心讲学和科学研究,经常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他的一些主要著作《政治学》、《工具论》、《物理学》、

《诗学》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政治学、逻辑学、伦理学、历史、物理(自然学科)、心理学和美学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研究,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兴趣。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①。

公元前 323 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隐居到优卑亚岛卡尔基斯城。次年

秋天病逝,终年 63 岁。

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工具学》、《灵魂论》、《政治学》,其中《政治学》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点和主张。

②哲学观和政治主张。在哲学观点上,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又走上了唯心主义,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他的老师柏拉图在哲学问题上的一些见解,对柏拉图的“理念说”进行了批判。他反对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观点。也不同意所谓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不变和现象世界是虚幻的、不稳定的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事物是统一的。他说,人们不会相信在日常所见到的太阳和月亮之外,还存在着永恒的理念的太阳和月亮。他还确认,世界各种事物包括“物质”和“形式”,形式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寓于在“物质”之内,举例来说,大理石是“物质”,雕象是“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大理石便不可能有雕象的存在。这具备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亚里士多德却把“物质”看成为低级的、被动的;形式是高级的、积极的,最高级的形式即是神。这在本质上又倾向了唯心主义。

根据上述哲学观点,亚里士多德论证了人的灵魂和肉体两方面的关系, 认为,二者关系如同形式和物质是统一的不可分的。并进一步指出灵魂共有三个部分,即:植物灵魂、表现在营养和繁殖方面;动物灵魂或称意志灵魂, 表现在感觉和欲望方面,性质高于植物灵魂;理性灵魂,表现在思维或认识方面,性质高于动物灵魂。据此,亚里士多德提出要求教育与此三种灵魂相适应,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的教育。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亚里士多德主张国家由具有适度财产的中等奴隶主阶层来统治才是最好的。他既反对氏族贵族专制的统治,也反对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反对过分贫富悬殊,代表了奴隶主阶级中等阶层利益。他说: “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这样的国家很有希望能治理得好:即在其中中等阶级的人数很多,并且在可能时还比其它两个阶级合起来更强。”①

③教育目的和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应该由国家控制,受国家监督管理。在他看来,既然国家具有一个目的,显然一切人就应该受到同一的教育。他批评当时存在的有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以为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现象,指出:“凡与共同利益有关的事物,大家都应受到相同之训练。我们也不应当以为任何一个公民是属于他自己的,因为他们都是属于国家的,人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所以,对于各个分子之照顾与对于全体之照顾是分不开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59 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58 页。

的。”①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要培养统治者和全体公民的德性,使国民追求真理,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儿童的教育。他十分称赞拉西第蒙人(斯巴达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并且使教育成为国家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在肯定教育对国家社会作用的同时,还对人的自然素质及其潜能、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说:“人类除天性与习惯外,尚有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这就必须使他们互相调和。倘若理性说服了人们该去做什么,人们常能做出许多违反习惯与天性的事情。我们已经确定了哪些天性是最容易借立法者之手而形成的;其他都是教育的工作。我们学习世事有些是通过习惯,有些是通过教导。”②他要求人们看到自然给予的力量,就如同每一种物质都存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一样,人同样也具备自然赋于发展能力的胚芽,这种胚芽的发展要赖于教育。亚里士多德指出,由于自然已将三种灵魂统一起来, 那么教育就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把体育、德育和智育密切结合, 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一位教育思想家。

④提出按年龄分期划分人的受教育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人的发展自然程序,首次提出了按年龄分期来划分人的受教育阶段。他把人从初生到成年划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受教育的时间定为 7 年。其对每个阶段受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的具体情况如下:

7 岁以前的教育 儿童在 7 岁以前受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对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发育身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婴儿出生以后的抚育方式对其体力有很大的影响,可进“含乳分最多的食物”,为了保护儿童的脆弱肢体免于骨骼弯曲,也可借助于器械使其身体正直。让儿童在幼年习于寒冷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健康,能促使坚强、忍受寒冷。在此期间,不宜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以免妨碍身体发育。应有充分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活动的方式虽有多种,但游戏和听故事可为主要方式。游戏不应是鄙俗的,易使人疲倦的。管理儿童教育的总监应对故事加以精选。同时,还应注意儿童周围环境的影响,应当特别留心使儿童尽可能少和奴隶接近,这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奴隶主思想观点。7 岁以前的儿童必须住在家里,避免沾染下流习气。

7—14 岁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在这一时期应进入国家办的学校接受和谐教育,并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教育科目有: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四类。智育方面,阅读、书写和绘画被视为在各种生活中有多种用途的课程。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参加政治生活、个人谋生、评价艺术作品以及处理家事作基础的准备。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可以鼓舞勇气使人健康有力量,亚里士多德要求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他强调体育锻炼要培养人的勇敢精神,但不能象斯巴达教育儿童那样凶猛残忍,而是要比较柔和,使身体发展不受损害。他明确指出,要把儿童送到真正能够培养他们身体正当习惯的教练员和教导他们体育锻炼的角力老师那里去接受培养训练。这样,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度的,而不是过分的活动。他很看重

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07 页。

②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 100 页。

音乐的价值,认为音乐不仅是进行美育的有效的手段,而且具备智育的一部分职能,并且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多数人学音乐是为了娱乐”,“音乐的功用,便是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音乐之所以被列入学科之中,显然就是根据这个理由:这是自由民度其闲暇的一种方式”①。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文雅教育”的思想基础。他主张音乐教育在各年龄阶段都要学习,在吸取雅典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把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文阅读、欣赏、咏唱也列入了音乐教育范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学科的功用可分为实用和文雅两个方面,从而把全部课程大致分为有用学科和文雅学科两类。书写侧重实用,音乐重在文雅。有用学科是为实际需要,服务于实利;文雅学科是使人心宁神静,供闲暇和理智享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文雅教育”思想,2000 多年来一直支配着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4—21 岁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属于高年级阶段,教育以智育为主,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但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这段教育期的著作失传,所以他在教育内容方面的设想,我们看不到更具体的材料。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可能属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从这所学园的课程,大体可以推测出 14—21 岁时期学生受教育的内容。这个时期的学校学习科目可能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此外,还可能有哲学、文法、文学、诗歌、修辞学、伦理学等。通过以上这些科目的学习,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亚里士多德在女子教育问题上,却比他的老师倒退了一大步。他误认女子的天性劣于男子,高深的教育和修养对于她们并无实益,女子的美德应是服从于丈夫和沉静寡言。因此,亚里士多德轻视和反对女子受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众多学术领域里取得的成就,是古代希腊文化教育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他的哲学思想上的唯物的观点,受到进步思想家、特别是唯物主义者的重视,而他的唯心观点又为以后中世纪的经验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所利用。在教育思想方面,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奠定了后世资产阶级的“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年龄分期也基本上和人体发展相适应,其和谐发展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文雅教育”,以及其他许多教育见解,都对后来的欧洲的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