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及其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 399),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古希腊的三杰之首,被西方学者尊为圣贤。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苏格拉底生于雅典附近阿洛佩凯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斯是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为助产士。他早年学过雕刻技艺,也曾在他父亲选择的初等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熟读荷马等诗人作品。学习过数学、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多方面的知识,对哲学尤感兴趣。苏格拉底曾自谓:“我一生从没过过宁静的生活,我从不关心大多数人所关心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8 页。

的事情:诸如赚钱,建立舒适的家庭,谋求高官厚禄等;也没有参与如政治、秘密结社、结党等在我们城邦从未间断过的政治活动。”①

苏格拉底从 30 岁开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从事教育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更多地考虑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被认为是第一个当公众教师的雅典人。

苏格拉底活动的年代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兴盛而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目睹了希波战争及其结束以后,希腊奴隶制民主制的繁荣,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一制度的主要缺陷。其基本的政治观点,思想比较保守倾向于奴隶主贵族政体,而对于民主制采取怀疑的态度。他站在热爱雅典、忠于母邦的立场上,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缺点进行抨击。他也为当时雅典潜藏着的滋长的危机, 诸如法制观念淡化、道德日渐败坏、金钱权利的诱惑,而深为忧虑。他认为当时社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怎样教育青年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在他看来,教育最能使人获得理解力,要以政治美德去教育公众。教育失败了,国家也就危险了。为此,苏格拉底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公众和青年教育上,时间长达40 年。

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教学没有一定的对象,更没有固定的地点场所。他的门人中既有贵族派,也有民主派。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也有将军。从青年到老人,从富者到穷人,无论是普通的农民,还是手工业者都成了他教育的对象。体育馆、广场、街坊、商店成了自然的教室。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①比如,尤泰鲁斯就是一个“不得不亲手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②当雇工的人。画师帕拉西阿斯、雕刻匠克雷多、制造胸甲的皮斯提阿斯都成为他的教育对象。

苏格拉底和当时活跃在雅典的智者派虽有表面上相似的地方,但与他们又有很大的不同。智者派教人要收取学费,但他却分文不取,把教育人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色诺芬回忆说:“尽管他(指苏格拉底)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民也有外国人,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讲学而向任何人索取过报酬,而是以其丰富的学识毫不吝惜地向所有的人施教。”①对于受教育他不仅不收取报酬,有时还愿意倒付钱,最大限度地嘉惠了那些愿意领受他的教益的人们。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来看,智者派侧重在雄辩术、文法、修辞。苏格拉底的教学内容重视道德、智慧、治国才能的培养,目的在于教人怎样做人。他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谈话的方法,即著名的“苏格拉底法”。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违犯法律,犯有不敬城邦旧神而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两大罪状,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文字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的作品反映出来的。苏格拉底是古代中期哲学史和教育史上饶有趣味的人物,黑格尔说他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②。

①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上海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72 页。

①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 66—67 页。

②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78 页。

①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20 页。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39 页。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思想学说多由大弟子柏拉图继承和发展。

②哲学观点和论道德教育。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曾经说过:“苏格拉底以其外在特征,独到的品格,哲学推理的新风格,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研究内容对象在探讨宇宙的本原,而苏格底对研究自然界不感兴趣。他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神安排好的,就连人的灵魂也是由神安排的,真理就在人的心灵中,大力宣传神学唯心主义。因此, 他强调哲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类自身,用他的话来讲就是要“认识自己”。人的智慧贵在“自知其无知”,从认识自己开始,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的善和接近智慧。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范畴是以伦理为中心,包括政治、伦理、实际知识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的伦理哲学,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阶段。

从伦理哲学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提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道德观念,他发展了智者派学者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主张“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含义,即是说人们只有认真深刻的思考才有可能达到道德的完备。在他看来, 有思考能力的人,就是那些智慧和才能优异的少数贵族,他们具备了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优秀品德。所以,奴隶制城邦国家政权应由这些人去行政管理。

在柏拉图所著的《美诺篇》内,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有关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善,知识包括一切的善,从而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点。美德既然是知识,美德就可以由教育得来,美德不是天生的,美德是可教的,即德行可教。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了知识和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但是,苏格拉底把知识和道德等同起来,有知识的人必然也就具备了美德,这个说法显然是片面的。知识和美德并不能划等号,有了知识并不就等于具备了美德的品质。他认为,美德不能没有知识,还是有道理的, 而他重视道德品质修养和人的智慧的发展,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③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的人才。苏格拉底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事业“对于人类有最大好处”①。他一生除少数时候参加政治活动外,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相信自己在“教育方面很精通”②。并为培养和教育奴隶主贵族国家需要的人才付出了辛勤劳动。苏格拉底从维护奴隶主贵族城邦的统治利益出发,提出教育目的是要培养造就有专门知识、有管理才能和训练有素的治国人才。他是一位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热情鼓吹者,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的治国人才。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观点, 在他和智者安提丰的谈话中明确地表示出来。有一次,当安提丰问他,即使他懂得政治,但他自己既然不参预政事,怎能想象他会使别人成为政治家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说:“是我独自一人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③由此可见,

③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101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 193 页。

② 《回忆苏格拉底》,第 193 页。

③ 《回忆苏格拉底》,第 38 页。

苏格拉底把培养教育治国人才比自己亲身去从政更为重要。

苏格拉底倡导专家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在处理城邦行政事务上,他主张只能“站在专家一边,即站在能提出真理权威一边”④,“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⑤。苏格拉底也反对当时盛行的以抽签办法选举执政和将军的所谓民主制。他谴责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①”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的思想,后来成为柏拉图提出培养哲学王教育思想的基础。

苏格拉底把培养有专门知识的治国人才作为已任,并且不断地研究怎样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对那些有执政能力的人,他就积极鼓励他们出来参加城邦的政治管理活动。哈尔米戴斯就是很有才干又熟悉公共事务的一个,“远比当时执政的人们更有本领”②。那时,哈尔米戴斯畏缩而不愿管理城邦事务,苏格拉底就用各种不同的话劝勉他参加政府工作。指出:“不要轻忽城邦的事务,只要力所能及,总要尽力对它们加以改善;因为如果把城邦的事务弄好了,不仅对于别的公民,至少对你的朋友和你自己也有很大好处。③”

苏格拉底对缺乏专门知识的青年,常常通过谈话的方法,引导他们去学习从政应该具有的必要知识和经验。向青年人说明,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事务如果没有精确的知识,他就不可能使自己有光荣的深刻道理。那时候,柏拉图的弟弟格老孔还不到 20 岁,却非常渴望在城邦政府中当一名领袖。为了使格老孔清醒认识自己的知识贫乏,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质问帮助他。苏格拉底首先从城邦税收谈起,他问格老孔:“目前城邦的税收是从哪些方面来的,总数共有多少?为了使不足的得以补足,使缺少的可以得到新的来源的弥补,毫无疑问,你对这些问题一定都考虑过了?”格老孔回答: “说实在的,对于这些问题,我还没有考虑过。”苏格拉底又问:“那么, 请你对我们讲一讲城邦的支出吧。因为很显然,你一定打算把那些开支过大的项目加以削减”。格老孔回答道:“我还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于是, 苏格拉底说:“连支出和收入都还不知道,又怎能把这些事照管好呢?使城邦富裕呢?”格老孔对关系城邦经济生活的税收和支出这样重大问题茫然无知。苏格拉底接下去又继续问格老孔,诸如城邦的军事力量和敌人兵力的对比、城邦的防御工事布置、银矿税收减少原因、粮食贮备等等问题,而格老孔对这些也都一点不清楚。当格老孔承认自己完全没有担任所想望职位的必要知识的时候,苏格拉底及时劝诫他:“格老孔,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 可不要弄得适得其反啊!难道你看不出,去说或做自己还不懂的事情是多么危险吗?”并热情诚恳地讲:“在所有的事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的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

④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 93 页。

⑤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 92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 8 页。

② 《回忆苏格拉底》,第 110 页。

③ 《回忆苏格拉底》,第 112 页。

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你所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如果你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那么,当你着手处理城邦事务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想望的就不足奇怪了。①”

苏格拉底还经常劝勉一些热望担任公职的人学习所要求于他们的业务, 充分认识他们在所寻求的岗位上所应负的责任。比如,他教育一个青年想在城邦里担任将领而忽略学习,实在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惩罚。没有军事知识的人是不能当军队指挥官的。“因为在战争的危急时期, 整个城邦都被交在将领的手中,如果他成功,整个城邦将会获得很大益处, 如果他失败,整个城邦将蒙受很大的损失”①。苏格拉底的这一番话激起这个年轻人前去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当这位青年人学完战术归来,苏格拉底又对他讲,这还不够,因为战术这只是将兵术的一小部分罢了。一个将领还必须能够为战争的必要事项进行准备,他必须能够为部队取得粮秣;必须是一个足智多谋、精力旺盛、谨慎、懂事、坚忍不拔而又精明强干的人;和蔼而又严峻;坦率而又狡诈;善于警惕而又巧于偷袭;审慎周详而又大胆进取; 知道如何排列阵营⋯⋯这些品质都是一个想当将领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苏格拉底还帮助一个被选为骑兵指挥官的青年,如何研究改善骑兵,使他认识了解骑兵指挥官的两个责任:第一,改善士兵和马匹的情况;第二,不把照料马的责任单单留给士兵。骑兵将领应如何训练士兵,又怎样使自己取得这样的资格。除此,作为一名指挥官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演说能力,使之能够鼓舞士兵的战斗士气,从而激发每个战士的荣誉感。这样,就会在装备、马匹、纪律和奋勇迎击方面大大超过敌人。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以教育力量去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这在当时来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进步。应该承认,在古希腊奴隶社会时代, 培养一批有德行、有知识、有才能的治国人才,担任国家各级领导,总比那既未受过专业训练,或采取抽签办法,或者以其他方式而取得行政领导资格的人要强得多。

④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的是一种谈话的方法, 即通过问答引导人们思考问题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启发教学。后人将他的问答法教学形式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启发式就是从苏格拉底方法发展来的。

苏格拉底的母亲谙于产婆术,他受母亲帮人助产接生的启发,将此方法运用于人的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没有固定的教馆,教育对象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他在大街、集市、运动场、剧场无拘无束地和人们交谈,讨论政治、战争、哲学、宗教、艺术、爱情、婚姻、家庭等等问题,引导人探求真理形成正确的思想,取得关于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

苏格拉底的这种谈话问答式的启发教育教学,大体过程基本上可分为讥讽和助产术两个主要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讥讽。他在和各种各样人物讨论问题时,总是先装出自己对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引起对方提出问题,让人家回答。如果对方答错了,他也不马上纠正谬误,而是进一步提出补充的问题, 加以引导。苏格拉底之所以这样教人,就是为了引导人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

① 苏格拉底与格老孔的这段对话内容,引自《回忆苏格拉底》,第 106—110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 84—85 页。

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知识,迫使承认自知其无知,从而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的任务就是充当“智慧的产婆”,在启发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即“帮助真理出世”。这一步是让人取得真理性的认识,最后形成概念。例如,他在与青年交谈时,他总要对方给事物试下定义。比如“虔诚”和“节制”等词在谈话中出现,苏格拉底就反问:“什么是‘虔诚’?什么是‘节制’?”年轻人就按照个人考虑来回答问题。此时,苏格拉底马上提出一些和回答并不适合的例子,引导对方放弃或修正最初的定义,这样一问一答直到双方获得都满意的一个定义。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与一个自负青年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一段对话。文字虽然长一些,但这是苏格拉底方法的一个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故转引在下面以帮助了解认识其问答方法的精神特点。尤苏戴莫斯理想作一名政治家,苏格拉底便向他提出了有关正义的问题,并且问尤苏戴莫斯是否可以举出什么是正义的作为和什么是非正义的作为。于是,尤苏戴莫斯回答说“能够”。苏格拉底便建议他把正义的作为放入一边,非正义的作为放入另一边,接下去问道: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

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如果他偷窃、抢劫他们的财物,他所做的不也是正义的吗?” “当然是。不过,一起头,我还以为你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

哩。”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所有我们放在非正义一边的事,也都可以放在正义的一边

了?”苏格拉底问。“好象是这样。”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的

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苏格拉底接下去又问道:“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 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就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两边哪一边呢?”

“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尤苏戴莫斯回答。 “又如儿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

而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我看这也应该放在同一边。”尤苏戴莫斯回答。 “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剑或其它这

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尤苏戴莫斯回答。

苏格拉底又问道:“你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的确不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①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和人们讨论各种人生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给予苏格拉底方法以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苏格拉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次提出归纳法和定义的方法,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②苏格拉底的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其显著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去思索,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他不是将系统的具体的知识直接向受教育者传授,也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问答、交流和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教育主张。显然,这种方法含有归纳的因素,但又不是单纯的归纳。它有助于人的积极思维,调动受教者的主动性,激发人们去学习知识。把苏格拉底方法运用在教学上, 可以使人把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但也应该看到,这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需要建立在受教者要有追求知识的愿望热情的基础上,受教者还须已有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否则问答谈话难于进行。苏格拉底的这种问答法是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和具备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中使用,而不适合幼年儿童,对于大多数少年儿童还应该是讲授系统的文化知识,问答的方法则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⑤论学习广博的知识。在苏格拉底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中,有不少地方记录回忆了苏格拉底关于论学习知识的问题。

苏格拉底从灵魂不朽论出发,认为知识在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而出生的时候又失去了。因此,学习不是获得知识,而是重新唤起回忆生前已经具有的知识。“借助视觉、听觉或任何其他感觉感知了一个对象后,感觉者可以通过联想回想起已经忘记了的对象⋯⋯他们只不过回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换言之,学习就是回忆。”①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学习即回忆说。这种提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 145——147 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58 页。

①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第 150 页。

法割断了感觉对象和知识的联系,也割断了感知和思维的联系,知识的来源变成了不可捉摸、不可思索,让知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如果抛弃消极的东西,学习即回忆说也含有积极的内容,比如,重视感觉,注重新的感觉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联系、联想和对比。这种联想,以后发展成为统觉论。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实用知

识。在他看来,凡做一切事情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国家这种大事,就更需要丰富的知识。一个好的政治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关于善、美德的知识,还要熟悉掌握国家的情况。这样,他才有可能把城邦治理好,他要求每一个担任国家公职的人,都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业务, 有独创的精神,适于管理公务。为达此目的,苏格拉底不知疲倦地教给人们各种知识。色诺芬回忆说:“凡是一个善良和高尚的人所应该知道的事,只要他自己知道,他总是非常乐意地教导他们,如果他自己不熟悉的话,他就把他们带到那些知道的人那里去。他还教导他们,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对于各门实际学问应该熟悉到什么程度。”①

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有用的东西上面,换句话说,应该学习那些能够直接应用的知识。例如,他说:“一个人学习量地学, 只须学到在必要时,能够对于买进、让出或分配的土地进行正确的丈量、或者对于劳动量进行正确的计算,这是很容易的。任何专心研究过测量学的人, 都会知道一块地有多大以及它是怎样测量出来的。②”他不赞成为了研究复杂难解的图形而学习量地学,因为他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用处,尽管他自己并非不懂这一套。苏格拉底认为,这样做会使人把整个精力都消耗在上面,以致许多别的有用的东西都无法学习了。

苏格拉底还劝人学习天文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知道夜间的时辰、月份节令、为了作水陆旅行、值夜班和其他必须按节令、月份或夜间工作的方便,以便利用征象来分辨上述时间。他认为这一切知识也是很容易从那些在夜间行猎、掌舵和许多其他职业上有必要知道这些事的人那里学到的”③。而至于为了分辨那些不在同一轨道上旋转的天体、行星和彗星,为了计算它们和大地的距离,它们旋转的周期和原因而消耗精力,这一切他都非常不赞成。

苏格拉底也劝人们学习算术,但对此也像对于其他事情,他总是劝人避免作那些无意义的劳动。无论什么有用处的事,苏格拉底总是亲自和他的门人共同研究、共同进行考察。

⑥论青年教育。苏格拉底喜欢和青年人交往。色诺芬回忆他对青年教育时深情地说:“苏格拉底无论做什么事情,或在什么情况下,对人都很有帮助,以致对任何一个肯思考的人来说(即使他只有很平凡的分辨能力),极其明显的是,没有什么比随时随地和苏格拉底交往、言谈,更有益处的事了。

①”青年们从他那里获得了有益的教诲。

苏格拉底希望青年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热爱青年,但他所爱的并不是他们的身体的年轻美貌,而是那些人的心灵的倾慕美德。他鉴别青年人的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 182——183 页。

② 《回忆苏格拉底》,第 183 页。

③ 《回忆苏格拉底》,第 183 页。

① 《回忆苏格拉底》,第 138 页。

善良品质是通过他们学会他们所注意的事物的速度,他们对于所学得的事物的记忆能力,以及他们对于学习一切有助于管理好家务、庄园、城邦和成功地处理人类事务的知识的渴慕程度。苏格拉底认为,这样的人在受了教育之后,不仅他们个人会得到幸福,管好自己的家乡,而且还会给别人和整个城邦都带来幸福。

苏格拉底针对青年身上存在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教育青年的方法并不都是一样的。对那些自以为禀赋好而轻视学习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他说:“烈性而桀骜不训的良种马,如果在小的时候加以驯服,就会成为最有用、最骁勇的千里马,但如果不加以驯服,则始终是难以驾御的驽材而已。”②苏格拉底认为,青年人受到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优良有用的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们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以训练猎犬为例比喻,品种最优良的、最经得住疲劳的、最善于袭击野物的猎犬,如果经过良好的训练,就会最适于狩猎,而且最有用处;但如果不经训练,就会变得无用、狂暴、而且最不服使唤。教育培养青年也是同样,苏格拉底指出,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是,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于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禀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的坏事来。

苏格拉底深情教育青年们,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并获得人们的尊敬。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受到人们尊敬的人,苏格拉底就热情地教导他们,说:“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什么是有益的和什么是有害的事情。也只有愚人才会认为,尽管不能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向往的并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不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这也就是做得不错了,而且也就是为自己的一生作了美好的或充分的准备了。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 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①”

苏格拉底,如同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在世界文化教育史上都是享有声望的历史人物。他在政治、哲学思想上虽然有很多保守的地方, 但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方面,却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方法,“知德统一”的教育思想。等等,成为后世人们不断研究的学术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研究一点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教育的渊源是会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