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地理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打好基础

以高中为例。高中地理课本讲的就是环境知识,因为它是以人类和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讲到地球本身的自然环境,再从自然环境讲到社会环境,最后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几乎每一章都有环境教育的因素。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环境基础知识,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污染环境就是浪费资源,而破坏环境则是一种不道德的和违法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之中,要使学生逐步具备环境意识,形成环境观念,提高环境觉悟,树立起自觉保护家乡环境的责任感。

(一)开学第一堂课就把学生引进环境知识的领域

通常在第一节课中,一般教师总是大讲一通本门学科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反应如何呢?你虽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甚至有的在下面叽咕:又是一个“老王卖瓜”。这种老生常谈的起始课该到改一改的时候了。另一种教法是一句空洞的说教也没有,而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诱导。以镇江为例:

  1. 为什么鱼米之乡鲥鱼少?

  2. 为什么山林城市的镇江鸟不多?

  3. 为什么象山冶炼厂要搬家?

  4. 为什么扬中县消化系统的癌症患者那么多?

  5. 为什么市区晴天到处灰,雨天满街泥?

  6. 为什么要保护青蛙、蛇和猫头鹰?

  7. 为什么随风飘来臭蛋味?

  8. 为什么畸形的鲤鱼味不鲜?

⋯⋯

这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事实,可他们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于是教师向大家明确指出:这些都属于环境问题,学好了高中地理,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激发起大家的求知欲,而且一开始就把同学们带到环境知识领域中去,为今后的环境教育开了个好头。

(二)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传授环境知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可以把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因素与镇江环境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大气”就联系镇江的煤烟型污染和超标降尘量;讲“水资源”,就联系长江、大运河镇江段的水质;讲“地质作用”,就联系镇江的环境地质;讲“农业生产”,

就联系镇江近郊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典型等。讲授这些知识时,先摆出本地的现象让学生用课本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譬如讲授“影响工业布局的环境因素”时,就问问为什么我们会经常闻到大东纸厂排放的恶臭味?(因为大东造纸厂位于镇江盛行风向东南风的上风头);为什么大运河的水质污染特别严重?(因为沿河十几家工厂每天排入运河未经处理的废水高达 7 万多吨);为什么镇江橡胶厂要迁移?(因为它是大污染源,且位于居民住宅区);为什么木螺钉厂不该设在四牌楼?(因为该厂噪声高达近 100 分贝,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什么焦化厂、造船厂、水泥厂都不符合工业布局的原则?(因为它们分别位于焦山、北固山和南郊风景游览区)。这样,用本乡本土的事一一对照,城市中工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就能被学生所理解。

就这样经常讲、反复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自觉关心家乡环境的习惯,甚至会对如何保护家乡环境、改善家乡环境质量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此外,在讲授环境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更新旧的观念。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过去有许多传统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有的与事实不符,有的违反自然规律,有的沉缅于绝对数字而缺乏人均意识,也有的因一时的政治需要而加以曲解,对所有这类问题,都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拨乱反正,帮助学生进行再认识。学生有了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就会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上就是资源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污染环境就是浪费资源。这就是学生将来参加乡土建设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

像下列种种观点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1.我国地大物博

我国地是“大”的,物也是“博”的,但若用 11.6 亿人口数一除, 就算不上什么“大”和“博”了。我们不仅要看绝对数字,更要看人均数量,在这方面必须加强人均意识。

  1.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性。我国尤为突出,加上水资源受到污染以及掠夺式地开采地下水,因此,我国水资源短缺,而北方尤甚。就全球来说,水资源似乎是无限的,因为水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的,但就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来说,它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用水,特别是工业用水要设法重复使用,另一方面要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危害人类。

  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开山采石,滥伐林木,破坏生态,大自然生态失调,坐吃山空,后果严重。不能拿“靠山吃山”来为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辩护。“靠水吃水”,首先要看水质的好坏,严重污染了的水及其水产品是不能吃的,靠水的人家和单位更应当注意水源的保护。

  1. 大河有水小河满

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说法。大河的水是由许多小河汇聚而来的,小河的水是由若干小溪汇合而成的,没有涓涓细流,也就没有大河的存在。

  1. 井水不犯河水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现象上看,井水与河水似乎各不相干,其实它们都要接受雨水的补给,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井水与河水是息息相通的,绝非彼此孤立、互不侵犯。河水遭受污染,就会影响井水的水质,而地下水污染,同样也会影响地表水的质量。

  1.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斩草应留草根,因为草根有固结泥土的作用,若把草根除了,春风一吹,尘土飞扬,增加空气的含尘量,有害人体健康。

  1. 征服自然

这是把政治口号引用到自然科学上来的典型例子。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协调,不应看作对立的关系。要想征服自然,就必然把自然当作对立面,因而也就必然会干出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和掠夺资源的蠢事来。

诸如此类不切实际的说法,揭示它的实质,指出它的谬误,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此外,在讲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时,还应向学生指出: 有的同学常喜欢用“烟囱林立、马达轰鸣”来形容家乡的工业发达殊不知这是在宣扬环境污染。还有的同学习惯用“人群的熙攘声、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汇成一支动听的交响乐”之类来歌颂市区的繁华热闹, 实际上又是在宣扬噪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