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形势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国际形势有重要的发展。1871 年的巴黎公社给了世界资本主义第一次严重的打击,187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标志着垄断前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达顶点,在此以后,“自由的”资本主义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作为帝国主义特征之一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各资本主义大国之间争夺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日益加剧,因此“正是在这个时期(19 世纪 60、70 年代)以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①。

同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更为加剧。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逐渐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赶上。美国在 1865 年内战结束

后,废除了南方的农奴制;德国在 1871 年普法战争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美国和德国资本主义,在扫除了它们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后,迅速地向前发展。1880 年,美国在工业生产上已超出英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德国也从 1870

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超过了法国。此外,沙俄在 1861 年废除农奴制,

意大利在 1871 年完成了国家统一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也加速地前进。在亚洲,日本从 1868 年“明治维新”实行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以后, 也开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且迅速地加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侵略国家的行列,成为远东国际关系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因素。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对中国来说,产生两种影响: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谓“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已无法继续;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妄图借此摆脱它们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就这一时期外国对华经济侵略的情况来看,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已开始取得稳固的地位,虽然在数量上还没有很大的增长,但从 1877 年起,已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向来所居的出超地位一变而为入超。中国人民的财富,不断地大量外流,人民的贫困日甚一日。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逐渐过渡,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也开始占有一定的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最初都和它们的掠夺性的贸易有密切的

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 22 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248 页。

联系,诸如经营轮船航运、开办银行和建立工厂,主要都是为了便利和扩大它们的贸易侵略活动。外国资本在中国所经营的航运业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初

即已出现。在 1872 年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招商局成立以前,在中国领水里活

动的轮船,都是外国人所有的;此后它们仍继续居有压倒的优势。以 1877—

1887 年为例,外轮在各通商口岸进出口轮船总吨数中仍占 63—74%①。外轮之中,特别是英商的轮船占有绝对统治地位。1890 年以前,在华外商轮船公司共有十一家,其中英国八家,英葡合办的一家,美德各一家。在 19 世纪

70—90 年代间,英轮在各通商口岸往来外洋和往来内河的航运吨位中,始终占有 80%以上的绝对优势②,垄断了中国轮船航运事业。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外国银行也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侵略活动。早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即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1845 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成立分行,这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银行。50 年代中,英国有利银行和麦加利银行也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最初成立的外国银行是为适应英商在中英印间三角贸易的需要,主要经营汇划的业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既巩固和扩大了它们在中国的侵略阵地, 于是更加紧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1865 年,英国汇丰银行成立于香港, 同年在上海建立分行。在此后 20 年间,北起天津,南临海口,从东南海上台湾到内地的汉口,在中国几十处城市密布了它的分支机构,成为英国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活动的主要工具。19 世纪 60、70 年代中,法国和德国也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逐渐完成,各国银行资本在中国展开了竞争。1890 年,德国十三家银行合资在上海创设了德华银行。1875 年,法国国内一些银行也联合组成东方汇理银行,以越南和中国为它的侵略活动对象,1894 年、1899 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建立分行。此外,1893 年,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也在上海设立了横滨正金银行分行。上述这些银行都成为其本国在华进行经济掠夺活动的大本营。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 外国在华银行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而且在业务上的侵略活动也更为广泛深入。它们所经营的主要业务已不限于国外汇兑,而逐渐扩充到发行钞票、存款、放款、侨汇和国内汇兑。尤可注意的是,它们开始向清政府提供长期的借款,以代替过去一向由洋商提供的短期(半年至一年)借款,除为牟取巨额利润外,还借此攫取种种权益。于是,外国银行就不仅是辅助其本国商品输出的汇兑银行,并且开始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侵略先锋。

19 世纪 80 年代初,外商在中国开始竞办工厂。1880—1885 年间,外人在中国所办的工厂已有十九家。①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便擅自在中国非法开设工厂,但在 80 年代以前,这些工厂大多是经营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主要是为商品输出和掠取原料服务的;至于为了利用廉价原料与劳动力就近生产商品销售于中国市场而设的企业,为数还较少,而且一般规模很小,资本也有限。80 年代以后,这类企业中有一些开始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时在外人新开设的工厂中,这类性质的企业也开始占据多数,例如造纸、火柴、制锅等。显然,这些企业在性质上已不是从属于外国资本的进出口贸易,而是独立的工业投资,虽然为数不很多,规模也不很大,但已为

①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221 页,附表。

② 参阅同上书,第 244 页,附表。

① 参阅:《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116—122 页,附表。

此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大规模输出资本进行工业投资开了端。①

但是,无论就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的情况来说,都还不能满足资本主义侵略者贪得无厌的欲望。在 1873 年和 1882 年经济危机一再爆发的威胁下, 资本主义列强力求进一步扩大它们在华的商品市场和夺取独占的投资范围。1883 年在英国国会辩论中,就有人抱怨说:“迄今为止,我们的对华贸易小得可怜”;还有人公开叫嚷,英国最需要的是输出资本,“世界上有什么场所能和中国相比呢?”②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茹费理在法国议会中也公开宣称:资本主义列强“在至今尚未开发的地区,在那个非洲,在那个拥有巨大富源的亚洲,特别是在那个广大的中华帝国内,极力攫取它们自己的一份⋯⋯ 我们必须站在那个富庶区域的门口。”③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正是为了占据中国四周的“门口”,加紧了对中国边疆和邻国的侵略,以便从中国的后门打入广大的内地,一方面开辟陆地通商的途径,以便援照中俄陆路通商减税的先例,为自己获得独占的市场,另一方面发展独占的势力范围,为日后瓜分中国预作地步。

当时,在中国和这些被资本主义国家当作侵略对象的邻国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所谓“宗藩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历史上中国封建统治者对这些邻国施加武力侵略或武力威胁的结果。在“宗藩关系”的体制下,中国封建统治者,对邻国人民进行了间接的剥削,对它们的内部事务实行了无理的干涉,并对它们的民族尊严加以粗暴的伤害。这种情况不但妨碍了它们和中国,在面临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威胁时,协力合作抵御共同的敌人,而且还给予了侵略者以挑拨离间的机会,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19 世纪 70 年代初,在中西交通上有两件大事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此后

在中国进行侵略活动提供了新的便利。一件事是 1869 年 11 月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这条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国家和中国间的航程距离,例如从英国伦敦到中国的航程缩短了 4840 英哩,从法国马赛到中国的航程缩短了 5940 英哩。

①另一件事是 1871 年 6 月 3 日上海和伦敦、纽约间开始了电报通讯,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指挥它们在华外交和军事人员进行各种侵略活动,就有了一个迅捷方便的工具。

① 参阅:孙毓棠:《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38—52 页。

② 吉尔南:《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 年》(1934 年英文版),第 250 页。

③ 鲍渥尔:《茹费理与法国革命的复兴》(1944 年英文版),第 168—169 页。

① 《剑桥近代史》(1910 年英文版),第 12 卷,第 4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