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美国和日本争夺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和清政府的“联美”政策
与日本扩大对东三省的侵略的同时,美国也加紧了和日本争夺东三省的侵略活动。日俄战争前,美国一贯助日侵华,其目的是利用日本为美国侵华铺平道路。日俄战争中,美国的明显袒日政策,就为的是要假日本之手打破沙俄对东三省的独占企图,以便为美国资本的侵入创造条件。美国既帮助日本战胜了沙俄,便指望取得日本的合作,在东三省发展它的侵略势力。所以, 当日俄议和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垄断资本家“铁道大王”哈里曼即到日本进行活动。哈里曼在战争期间曾通过和他有关的昆洛公司收买日本债票,给予日本在财政上很大的帮助。他的野心是要建立一个寰球运输系统,联接日本、中国的东三省、西伯利亚与欧俄的铁路,东与太平洋航线、西与大西洋航线相衔接。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打算控制或与日本合资经营南满路,从俄国手里收买中东路,并取得通过西伯利亚直达波罗的海的铁路使用权。哈里曼在日本活动的结果,居然于 1905 年 10 月 12 日和日本首相桂太郎拟就了一个备忘录。日本允许哈里曼按照日本法律组织一个银团,出资收买南满铁路及其附属设备,铁路的经营权日美各半。哈里曼兴高采烈地回到美国,不料上岸后即接到日本领事转来公函一件,内称日本政府对 10 月 12 日交换的备忘录中所议诸事,发现有再加慎重考虑研究之必要,希望把前约看作为尚未决定之事。接着于 1906 年 1 月 15 日,日本兴业银行总裁添田寿一,以当事双方中间人的资格,也以电报通知哈里曼,声明前约作废。日本政府之所以反悔变计,是因为外相小村寿太郎自朴资茅斯议和返来后,力持异议,反对以日本的侵略果实,拱手让人,这一派主张在内阁中终于占得上风。此后, 日本便在南满实行关门政策,力图排斥美国势力的侵入。
①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 8 卷,第 47—48 页。
①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 9 卷,第 12 页。
1906 年,美国为日本在东三省对美商实行的种种限制和歧视,一再提请日本政府注意。日本这时方需要从美国订购大量铁路器材改建南满铁路,并为争取时间以巩固它在中国东北新得的权益,所以在美国不断的抗议下,只得暂时让步,表示愿意维持东三省的“门户开放”。
美国争得日本对东三省“门户开放”的诺言,哈里曼于是计划直接从中国政府取得在东北建造一条新的铁路让与权,以逐步实现他的计划。1906 年10 月,他举荐了他的门徒司戴德任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到任后,即积极地为执行他的主子的计划而活动。1907 年,清政府在东三省实行改制,决定取消满人将军代以汉人督抚。第一任奉天巡抚是曾在美国留学的亲美分子唐绍仪,他于 1907 年 6 月到任后,便想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招引美英资本,借以抵制日本。这样,他和司戴德之间一拍即合。司戴德提出建造新法铁路计划,唐绍仪除对此表示同意外,还建议由美国贷款 2000 万美元,成立一个“东三省银行”,经营铁路和各项实业的投资活动,并在东三省实行币制改革。1907 年 8 月 7 日,唐绍仪和司戴德拟成了一项备忘录,司戴德当即将这个备忘录寄给哈里曼。这时正值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哈里曼不得不将此事暂搁。唐绍仪不愿等待,转与英商宝林公司接洽修筑新法路。11 月 6 日, 双方成立草约,商定资金由英国的中英公司代为筹集。日本得讯后,迭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于是就产生了上文中所提到的中日关于新法铁路问题交涉, 日本再度表现了对中国的东北关门垄断的意向。
1907 年间,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日本移民的浪潮,美日关系更趋恶化, 国际间盛传美日有发生战争可能。3 月中,美国派舰队巡游全球,对日示威。美总统罗斯福甚至在 7 月 6 日发电指示驻菲律宾的美军司令,防备日本的突然袭击。①10 月中,又派陆军部长塔虎特再度访日,向日本表示“客气而坚决的”态度。②塔虎特访日后,认为日本在财政上尚无和美国作战的能力。他在路过上海时发表公开演说,宣称美国在华拥有巨大利益,应当使用一切“合法”手段予以保护,“以免美国的任何竞争者借政治上的优惠来加以削弱或损害”,③表明了美国要和日本争夺中国的决心。
这时美国在中国推行它的侵略计划,一方面遇到日本的阻挠和破坏,另一方面还须应付中国人民的正在高涨中的反美情绪。自 1905 年 6 月以来,在中国各地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抗议美国迫害侨美华工和反对续订禁止华工入美的不平等条约。这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抵货运动。这次运动首先发自广州,上海继起响应,最后遍及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尽管美国公使和各地美国领事权力教唆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镇压,尽管清政府也曾下令取缔,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所吓倒,抵货运动仍继续发展。美国对中国出口总值 1905 年约为银 7691.7 万两,到 1906
年降至 4443.6 万两。①
为了要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在 1905 年即想出一条诡计,建议将美国在《辛丑和约》中勒索所得的赂款部分减免。② 1907
① 格列斯乌德:《美国远东政策》(英文版),第 126 页。
②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英文版),第 58 页。
③ 同上书,第 59 页。
① 雷默:《中国抵货的研究》(英文版),第 36 页。
② 格列斯乌德:《美国远东政策》(英文版),第 124 页。
年 6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罗脱通知中国驻美公使,美国准备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部分予以减免,以“证明对中国诚挚的友谊”③。 1908 年 5 月 25 日,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法案,批准将美国原向中国勒索的
24.44077881 亿元的赔款中的 10.78528612 亿元“退还”中国,并决定用以发展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借以促进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配合了这种欺骗性的手段,美国于 1908 年又加紧了在中国推行其扩张计划的活动。这时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已暂告平息,司戴德受到塔虎特在上海发表的演说的鼓舞,重新制订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准备先在中国的东北着手实行。④1908 年 1 月,司戴德推荐他的助手马文和唐绍仪签订了一个合同,由马文进行反日的宣传活动。①同时,司戴德和唐绍仪之间又恢复了一年前关于成立“东三省银行”的谈判,并于 8 月间再度达成了一个协定,由
美国出资 2000 万美元,作为银行的资金。银行的任务是稳定东北的金融、开发东北的农矿森林,并在东北进行铁路投资。关于铁路,预定要自京奉路修建一条接连齐齐哈尔和瑷珲的铁路。司戴德向哈里曼报告说:“这样一个在美国管理下的机构的前途,不仅和满洲的开发而且和全中国的开发是密切一致的。”②这说明了这个计划只是他的更大的侵略野心的一个引子而已。9 月间,司戴德奉召回国磋商。同年 11 月,清政府也派唐绍仪赴美进行活动。
唐绍仪出使美国表面的任务是答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实际的任务是一方面拉拢美国金融巨头,怂恿他们支持“东三省银行”计划,另一方面试探和美国、德国订立所谓“三国同盟”的可能。③原来,自 1907 年以后, 德国看到英、法、俄、日已结合在一起,深怕在各国瓜分中国时,自己被摒在外,又顾虑美国会被英国拉拢,这样将使自己更陷于孤立,因此极力想和美国达成勾结。它向美国表示,在中国愿意和美国合作共同对日。④德国的方案是由德、美、中三国缔结一个条约,保证中国的“完整”,并由中国给予德美秘密的经济利益为报酬。此外,由德、美、俄三国缔结一个密约,联合对日,允许俄国在战胜日本后,可以在中国的蒙古、新疆、东三省,以及在朝鲜自由行动。⑤这个方案完全是以牺牲中国来达到德国政策的目的:使美俄疏离英法日集团,使俄国再卷入同日本的纠纷中,并为德国在中国获取重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对德国的拉拢也表示欢迎,因为美国在和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中也正感到孤立无援。1907——1908 年间,在华盛顿,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德国驻美大使斯特恩博间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谈。在北京,德国公使雷克斯也进行了活动,怂恿清政府采取主动。清政府当权派中以袁世凯为首的一些人,正梦想利用外力以抵制日本对东三省的野心,对这个计划自然欢迎不暇,极力想促成此事的实现。
但是,在唐绍仪到达美国以前,情况已发生变化。早在 1907 年春间,日本政府通过驻美大使青木即曾向美总统建议,日美两国就远东问题进行谈
③ 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第 619 页。
④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英文版),第 60 页。
①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英文版),第 67 页,第 71 页。
② 同上
③ 《德国文件》,第 8560、8564 号,第 3 册,第 44—45 页、第 49 页。
④ 同上书,第 8551 号,第 26—27 页。
⑤ 同上书,第 8556 号,第 37—38 页。
判,①有意要和美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达成妥协,但后来日本撤回了这个建议。清政府决定派唐绍仪出使美国的消息传出后,日本为防止中美的合作, 又恢复了一年前的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这时也发现美国远东舰队在战争实力上远逊于日本舰队②,并恐怕中德美三国协定将会鼓励中国对日采取强硬政策,导致中日战争。他认为“如果日美必须打仗,这只能纯粹为美国利益而发生”③,决不能为中国的利益而战。由于这样的考虑,美国接受了日本的建议。美日之间进行了谈判,并在唐绍仪到达美京之前,已取得了协议。1907 年 11 月 30 日,美国国务卿罗脱将美、日协议通知了唐绍仪后数小时,即和日本大使高平进行了换文。这个所谓《罗脱——高平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两国同意维持太平洋地区的“现状”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和独立,及该国内列强商工业机会均等主义”。所谓“现状”当然就包含了日本在中国东北业已取得的特殊地位,这是美国对日本在东北的侵略优势的暂时默认。美国所换得的是,日本对中国“门户开放”的再度确认,和对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不侵犯的保证。
美日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所达成的这一暂时的妥协,使袁世凯、唐绍仪之流的“以夷制夷”的打算成为泡影。袁世凯得讯后甚为失望,但他犹抱侥幸万一的心理,竟向美使柔克义询问,中国的反对会不会使美国政府终止进行此项行动。柔克义的回答是,美国政府在这件有关中国的问题上无意征求中国政府的意见①,十足地表现了美帝国主义无视中国利益的侵略立场。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政局也发生了变化。1907 年 11 月 14、15 日,光绪帝和西太后先后死去,光绪之弟载澧以摄政王的名义当政,罢黜了袁世凯。唐绍仪的出使美国,既是由于袁的推荐和指使,袁下台后,他于 1909 年 1 月被清政府召回,借款的交涉也终无结果。
1909 年 2 月,塔虎特继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这个以“金元外交”而臭名远扬的美国新总统,力倡政府应保护资本家的海外投资市场,并为他们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以实现他的“金元帝国主义”政策,因此在侵略中国问题上采取比罗斯福更为积极凶猛的态度。塔虎特上台后不久,就发生了美国和英、法、德争夺湖广铁路路权的问题。
原来,美国合兴公司在 1898 年曾夺得粤汉铁路的让予权,但后来只建造了三水一段 15 英里。1905 年,在人民要求收回路权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交涉,以 650 万美元的高价将此路路权赎回。这笔赎金当时是向香港政府借款筹得,而借款的条件之一就是,如日后中国再借外债建造该路时,须首先和英国接洽,这是英帝国主义为夺取粤汉路路权所预设的计谋。果然 1909 年清政府又准备将粤汉路路权出卖,于是按照中英合同,首先和英方接洽。由于英法财团之间已有共分粤汉路路权的协议,所以法国也参加了谈判。德国也想竞夺这条铁路,向清政府提出较“优厚”的条件。英德之间竞争的结果,1909 年 5 月达成了妥协,粤汉铁路路权由英法德三国财团分享,同时将川汉铁路一并由三国均分。美国看到粤汉、川汉铁路路权被三国夺去,自己被排斥在外,极不甘心。它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参加。它所根据的理由
① 普列:《林董伯爵秘密回忆录》(1915 年英文版),第 236 页。
② 《德国文件》,第 8565 号,第 3 册,第 49 页。
③ 同上书,第 51 页,注 2。
①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英文版),第 76 页。
是在 1903 年和 1904 年,清政府外务部曾有信给当时的美国公使,信中说: “如日后发生资金不足,或须借用外资的情况,由于英、美公司曾一再申请建造该路(成都——信阳线),届时可向英美公司商借。总之,各国公司向中国申请路权时,总必须由中国决定其事。”①显然,美国政府以这个信件作为它的要求的依据,完全是强词讹诈。美国驻华代办弗莱彻也不得不承认,把这封信说成是对美国优先权的保证,是言过其实。②但是昏庸的清政府外务部,竟默认此信的拘束力。由于三国反对美国的参加,1909 年 6 月 6 日,清政府终于和三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草合同。这时,美国情急,竟顾不得外交惯例,7 月 15 日由塔虎特直接拍电给摄政王力争。美国代办弗莱彻并向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劻实行恫吓说:“如果美国政府的合理愿望现在竟受到阻挠, 中国政府应负全部责任。”同时,美国又和三国交涉。最后于 1910 年 5 月
23 日,四国银行的代表达成了协议,组织所谓“四国银行团”。参加银行团的四国银行代表是:英国的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美国的摩根公司等。四国银行平均分摊对中国贷款英金 600 万镑。粤汉、川汉铁路各段的总工程司规定由四国的银行团分别指派。这个分赃协定满足了美国的分肥要求。
四国银行团成立后,司戴德被派为美国银行团的驻华代表。他来中国后, 除办理湖广路借款的交涉外,继续致力于他的侵略东北的铁路计划。清政府这时有意建造自葫芦岛经锦州、齐齐哈尔横断中东路直达中俄边境上的瑷珲的铁路。司戴德对此计划自然极感兴趣,决心攫取这条铁路的路权。关于这条铁路齐齐哈尔以北一段,1908 年他和唐绍仪已有定议;至于齐齐哈尔以南一段实即新法路计划的改头换面。这条新线既西移远距南满路百余英里,美国认为日本当不致再以“并行线”的理由提出反对。由于英国宝林公司曾于1907 年取得建造新法铁路的合同,而司戴德也正要利用英国来压制日本,所以他首先和宝林公司驻北京的代表法伦许达成谅解,决定英美合组银团,由宝林公司用美国工程师和美国材料承造,美国银团投资。司戴德认为:“这个计划的成功将意味着由美英来开发满蒙,并保证我们(美国)打进西伯利亚。”①在清政府方面,对美英投资建造此路自是欢迎不暇。1909 年 8 月 19 日,清帝密谕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等说:“东省介居两强,势成偪处,积薪厝火,隐患日滋”,指示他们,“广辟商埠,俾外人■集,隐杜垄断之谋,厚集洋债,俾外款内输,阴作牵制之计”。②有了清帝的这个指示,所以司戴德和东省当局的交涉十分顺利。1909 年 10 月 2 日,锡良和程德全同司戴德订立了《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这个草合同规定,铁路公司由中美英三国人组成,在借款期间铁路由公司经理,只受邮传部“节制”, 铁路收入“除应还本息及公司花销外”,如有余利,公司可提 10%为酬。锡良等将合同电告北京,外务、度支、邮传三部都认为这个合同侵损利权太重, 主张将合同作废。
这时,日本方和清政府签订了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和图门江中韩界务条款,再度暴露了它要独占南满的铁路、矿务、贸易的野心。美国国务院认为,
①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09 年》,第 156 页。
② 同上书,第 154 页。
①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英文版),第 130 页。
②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 9 卷,第 33 页。
这个形势是对美国在东三省侵略利益的威胁。①同时,美国也预料到锦瑷路计划必将遭到日本的反对。为了纠集力量和日本进行斗争,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在得到锦瑷铁路借款合同已被清廷批准的错误报导后,于 1909 年 11 月 6 日, 首先向英国提出所谓“满洲铁路中立化”的方案,邀请英国合作。在致英国的照会中,美国建议两点:(1)将满洲铁路置于“经济的科学的和公正的管理之下”,由有关列强共同贷款给中国,借款期间各国得参加铁路的管理;(2) 如上项办法不能完全实行,则由英美两国联合支持锦瑷铁路计划,一同邀请他国参加此铁路以及将来其他铁路的投资,并供给款项与中国,使中国能收买“可以包括在此铁路系统中的其他现有铁路”。这个所谓“中立化”方案的中心意图,就是要迫使日本和沙俄将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交出,在美国领导下,实行国际共管,这样美国不但可以实现将其金融资本势力侵入东北的目的,并且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力量终不难压倒日俄,最后建立它在东三省的霸权。美国将这方案首先向英国提出,以为英国有宝林公司的关系,当会予以支持,如果英国支持这个方案,日本的反对便可设法消弭。但事实证明, 英国对英日同盟看得十分重要,在当时帝国主义再瓜分世界斗争日益尖锐的形势下,自不愿为了它在中国东北一隅的利益而得罪日本。英国政府的答复是,关于第一点建议,应待湖广路贷款成功后再说;关于锦瑷铁路,则主张邀请日本参加。虽然英国对美国的计划表示了拒绝支持的态度,但是美国仍野心不死,1909 年 12 月 14 日又将这个方案向日、法、德、俄和中国提出。
美国的锦瑷路计划和诺克斯方案,都遭到日俄的强烈反对。日俄两国一方面于 1910 年 1 月 21 日同时照会美国,拒绝“中立化”的建议,一方面还向清政府恫吓警告。日本在致外务部照会中说:关于锦瑷路之事:“无论中国作何主见,应先听本国核准,倘使本国竟为所蒙,或不关照本国,则两国邦交之险,实在令人难言预算。”①俄国在致外务部的照会中也说:“锦瑷铁路之事,非先与俄国商议,万勿从事,不然则两国邦交诸多窒碍”。②日俄两国并且都提出自己的对案,和美国的锦瑷路计划对抗。日本提出两个条件: (1)允许日本对铁路的借款、雇用工程司、购买材料、建筑工程,都参与一份; (2)中国政府须建造一条支线连接锦瑷铁路和南满铁路。美国原来企图以锦瑷路来和南满路竞争,而日本则反过来要使锦瑷路只能发生实际上等于南满路支线的作用。俄国的对案是:中国不建造锦瑷路,而建造自张家口经库伦以达恰克图的铁路,并允许俄国资本参加。这样一条铁路,当然是完全有利于俄国对内外蒙古的侵略活动的。法国与英、俄、日一致,对“中立化”方案, 表示非日俄赞同,法国不能参加。法国并照会清政府外务部劝告清政府,非与日俄商量,对锦瑷路事,“勿遽定议”③德国这时正想联美以抗协约集团, 并且乐见美国和日俄在中国矛盾加深,所以对美国计划,独表示同意。
清政府对美国的“中立化”方案表示欢迎,外务部甚至认为,“以现在东省情形而论,计亦无有逾于此者”①。但在日俄反对之下,英法既拒予支持,美国这一计划终成泡影,而锦瑷路借款事也因日俄的阻挠,终未实现。
①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英文版),第 137 页。
①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 12 卷,第 47 页。
②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 12 卷,第 47 页。
③ 同上书,第 49 页。
① 《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第 12 卷,第 20 页。
美国资本力图侵入中国东北和日俄竞争的种种计划,促成了日俄两国进一步的勾结,以对付这一共同的威胁。1910 年 7 月 4 日,日俄在圣彼得堡订立了第二次日俄协定和密约。在公开的协定中,两国约定,遇有侵害满洲现状事件发生时,应互相商议,采取必要措置,这对美国已是十分露骨的警告。在密约中,两国更相约“对于一切与彼此满洲的特殊利益范围有共同关系之事,随时和衷诚意商议,特殊利益如感受威胁时,两缔约国同意采取防卫此种利益之办法”②。这个密约的性质已近似军事同盟。
日俄协定订立后,东三省总督锡良上奏,力陈东三省局势的危急,主张借外债 2000 万两,以一半设实业银行,一半办理移民、开垦、开矿、筑路。
③这个建议实际上是唐绍仪的“东三省银行”计划的复活。清廷批准了这个建
议,随后锡良便与英国汇丰银行接洽借款。美国听到这个消息,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以 1908 年司戴德和唐绍仪所拟的备忘录为依据,要求美国应有贷款优先权。清政府这时因财政困难,为了应付日益发展中的国内革命危机,以币制改革为名,向美国接洽贷款,于是便要求将两事合并为一。1910 年 9 月, 清廷派前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出使德美,向德国要求协助改组军队,向美国商洽借款,两事都为了巩固它的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以便和国内人民革命运动作垂死的斗争。此外,梁敦彦还负有使命,再度试探中德美三国协定的可能。德国对中德美协定的态度是,中国必须先商得美国同意。梁敦彦在美国活动的结果,美国对三国协定表示拒绝,美国不愿为中国主权的“完整”担负任何政治义务,但在经济上却欣然接受这个可以实现其侵略中国计划的贷款要求。1910 年 10 月 27 日,中美订立了 5000 万美元借款的草合同,借款的目的是所谓“为欲整顿国家及东三省财政,暨办理东三省实业事务”。这时“四国银行团”已告成立,英德对东三省投资利益也想染指,而美国在锦瑷路和“中立化”计划遭到挫败后,也正要另行设法纠集国际力量,在东三省和日俄进行争夺,所以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将这一借款权擅自转让给“四国银行团”共同承受。1911 年 4 月 15 日,清政府被迫和“四国银行团”订立《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合同的第十六条规定:“如大清政府欲请外国资本家与中国合办东三省以此借款兴办之事,或与其有关联者,应先请银行等承办。”这样,四国银行团实际上等于取得了在东三省投资的垄断权,美国则借此加强了它在和日俄竞夺东三省的斗争中的地位。不消说,这一借款合同立即遭到日俄的强烈反对,两国都要求美国将这一条款作废。由于不久中国国内发生了革命,情势改变,债券未及发行,同时帝国主义忙于干涉破坏中国革命,这场斗争暂时没有展开,而美国这一侵略东北的阴谋也因中国人民革命的爆发而告落空。
② 尹寿松编:《中日条约汇纂》,外交月报社 1934 年版,第 864 页。
③ 《宣统政纪》,第 25 卷,第 17—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