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日本对台湾的武装侵略(1874 年)
中日订约后不久,1871 年 11 月,有琉球船一只在海上遇风漂至台湾东
②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 17 卷,第 54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 79 卷,第 7 页。
① 赤木英道:《日本外交史,1542—1936 年》(1936 年英文版),第 69 页。
②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第 1 卷,第 43 页。
部海岸,船上的琉球人和岸上的高山族人发生冲突,被杀害了多人。这件事是中国和琉球间的问题,和日本原不相干,但日本这时正力谋对外侵略,竟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挑衅。
琉球自 1372 年(明洪武十五年)就和中国发生了“宗藩关系”。1609 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藩侯萨摩以武力征服琉球,也强迫琉球向萨摩“进贡”。日本在“明冶维新”后即以此为借口,积极准备吞并琉球。1872 年 10 月, 日本政府宣布琉球为日本“内藩”,由外务省掌管其一切对外关系。这是走向兼并琉球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为了便于利用琉球船民被害事件为侵略中国的台湾制造借口。1873 年副岛种臣来北京和清政府进行换约时,便怀着这种阴谋,派副使柳原前光,以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船民事,质询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的答复是:“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 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但接着却又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①日本便抓住这句话,说中国不治“番民”,否认台湾东部为中国领土,积极准备发动对台湾的武装侵略。
副岛回到日本后不久,日本内部因所谓“征韩论”发生严重政争。日本政府的当权派即所谓“文治派”,主张先巩固国内然后再图向外扩张,这种主张受到鼓吹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武功派”的猛烈攻击。日本政府为了缓和内部的矛盾,决定立即执行对台湾的武装侵略。1874 年 4 月,日本政府设“台湾事务局”,以大隈重信为长官,同时又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局都督,带兵 3000 余人,侵扰台湾。
日本在明治初年毕竟还是一个羽毛未丰、力量有限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所以敢于发动对台湾的侵略,主要是由于美国的鼓励和支持。美国在 1865 年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更迫切地要求扩大它的商品市场。美国的对外扩张以太平洋地区为主要目标,而中国则为这个目标的中心。但是美国当时力量还不够强大,在中国海岸的附近又没有自己的海军基地,因此不得不借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扩张要求。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美国的侵华政策,是通过和追随英国来侵略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对英国侵略者的积极支持便是这一政策的表现。自 70 年代起,美国转而利用新兴的资本主义日本,鼓励和支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便为美国侵华铺设道路; 因为英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已很强大,如果继续膨胀下去,美国将被完全排挤,而支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则暂时还没有这种危险。
不但如此,对于台湾,美国向来怀有侵略野心。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美国侵略者为了发展对中国的贸易,迫切需要在远东建立一个船舶供煤站, 而最早引起美国侵略者注意的便是台湾,因为台湾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其他出产。1854 年以武力打开日本门户的美国海军将领裴里,就是最早建议侵占台湾把它变为美国殖民地的一人,1856 年,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又向美政府建议占领台湾,作为胁迫清政府修约的手段。但是,由于当时美国的海军还不够强大,而且英国对于台湾也十分垂涎,不容许美国独占,所以这些建议都未被美国政府采纳,美国侵略者仍在待机行事。1867 年,美国以失事船员为台湾高山族人所杀为借口,竟公然派舰到台湾进行武装侵略,但为高山族人所击败。后来,美国又迫清政府派兵去镇压,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并随同“监督”,但也同样遭到失败。所以,日本计划出兵侵略台湾,美国侵略
① 转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 1 卷,天津大公报社 1939 年版,第 59 页。
者即积极予以支持。美国驻日公使德龙把李仙得介绍给日本政府。李仙得不仅为日本侵台筹策献计,而且还提供日本许多有关台湾的海图、地图、照片等重要资料。1873 年,副岛种臣来中国换约并乘机进行外交上的讹诈时,就带了李仙得同行为参赞。1874 年日本发兵侵台,日皇正式任命李仙得“参与谋议”。除李仙得外,还有美国军官多人参加了日本的侵略军;美船“纽约号”则受雇为日本运兵。这些事例不能看作是些“个人”活动,因为其中都有美国政府的支持。①
日本在发动对台湾的武装进攻后,竟捏造事实,向各国宣传说,1873 年副岛在北京时曾得到清政府对日本出兵征台的同意,清政府并且承认台湾东部不属中国版图,因此日本征台并非对中国作战,而只是对“生番”的“惩罚”。英国公使威妥玛将以上消息通知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当即表示否认。清政府一面调兵遣将,购办军械,似乎准备一战,但负责和日本交涉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已抱定妥协求和的方针。他的投降主张的依据是,“海防非急切所能周备,事机无时日可以宕缓”②。换句话说,就是军事上临时抱佛脚既缓不济急,只有避免冲突在外交上谋求妥协求和一途。所以他一面写信给负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的沈葆桢,要他“只自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①;一面提出他的求和方案,第一是开放台湾和各国通商,理由是“与其听一国久踞, 莫若令各国均沾”②。其次是对日赔款了事。19 世纪 70 年代后,在一切对外重大交涉事项中,李的方针一贯是如此。由于对于外国侵略者的武力的畏惧, 他从维护清朝的统治利益出发,抱定了对外决不可发生战争的失败主义立场,因此在外交上,不惜屈辱让步,力求和侵略者达成妥协,以达到避战求和之目的。他的唯一的应付侵略的法宝,就是企求国际干涉的所谓“以夷制夷”政策。这个政策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统治阶级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那时起,他们不仅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愿意帮助他们镇压中国人民,而且还指望依赖外国侵略者的相互牵制,以制止任何一国独占中国,借以维持自己苟延残喘的生存。总理衙门的交涉方针完全和李一致,也主张“不再辩论曲直是非,只应想一了结此事之法”③。它把中日交涉照会各件抄送各国公使,希望各国出面干涉,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在列强方面,英国对日本出兵台湾感到不安。它怕中日冲突将影响英国的对华贸易,更不愿见日本独占富饶的台湾。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日方表示, 英国在华商人与台湾有密切的商务关系,英国不能坐视日本占领台湾。其他国家对日本侵台也大都表示反对,在台湾附近占有殖民地菲律宾的西班牙, 也向日本提出强硬抗议。同时各国都知道日本有美国在幕后支持,因此也向美国政府表示抗议。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要求日本政府停止李仙得等人参加侵略军,并撤销“纽约号”的雇佣,以缓和各方的反对。
国际的反应对日本既不利,日本在台湾的军事又遭到严重困难。日本侵略军于 1874 年 5 月初在台湾登陆后,进攻高山族村社,被高山族据险击败,
① 参阅张雁深:《美国侵略台湾史,1847—1895 年》,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5—46 页。
②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第 2 卷,第 42 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 96 卷,第 32 页。
②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第 2 卷,第 42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 96 卷,第 30 页。
退守龟山。高山族人民深处山中,时常出来袭击,日本侵略军虽然仗着武器锐利到处烧杀骚扰,但终不能取胜;加以侵台士兵中病疫流行,而沈葆桢统带的援台兵力又远胜日军,虽然在李鸿章的失败主义的消极方针下,这支军队始终按兵不动,但对日本侵略军来说,终是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也想借他国的“调停”下台。
1874 年 7 月,日本政府派柳原前光为驻华公使,接着在 8 月间又任命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为特使来华交涉。这些举动说明,日本企图配合其军事侵略行动,积极向清政府实行外交讹诈,以达到其目的。柳原和大久保都以扩大战争进行恫吓,要挟清政府放弃对台湾东部领土的主权,但清政府对此始终不肯承认。1874 年 10 月 10 日,大久保向清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五日内作肯定答复,或放弃对台湾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土主权,或对日承担责任。总理衙门的答复是,中国可以不责日本出兵不是,并愿偿给抚恤费若干,但不能偿给兵费,同时须以日本军队自台湾完全撤退为条件。日使要索偿银至少200 万两,并要求订立书面协定。清政府不允,交涉陷于僵局。这时,英使
威妥玛出面“调停”,“初示关切,继为恫吓之词,并谓日本所欲 200 万两数并不多,非此不能了局”①。于是就在威妥玛的所谓“调停”下,1874 年10 月 31 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北京专条》。
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竟承认“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 中国不指以为不是”。日本侵台本是对中国领土主权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而清政府竟在条约中无耻地公开加以认可。不但如此,条约中又说“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这样清政府就似乎进一步默认了琉球是日本的领地,而大久保来华交涉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在此①。这个条约的订立使日本最后兼并琉球更肆无忌惮。此外,清政府又允给予“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 10 万两,又赔偿日本在台湾“修道、建房等件”费用 40 万两。
这个极端屈辱的条约的订立在中国对外关系上有严重的影响。它使资本主义列强对清政府更为蔑视,对中国此后的侵略更为猖狂凶狠。例如,英国人米契就这样写道:“这件事⋯⋯告诉了全世界,这里有一个富庶的帝国, 愿意出钱而不愿意打仗。”②英国当时的驻日公使巴夏礼也发出同样的论调, 说什么“我们(英国)应从这种怯懦的态度中学得一些东西”。③不但如此,资本主义列强从这件事中还开始看到,这个新兴的小国日本,大可栽培作为监守中国的走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