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日俄战争和清政府的所谓“中立”
一 帝国主义争夺东三省的矛盾的激化(1902—1904 年)
中俄东三省交涉,由于日英等国的阻挠,直到 1901 年底,仍没有结果。沙俄军队继续盘踞东三省不撤,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英国,对此当然决不甘休。英国对沙俄在华势力的每一增长都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 何况是沙俄对广大富饶的东三省的占领,使英国向所觊觎的中国政治心脏华北地区受到了直接的威胁。为了和沙俄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自 1898 年以来,英国就一直在寻求同盟者。1898—1901 年间,英国屡次试图和德国缔结反俄同盟,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决定和日本进行勾结。
自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和沙俄在中国的东三省和朝鲜一直在进行着明争暗斗;1900 年沙俄对东三省的公开占领更使两国间的矛盾空前尖锐。日本自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来,就已看到沙俄是它侵略东三省和朝鲜的严重竞争者,在军事上便积极进行对俄战争的准备。以先后出任驻英公使的加藤高明和林董为代表的一派,极力主张在外交上和英国结成同盟。英日同盟的酝酿, 从 1898 年 8 月间即已开始。由于英国当时方致力于和德国缔结同盟的谈判, 英日的谈判没有立即展开。1900 年以后,英日两国为了抵制沙俄对东三省的独占企图,都更迫切地觅求同盟者。英国在 1901 年和德国最后一次的同盟谈
判失败后,正式和日本举行谈判。1902 年 1 月 30 日,英日缔结了第一次同盟条约。
英日同盟条约公然标榜以保卫两国在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利益为目的。条约第二款规定,两国中一国为保卫上述利益而与另一国作战时,缔约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并设法阻止其他国家参加作战反对其盟国。第三款又规定,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其盟国作战,缔约另一方应协助其盟国共同作战,这样就保证了日本在和俄国作战时,不致有单独对俄法两国同时作战的危险。由于法国当时决不愿为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而和英国作战,英日同盟实际上保证了法俄同盟不适用于日俄战争的场合。日本有了英日同盟的保障,对俄作战的顾虑大为减少。
英日同盟订立后,清政府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劻对英使萨道义表示满意, 以为有了英日同盟,沙俄必将被迫撤出东三省。①一向主张以英日为靠山的刘坤一、张之洞则更主张投靠英日,坚决拒俄。沙俄看到形势对己不利,为了避免英日对正在进行中的中俄谈判实行联合干涉,力求促成谈判的早日结束,因此对清政府作出了一些让步,同时还对外务部会办大臣王文韶和其他
① 1903 年 2 月 13 日萨道义致兰斯当电,见《关于大战起源的英国文件,1898—1914 年》,第 2 卷,第 126
页。
人员进行了贿赂。①清政府接受了俄方所提的撤兵条件,于 1902 年 4 月 8 日和沙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
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在订约后一年半内自东三省分三期撤退。俄军撤退后,中国在东三省驻兵人数如有增减,须通知俄国。对于交还铁路则附有下列条件:清政府允于“日后东三省南段续修铁路或修支路”等事,“应彼此商办”,并赔偿山海关、营口、新民厅各铁路重修及养路各费。
中俄订约后,沙俄于 1902 年 10 月第一期撤兵期满时,撤退了盛京西南段驻军,并将关内外铁路交还中国。1903 年 4 月,第二期撤兵期满,照约应继续撤退盛京其余各段和吉林省驻军,但沙俄拒不履行,并乘机向清政府外务部提出七项新的要求②,作为要挟。这些要求是:(1)退还的各地,特别是牛庄及辽河沿岸各地,不得以割让、租借、让予或任何方式转给其他国家; (2)蒙古现行体制不得更变;(3)未得俄方同意,不得在满洲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及允许领事进驻;(4)中国如延聘外人管理任何部门的行政,其权力不得施及华北(满蒙);华北事务应另成立机构,由俄人指导;(5)俄国保持管理现有的旅顺——营口——沈阳电线;(6)牛庄交还后,俄华道胜银行应照旧执行该地海关银行的职能;(7)俄国人或俄国机构在占领期间在满洲所取得的一切权利,于俄军撤走后仍然有效。这些条件的主要意图仍然是要使东三省实际上成为沙俄的独占势力范围,排斥其他国家势力的侵入。
沙俄政府在撤兵问题上的变计,是出于与宫廷有联系的“毕索布拉索夫集团”的主张。毕索布拉索夫是沙俄的枢密参赞大臣,深得沙皇的宠信。这个集团从朝鲜政府取得了开发鸭绿江上广大森林资源的租让权,力图为自己的利益获得沙皇政府的武装保护。他们所主张的冒险扩张计划,赢得了沙皇的支持,这样就推翻了原来由财政、外交、陆军三大臣的“三头政治”所决定的比较缓进的方针。
沙俄向清政府提出的撤兵条件传出后,日本公使内田康哉得讯,力阻清政府接受。为此目的,据说日本用巨金对外务部大臣奕劻、载振、那桐实行贿赂。①美、英、日三国政府先后都向沙俄提出质问和抗议。英日两国并商定, 一面向清政府表示可予援助,一面警告清政府不得对沙俄作任何让步。
美国对于沙俄所提的条件中禁止在满洲增开商埠一点,反对尤力。因为20 世纪初,美国在东北对外贸易中已取得首位,占总额的 20%②;美国工业资本家指望在东三省为其商品开辟更广大的市场,特别是在棉织品方面。1899 年,美国南卡罗来那州的纱厂老板们在一个正式决议中宣称:“我们认为, 南卡罗来那州纱厂营业的繁荣有赖于对华贸易。”③1900 年美国输出到华北和东三省的棉织品,已占它的棉织品出口的一半④。所以,美国的政策是坚持所谓“门户开放”的原则,反对沙俄对东三省实行独占。作为抵制沙俄的手段,它除联合英日对俄抗议外,并迫使清政府同意,在当时正在谈判中的中美商约里,规定开放奉天和大东沟(后改为安东)为商埠。这和沙俄的要求正
① 罗曼诺夫:《帝俄侵略满洲史》,第 274 页。
② 1902 年 4 月 18 日俄代办致庆亲王奕劻照会。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03 年》,第 56—58 页。
①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 4 卷,第 187 页。
②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1955 年英文版),第 60 页。
③ 格列斯乌德:《美国远东政策》(英文版),第 60 页注。
④ 费维尔:《美国与中国,1906—1913 年》(英文版),第 9 页。
是针锋相对。清政府怕得罪沙俄,不敢公然答允,请求用秘密换文来规定, 美使坚持不允。奕劻又提出到 10 月 8 日俄军撤退限期届满时,如俄军已撤退,
再加入这一款,美使仍不允。最后,清政府只得接受了美方的要求,在 1903
年 10 月 8 日签订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行条约》中,规定了开放奉天和安东两处为通商口岸。在同日签订的中日商约中,也作了同样的规定。
沙俄在撤兵问题上的蛮横要求,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在群众中掀起了“拒俄”运动。1903 年 4 月,在上海,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和爱国士绅们在张园召开了拒俄大会,致电清政府外务部表示,如接受俄国的无理要求,则“内失国权,外召大衅,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并通电各国表示:“即使政府承认,我全国国民万不承认。”①留日学生组织了拒俄义勇队, 派代表回国活动。北京、上海等地学生也纷起响应。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 终于不得不拒绝了俄方的要求。
日本这时已决心要乘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完成的时候向俄国挑战。1903 年 7 月,日本向俄国提出直接交涉。沙俄也看到,实现它的侵略计划的障碍不在清政府,而在日本,于是停止了对中国的谈判,接受了和日本直接交涉的建议。这样,关系中国在东三省主权的问题,就由中俄间的交涉而成为日俄间分赃谈判的主题了。
日俄谈判自 1903 年 8 月开始,谈判的内容是分割中国东三省和朝鲜的问题。日本的出发点是:企图以对沙俄在东三省“特殊利益”有条件的承认, 换取沙俄对日本在朝鲜有绝对行动自由的同意;而沙俄则坚持日本对东三省完全不得过问,愿以有条件的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优越利益”作为交换条件。谈判的症结就在于,双方对中国东三省和朝鲜都有侵略野心,日本既不愿意让沙俄完全独占东三省,沙俄也不愿让日本完全控制朝鲜。这个分赃的谈判终告破裂。1904 年 2 月 8 日,日本海军向驻旅顺的俄国舰队进行袭击, 挑起了战争。2 月 10 日双方正式宣战。
日本在战争中不仅有盟国英国的公开的支持,而且还得到美国的大力帮助。早在军事行动开始前一个月,美国政府就向日本担保,一旦日俄发生战争,美国对日本将采取“善意”的政策。1904 年 1 月,美国陆军部长、前菲律宾总督塔虎脱,应日本天皇的特别邀请访问日本,向日本重申了美国的支持。日俄战争爆发后,美总统罗斯福即通知德法两国说:“如果发生一种反日的联合,企图干出如 1894 年(原文如此)俄、德、法对日本所干出的事情, 我当立即站在日本方面,而且为了帮助它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①除了外交上的支持外,美国还在财政上给予日本有力的支援。日本全部战费约 10 亿美元,一半以上靠举借外债,其中大部取自美英,光美国借给日本的款项, 据估计约为 4.5 亿美元。此外,美国还以各种物资器材供应日本。
由此可见,日俄战争实际上是日、英、美和沙俄争夺中国东三省的帝国主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