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盖棺难定论

哥伦布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对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人们历来褒贬迥异。

他作为一个天才航海家的伟大成就则是世所公认的;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有目的地横渡大西洋,从而发现美洲对世界历史划时代的意义也得到世人的一致肯定。

在哥伦布的时代,航海技术还十分落后,他仅仅依靠十分简陋的工具和极不精确的海图,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西航。他的决心来自于他对地圆说的坚信不疑。这可以说是一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哥伦布先后四次往来于欧美两个大陆之间,历经磨难,最后都化险为夷,平安返航。他每次在航线的选取上都十分严谨而慎重。他采用了“等纬度航法”,即先往南或往北航行,找到预定的纬度,然后再东行或西行驶向目的地。他根据自己的航行经验,充分而又巧妙地利用了信风之力。如他的第二次美洲之行,从铁岛直航多米尼加,仅用 21 个日夜走完 2600 海里的海上路程,开辟了一条以后四个世纪中远航者所乐于采用的从欧洲驶向中美洲的最短航线。

哥伦布凭着无畏的胆略和丰富的经验,边探索,边勘测,边前进。他的海上定位和导航技术相当全面。他在帆船操纵技术上也达到了极其高超和娴熟的程度。哥伦布当之无愧地成为 15~16 世纪之交欧洲航海探险家中一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①。

哥伦布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他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坚持不

① 《哥伦布航海技术初探》,孙光圻,《历史研究》,1992 年.1 月版.第 49~60 页。

懈的刻苦自学获得的,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完全依靠自学成才的典型。

哥伦布出生在海运十分发达的热那亚,从小热爱航海,渴望着去探索海洋的奥秘。这一志向成为贯穿他一生的追求。无论受到什么挫折,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始终矢志不移。

从少年时代起便到船上当水手,积累驾驶船舶航海的经验,从实践中学习有关海洋、水文、地理、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从最“基层” 干起一直到成为一名优秀的船长,进而指挥大型船队作跨越大西洋航行的“统帅”。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在哥伦布第一次西航成功返回西班牙的一次宫廷宴会上,有人对他说:“即使你不去做这件事,也会有其他西班牙人去做这件事的。”言外之意是你的西航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了反击这个人对他的有意贬低,哥伦布拿着一个煮熟的鸡蛋对同席而坐的人说:“先生们,你们有谁能把这个蛋直立起来?”在场的人怎么摆弄都不行。这时哥伦布轻轻把鸡蛋往桌上一磕,就把蛋立住了。有人不服气说,这不稀奇,人人都能做到。哥伦布反唇相讥:“是的,任何事情都是简单的,但那是在有人第一次做出示范以后。”

哥伦布成了永不停歇的探索者的化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展览馆中有一个展室,其标题用英、西、法、德、俄、日六种文字写道:“下一步向何方,哥伦布?”其中心思想是要继承和发扬哥伦布的勇敢精神,探索未知世界。其中的解说词如下:

“克里斯多弗·哥伦布 500 年前发起跨越未知海洋的探索和发现之旅,改变了整个世界。此前,欧洲和美洲无人预见过全然不同的文化的相遇。没人想象到‘新世界’的出现。

今天,我们居住的星球处处都有人的脚迹;它的最边沿地区都已经住满了人;跨越浩瀚的海洋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已经进入太空,我们谈论着在月球和火星上定居。我们成了宇宙航行员。

我们还将继续进行对各个星球的探索吗?这一展览显现了今后 500 年我们探索和发现宇宙星球的前景。在我们作出有关未来的探索的决定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今后会面临何种挑战、选择和结局?”

哥伦布的性格顽强近于固执,为了实现西航到达东方的理想,他花了 18 年的时间,在欧洲各个王室中间往来奔走、呼吁。在此期间,他遭受过贫穷、绝望、耻笑、轻蔑、侮辱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打通关系,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第一次西航率领的船员个个富于反抗精神,一旦遇到危险极易歇斯底里发作而又非常崇尚迷信,他用尽了各种手段才使他们就范,坚持航行到达大洋彼岸。

哥伦布对于名利的争夺是毫不手软的。这充分表现在他与西班牙王室从始至终的讨价还价乃至后来的法律诉讼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关于第一个看见陆地的奖赏的归属。明明是“平塔”号上的一个船员最先看见了陆地,但是哥伦布后来把这一“发现权”和每年一万马拉维迪的奖金据为己有。

哥伦布对于黄金的贪婪当然不完全是受他个人的品质所决定,而是代表着当时欧洲社会经济的一种普遍追求,但是这种贪婪却导致了他后来犯下的种种错误乃至罪行。

扩张海外商业贸易是哥伦布西航的原动力。当时的西欧商品生产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一般交换手段——货币的需要剧增。在哥伦布之前,葡萄牙人十分热衷于非洲的黄金开发就是出于这种考虑。15 世纪欧洲人发财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和亚洲贸易。欧洲在同东方贸易中入超很大,金属货币从欧洲诸国流向东方,这就更加深了欧洲贵重金属的匮乏。哥伦布在争取欧洲各国君主支持他的“印度”事业时,反复强调的是通过西航打开东方的门户,利用贸易换取他想象中那里的遍地黄金。他猜测在前往契丹和西潘古的途中会发现一些岛屿和陆地,也想借此尽量开拓西班牙国王的疆域。果然在刚一到达瓜那哈尼岛时,他下船伊使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起西班牙王室的旗帜,宣布占领这个岛屿, 并将其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当他发现当地土著居民淳朴善良,对外来者友好和善,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人可供驱使,以至后来将他们作为奴隶买卖。这样就在美洲历史上开了一个恶劣的侵略先例:发现即占领,占领即征服。所谓“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只是以欧洲人而言,并不是说美洲这片大陆上当时荒无人烟。无怪乎有的学者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一说提出异议;有的学者提出“两个大陆相遇”,“两个世界文明汇合” 的说法。但这是两种什么样的文明呢?一方面是对财富的极度贪婪,西班牙人是冲着黄金来的;另一方面是私有财产观念极其淡薄,过着简朴的毫无商品意识的生活。美洲印第安人的不同部族和部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土地和一切生物的热爱,他们把大地看作为生命的母亲,土地、空气、水都为所有人所共用,没有一个印第安人把土地作为个人的财产,禁止别人使用,没有一个印第安人会出卖他的大地母亲。而西班牙人和欧洲人在观念上则与他们完全相反。这样两种全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当哥伦布一行人刚刚到达时,土著人对他们表现的是善意,从各方面给了他们帮助。可是印第安人给予的越多,西班牙殖民者的“胃口” 越大,以至永无止境。这就必然导致印第安人的厌恶和反抗。而西班牙殖民者则用暴力对待他们。两个世界文明汇合的结果仍然是“弱肉强食”。

当哥伦布意识到在他发现的岛屿上黄金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多,而找到契丹、西潘古看来又遥遥无期时,他就十分积极地从事抓捕和贩卖印第安人的罪恶活动,想以此来弥补黄金的不足。他的这一做法甚至引起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反感和制止,国王们并非对印第安人有什么同情心。显然,他们是出于对殖民地“长治久安”的统治的考虑。印第安人被作为奴隶买卖的惨剧愈演愈烈。

我们不怀疑哥伦布对宗教的虔诚。他西航的动机之一也是想把基督的教义传播到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去。但当他的这一想法和他想要取得尽可能多的黄金的目的相抵触时,他便完全背弃了基督教以仁爱待人的根本教义,露出了殖民主义者的本来面目。

哥伦布是一个经历复杂、优缺点都很突出的外向型人物,对他应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历史的考查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评价。他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是具有开拓意识和科学精神的伟大航海家。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功绩不单是发现美洲

这件事本身,而在他的“发现”带来的效果:促成了欧美两个大陆的文明的融合,促进了美洲社会历史的转折,充当了美洲社会变革的催生婆。他的过错是推行殖民政策给印第安人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据此全盘否定他也是不科学的。过分强调历史评判法则,只注意其历史进步性,而忽略道德标准,看不到其客观进步性是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就不能揭示出阶级对抗社会历史悲剧的原因。

“功”不可没,“过”也不能不究,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哥伦布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这种争议还将继续下去。下面的两种评议反映了对哥伦布发现美洲意见的分歧:

“世界历史上仅次于基督诞生和逝世的最伟大的事件。”(弗郎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西班牙历史传记作家,1552)

“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了欧洲海盗行径、残暴、奴隶买卖、屠杀、疾病、征服和种族文化灭绝的先河。”(美国图书馆联合会,1990)

18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400 周年纪念日是第一次非宗教性质的世界节日。在美国,哥伦布被誉为“自由的先驱”。罗马教廷则强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传播罗马天主教的重要性。“在 1892 年,不管各地的纪念

活动有何差别,被称颂的人毕竟是哥伦布”①。而当 1992 年 500 周年纪念日到来时,对哥伦布的评价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下面的两篇针锋相对的短文是就该不该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 500 周年而发表的。

迈克·伯林内克斯在 1991 年 12 月 30 日《洛杉矶时报》上写道: “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因为几千年来就有人生活在这里,这个观

点从政治上说是正确的。更为糟糕的是断言哥伦布的主要遗产是死亡和毁灭⋯⋯

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吗?是的,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如此。这并不意味人类的眼光在 1492 年以前没有投向美洲。它意味着:哥伦布使美洲为文明世界所注意——也就是为西欧文明所注意。当时的西欧正迈入一个伟大创造、科学成就和哲学勃兴的时代。而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的诞生⋯⋯

1492 年以前,现今的美国罕有人烟,没有被利用,更没有被开发。居民主要是游牧狩猎者和采集者,日复一日食不果腹。几千年中没有变革,没有增长,没有车轮,没有文字,谈不上农耕,定居点稀少,但流血的战争却永无休止。除极少数例外,生活艰难困苦,生命短促。

受到诬蔑的西方文化无论造成了什么样的问题,也带来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利益。没有这些利益,今日的大多数印第安人会遭受贫穷的煎熬甚至没能生存下去。

应当赞扬哥伦布,这样做也就是赞扬西方文明。但是批评家们不愿意赞扬他,这是他们反对将哥伦布作为美洲发现者进行纪念的真正原因。批评家们的真正目的是诋毁西方文明的价值,颂扬体现美洲印第安人部落文化中的原始主义、神秘主义和集体主义。他们抨击西方的光荣为‘欧洲中心主义’。他们声言,我们应当用将一切文化看作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多元化主义代替对西方文化的尊重。而事实上,他们并不是⋯⋯

① “‘ 纪念两个世界文明汇合’学术讨论会简况”,李远明,《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 年,2 月版,第 55~ 57 页。

隐藏在反哥伦布的这一伙人的政治集体主义背后的是一种对人性的种族主义观点。他们声言一个人的认同首先是种族的:如果有人认为他的祖先是好人,那么这个人就会认为他自己也是好人;如果有人认为他的祖先是不好,那么他就会自惭形秽。但是这一套是不成立的。一个人的祖先的成败与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毫无关系。”

整篇文字充满了对所谓“西方文明”的狂热的不加分析的赞颂,带有浓厚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味道。

另一位作者汉斯·科宁在 1991 年 8 月 14 日《纽约时报》上写道: “令人痛苦的事实是,对印第安人来说,第一次相遇很快就成了最

后的相遇。加勒比的印第安人在两代人的时期内就被西班牙发现者消灭殆尽。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改宗天主教,而这据说就是那些航行的原动力。他们一次就被绞死 13 人,据西班牙的原始文件说这样做是“为了向耶稣

基督和他的 12 门徒致敬。”

当他们不能按季度交纳分配的金砂定额时,他们的双手被砍掉。他们的酋长被架到绿色的树枝燃起的火堆上炙烤。他们痛苦的呼喊使西班牙人睡不着觉,于是他们的舌头被插进木条。在第一次登陆后十年,饱受痛苦的幸存的土著人开始吞咽毒草以自戕。

是的,克里斯多弗·哥伦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航行到美洲的欧洲人。但是哥伦布在流血的历史上掀起了一次次空前的贪婪、残酷、奴役和屠杀的暴行。他组织了对美洲土著人的种族灭绝。事无巨细,他都表现出极度的卑鄙、残酷和贪婪。

我在这里不是要发表过激的言论。以上所述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你们能在哥伦布的儿子的日记中,在一位当时西班牙主教和历史学家巴托洛缪·德·拉斯·卡萨斯的著作中,在大量的其他文献中找到许多这样的记述。

放弃国家珍贵的传统信仰可能是一件憾事。但是我们再也不能怀着良好的信仰纪念这个人和这件事了。我们应当睁大眼睛看我们的过去。

显然,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对哥伦布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