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 年西航纪录

日期

“真实”里格

“报告”里格

校正里格数

航向

9 月 8 日

9

9

西

9 月 9 日

15 白天

18

30 夜晚

36

西偏北

9 月 10 日

60

48

60

西

9 月 11 日

20

24

西

20

16

20

9 月 12 日

33

少于真实数

33

9 月 13 日

33

29

33

西

9 月 14 日

20

少于真实数

20

9 月 15 日

27

32

西

9 月 16 日

39

36

39

西

9 月 17 日

50

47

50

西

9 月 18 日

55

48

55

9 月 19 日

25

22

25

9 月 20 日

7 或 8

9

西偏

北;西北

西

9 月 21 日

13

16

9 月 22 日

30

36

西北西

9 月 23 日

27

32

北西

9 月 24 日

14.5

12

14.5

西

9 月 25 日

21

13

21

南西偏

西

9 月 26 日

31

24

24

西

9 月 27 日

24

20

24

西

9 月 28 日

14

13

14

西

9 月 29 日

24

21

24

西

9 月 30 日

14

11

14

西

10 月 1 日

25

20

25

西

10 月 2 日

39

30

39

西

10 月 3 日

47

40

47

10 月 4 日

63

46

63

西

10 月 5 日

57

45

57

10 月 6 日

40

33

40

西

10 月 7 日

23(白天)

18

23

西

5(夜晚)

5

西南西

10 月 8 日

11.5 或 12

11.75

西南西

10 月 9 日

11(白天)

11

西偏南

20.5(夜晚)

17

20.5

西偏北

10 月 10 日

59

44

59

西南西

10 月 11 日

27(白天)

27

西南西

22.5(夜晚)

22.5

西

2(到达岛

2

屿)

总计里程

1108.75

1142.25

  1. 两种文明相遇

哥伦布率领的三条船驶抵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当地人称之为瓜纳哈尼岛。“巴哈马”在西班牙语中是“浅滩”之意,巴哈马群岛包括从佛罗里达海角绵延至海地 1 千多公里范围内的 3000 个岛屿和珊瑚礁。哥伦布查看他的海图,认定这是靠近日本本岛北面的列岛中的一个,坚信继续往前,日本半岛指日可到。在黎明的晨光中,展现在西班牙人面前的是一个地势平缓、长度约十几英里的岛屿。岸上林木茂密,土地未经垦殖,但显然有人居住。不久,水手们便看见了岛上赤身裸体的人群。这些人看到他们从未见过的船和这些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海外来客,开始有些害怕,躲在树林中窥视,畏缩不前。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慢慢地向他们靠拢。

1492 年 10 月 12 日,星期五清晨,哥伦布一行开始登陆,统帅乘飘扬着王室旗帜的武装小艇上岸。“平塔”号和“尼尼亚”号的船长马丁·阿隆索和他的弟弟文森特·亚涅斯也乘各自的小艇上岸。举行了特别隆重的登陆仪式。哥伦布穿上出发前准备好的石榴红统帅服装,双手高举西班牙王室的旗帜,两个全副武装的船长分别扛着探险队绘有绿色十字的队旗。旗的正反两面分别有字母“F”(代表费迪南)和字母“Y”(代表伊莎贝拉),字母之上各有一王冠,王冠之上是十字。其他船员紧紧跟随在哥伦布和船长身后登陆。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使人心旷神怡。碧蓝的海水透明,船员们个个激动而兴奋,精神为之一振。上岸以后, 哥伦布首先双膝跪地,亲吻海滩上的砂石和泥土,满含热泪感谢上帝保佑他们平安到达。全体随行人员也仿效他的做法跪下亲吻土地,他们心中也充满着感激之情。这时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白色的沙滩上反射出强烈的令人目眩的光芒,接着举行了占领仪式。哥伦布叫来船队的王室

公证人罗德里戈·德·埃斯科维多和罗德里戈·桑切斯·德·塞戈维亚, 请他们作证。哥伦布摘下帽子,左手执着王旗,右手举起宝剑庄严宣布: 他,哥伦布,在众人面前,正式声明以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的名义,占领了这个岛屿。为此,他挥剑斫去几根树枝和茅草,象征征服行动的完成。在场的一些人,应哥伦布所请,做了口头声明。随后, 又叫来船队的文书将哥伦布和其他人的声明记录在案,立此存照。从此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公证人、笔、纸和墨水瓶成了探险者必不可少的装备。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神圣的救世主”, 以感谢上帝赐给他的恩典。这个岛传统上认为是今天华特林岛,但本世纪 80 年代,据美国地理学会等单位组织的调查组考究为位于北纬 23° 05'、西经 73°45'的萨马纳礁岛①。

完成了占领程序以后,他要求在场所有的人宣誓服从他——代表西班牙君主的统帅和副王。这些人围绕在他的身旁,有的人满怀激情地拥抱他,有的人吻他的手。那些在旅途中表现得十分反抗和骚动的人现在都对他特别地忠诚和热情。有的甚至在他面前下跪,请求原谅,表示今后一定效忠于他。

圣萨尔瓦多岛地势平坦,没有山,岛的中央有一个很大的湖泊,因而水源充足。岛上,灌木遍地,各种水果挂满枝头,是一块富足之地。岛上的土人天亮时看见开来的船时个个大惊失色,把来人当做是夜

间降临的怪物。三条船在水上行动灵活方便,船帆胀满就像一张张神奇的翅膀,这些都使土人感到神秘和恐惧。船上的人穿着发亮的铠甲和色彩鲜艳的服装登陆更使土人害怕,他们又逃进树林。当发现来人并没有伤害他们的意思,土人又重新围拢过来。他们观看这些人的奇观举止、肤色和胡须。海洋统帅身材高大,仪态非凡,他身穿的大红袍和其他随行人员对他表现的尊敬,都使土人们明白了这人就是一位长官。他们更加靠拢这些天外来客,甚至触摸他们的胡须,对他们白色的皮肤感到十分好奇,哥伦布对土人友善、温和的举止感到满意,对他们也是彬彬有礼。岛上的土著居民使西班牙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些人和他们以前见过的任何人种都大相径庭。他们全身赤裸,涂着各种颜料,有的人只涂在脸上、鼻子上或者眼睛周围,有的则遍及全身,给人一种野性的神奇感。发亮的棕色皮肤好像紫铜,脸上没有一点胡须。头发粗而直, 齐耳以上剪得很短,有的则将长头发束起披到肩上。他们的面容虽然被颜料所遮盖,但却给人以愉悦之感。这些土著人前额高大,眼睛明亮, 中等个头,肌肉发达,线条分明。大多数人年龄在 30 岁以下。在场的土人中只有一个年轻妇女,线条很美,和她的同伴一样也是全身赤裸。哥伦布自认为他们已经到了“印度”,把这些当地人叫做“印度人”。由此开始,欧洲人把美洲所有本地人都叫做印度人,即印第安人。这是印第安人名称的由来。

当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土著居民在这里已经居住了成千上万年。据保守的估计当时有 700 多万人生活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一带,

另有 1000 万生活在南美,还有 100 万生活在大陆边缘地区即今日的美国。土著美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们的多样性,文化不同,风俗习惯

① 《哥伦布航海技术初探》,孙光忻,《历史研究》,1992 版,第 51 页。

不同,体型外貌不同,语言也很不相同。哥伦布等人到达时,土著美洲人使用的语言多达 2000 种以上。

“这个时候,巴哈马群岛的居民属于大安地列斯群岛的阿拉瓦克人,即西班牙殖民者们所称的泰诺人。小安地列斯各岛则居住着加勒比人。西班牙人在瓜德罗普岛猎捕阿拉瓦克人。阿拉瓦克人高喊:‘泰诺’, ‘泰诺’,意为‘和平’,‘和平’。后来,西班牙就把阿拉瓦克人称为泰诺人。泰诺人从南美大陆迁徙而来,定居在巴哈马群岛、古巴、牙买加和海地一带。“这两种人都还处在新石器时代。他们能烧制陶器, 编织篮子和鱼网,纺织棉布,搭盖棕榈叶盖顶的木架小屋,挖成能容一百人的独木舟。他们用尖棍挖地种植玉米、棉花、烟草和卡沙瓦、雅姆斯、巴托托斯等块根作物。小安地列斯群岛的古巴和海地已有灌溉渠道。巴哈马群岛的居民都是非常能干的渔民,尤其长于潜入很深的海底去拣拾贝壳。”①

岛上居民民风淳朴,性格善良。哥伦布在日记中曾有记述:“鉴于彼等十分友好,吾认为用仁爱而不必动武,即能使他们完全得到拯救, 皈依吾人之宗教。”“这里人一定很顺从,也很聪明,因为他们能马上领悟吾等的意思。吾还认为,他们极易归化成为基督徒,因为据吾看, 他们尚无任何教派。”②

“泰诺人和加勒比人的武器都极简陋。巴哈马群岛的泰诺人只有木制的投枪,尖端用火烤硬,或装上鱼齿。海地的泰诺人已使用投掷发射木投枪,有长矛,剑棒。海地和波多黎各的某些地方已使用弓箭,并且浸上毒药。这种毒药能损伤神经,使人狂乱而死。”

哥伦布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不携带武器,也不知武器为何物,因为当吾等拿出利剑供他们观看时,他们居然无知地用手握刃,以致自伤。他们尚无铁器,所谓投枪只是一些无铁制枪头的棍棒,也有某些投枪在棍棒的顶端绑上鱼齿和其他类似的东西充作枪尖。”哥伦布在这里讲到的印第安人在观看西班牙人佩带的武器时,因为手握刀刃以致受伤流血而使其惊恐万状的故事,最生动不过地说明淳朴善良的土著居民在这些全副武装的殖民者面前多么易于受到伤害。西班牙作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是这样描写的:

“但是,这些土著人的注意力,一会儿便落在了客人们的另一个同样令人惊奇的特征上:他们左腿上挂着一些筒筒杆杆的东西,里面还插着一根,扁平平的,闪闪发光,比鱼骨头还锋利。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一位岛民过来拿起,一名白人微笑着递给他的一根瞧瞧;他急忙扔掉,但已满手是血。他闪电般地跑着叫喊着回到自己人中间。注意! 这些人很危险。他们的魔杖会让人流血,可能会让人死去。注意!当心!”

“还处在原始公社时代的美洲印第安人,个个都天真淳朴,乐善好施。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泰诺人尤其如此。他们把慷慨好施看成是高尚的

① ③《殖民主义海盗哥伦布》,严中平,《历史研究》,1977 年 1 月版,第 134~135 页。

② 《哥伦布航海日记》,孙家堃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8~29 页。

① 《哥伦布航海日记》,孙家堃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8~29 页。

美德,为偶尔来访的客人提供食宿,蔚成风气。”②他们对于私有财产的观念十分淡薄。

哥伦布写道:“吾把红色四角帽赠予他们中一些人,把玻璃念珠挂在另一些人脖子上,还送给他们一些小玩意儿,他们如获至宝,十分快活,随即与吾等亲善修好,大大出乎吾人之意外。尔后,他们还游到吾等小艇旁,带来鹦鹉、棉线团、投枪以及其他很多东西,以此换取我们的小玻璃念珠、小铃铛等物品。总之,彼等取走我们的东西,又自觉留下他们的东西以作交换。”“吾曾见有人用十六团棉线仅换走三个葡萄牙塞乌第① 。只相当于西班牙一布朗克,而他们的棉线都足有一阿罗巴重。”②

此时,哥伦布已经有了俘获当地居民回西班牙的念头,在他首次登陆后所写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为取悦吾主,离此岛时,臣将给陛下带去六个人,令彼等学会吾人之语言。”

两种差异如此悬殊的文明就这样相遇了,乍看起来似乎平安无事, 但随着接触的频繁,摩擦和碰撞就随之而产生了!

1992 年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 500 周年时,许多学者对“发现”二字提出异议,建议改为“两个世界文明汇合”或“两个大陆”相遇。这些新提法也不能完全反映事件的本质。两种差异如此之大、发展程度如此悬殊的文明“汇合”会有什么结果呢?在殖民主义时代,这样的“汇合” 只能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压迫和征服。至于说到“相遇”, 在英文中叫 encounter,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不期而遇”;二是“狭路相逢”,颇能反映出哥伦布等人到达美洲后白种移民与土著美洲人之间的关系,但其结果与“汇合”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