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场问题的解决
为了圆满解决困难的市场问题,首先必须对资本积累过程作出科学的分析,并且不是对个别的私人资本而是从总体上对社会总资本的积累过程作出科学的分析。如果经济学家们无力解决这个市场问题,那只能是因为他们也从没有尝试把整个社会经济做为一幅图景来加以描述。
早在经济学史的初期,魁奈就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任务。正因为如此, 他那著名的《经济表》才使当代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魁奈把社会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范围内,商品进行流转,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得到补偿。魁奈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作过任何一点尝试,走魁奈的路,运用魁奈的方法来研究国民经济现象。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各种现象有关联的所有各个领域的经济理论,如关于社会资本分配和积累的学说,社会产品实现的学说等, 状况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只有马克思才重新拾起魁奈之后已中断了的线索,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生产图式。只有在魁奈和马克思的方法(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的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地分析资本积累过程,阐明社会产品实现的规律。①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然后商品资本又反过来转化为货币为前提的。但是,在对资本的社会再生产进行抽象分析时,可以忽略由于商品向货币转化困难而造成资本循环的混乱。资本的社会再生产,就是资本各个要素的再生产,以及这些要素通过交换的互相补偿。由于这种再
① 鲍利:“英国平均工资的变化”,载《皇家统计协会杂志》,第 58 期,第 248 页。
生产和交换的结果,不论是资本家的利润(确切他说,即一切非劳动收入, 或用洛贝尔图斯的术语来说就是租金),还是资本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得到实现。
下面的图式表述了社会资本原有规模不变的社会资本再生产:
Ⅰ.生产资料生产① 720pm+360A +360m =1,440。
Ⅱ.工人消费品生产360+180A+180m=720。
Ⅲ.资本家消费品生产360pm+180A +180m=720。
这个图式表明,当剩余产品全部用于消费时,资本主义生产在社会经济总体中是怎样分配的。每一个图式的第一项,都可以用某一价值单位(百万卢布、百万马克、百万法郎等等)表示用于某种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第二项表示劳动力价值(工资);第三项表示剩余产品的价值,在这里可以视为资本家的利润。假定各个图式中生产资料同工资和利润的比例不变。第一个图式表示生产资料生产,第二个图式表示工人消费品生产,第三个图式表示资本家(确切他说,即消费剩余产品的所有阶级)消费品生产。绝对数字是任意假设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为叙述简便起见,在图式中略而不提:虽然实际上生产资料一年只有一部分被消耗掉并需要补偿,但在图式中却假定生产资料在一年内全部消耗掉并全部得到补偿,换句话说,假定固定资本也和流动资本一样地进行周转。
在第 III 生产部门,从图式来看,是制造资本家消费品的。这类商品(价值为 720)怎样才能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呢?图式给了明确的答案。这些商品有四分之一用于本部门资本家的消费(180);四分之一用于第 II 生产部门资本家的消费(其利润也是 180);其余部分则用于第 I 部门资本家的消费
(其利润为 360)。通过不同产品的交换,第 III 部门的工人得到 180 的消费品,即第 II 部门的产品;而第 III 部门的资本家得到 360 的生产资料,即第 I 部门的产品。这样,第 III 部门的商品就全部得到了实现。
第 II 生产部门商品(工人的消费品,价值也为 720)的实现途径如下: 这些商品有四分之一(180)用于本部门工人的消费,四分之一(180)用于第 III 部门工人的消费;其余的二分之一(360)用于第 I 部门工人的消费。通过交换,第 II 部门的资本家从第 III 部门得到 180 的消费品,从第 I 部门得到 360 的生产资料。
第 I 部门的商品(价值为 1,440 的生产资料)有二分之一(720)用于本部门;四分之一(360)用于第 II 部门的生产,四分之一(360)用于第
① 这个图式是稍有改动的马克思的图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24 卷,第 87 页)。资本循环可以从任何一种资本形式,如货币形式或生产形式开始。但 是,我们在考察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本循环时,恰恰应该把商品形式看做是资本循环的 起点和终点,这是因为社会生产过程最终是以制成商品结束的,而货币则不过是商品 流通的简单工具。马克思正确地指出:“w' W'是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他选用 这个形式, 这就显示出他的伟大的正确的见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 第 24 卷,第 115 页。)上文所引的图式,是以假定规模不变的资本再生产为前提的。而在 规模扩大的资本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不再转 化为资本家的消费品,而转化为生产资料,从而使商品资本的价值在资本循环终结时 比在开始时增大。
III 部门的生产。通过交换,第 I 部门的资本家从第 III 部门得到 360 的消费品,而工人则从第 II 部门得到 360 的物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全部商品供求完全相等。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1,440)等于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720+360+360)。工人消费品的价值(720) 等于工资总额(360+180+180),而资本家消费品的价值(也是 720)等于利润总量(360+180+180)。每个部门的商品,一部分在本部门内进行消费和交换,另一部分则与其他两个部门的商品进行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图式中,生产资料与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品是同时生产,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的。这一点本来是十分明显的,但恰恰也是斯密一李嘉图学派和西斯蒙第学派所不了解的。在他们看来,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各项社会收入。然而,在上述图式中,社会产品的价值为 2,880,而社会收入都只有 1,440,仅等于社会产品价值的一半。社会产品虽然超过社会收入总额一倍,但还是在市场上销售一空,所以,根本不会出现社会供给超过社会需求。
但是,为了使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就需要根据需求,对社会生产进行按比例的分配。一旦生产的分配比例失调,一些产品就会生产过剩,而另一些产品就会供不应求。
上面的图式说明了没有资本积累、即剩余产品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情况。下面的图式则说明假定在资本家把一半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下出现社会资本积累的情况。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
第 一 年I.生产资料生产
840pm+420A+420m=1,680。II.工人消费品生产
420pm+210A+210m=840。Ⅲ.资本家消费品生产180pm+90A+90m=360。
第 二 年I.生产资料生产
980pm+490A+490m=1,960。II.工人消费品生产
490pm+245A+245m=980 III.资本家消费品生产210pm+105A+105m=420。
第 三 年I.生产资料生产
1431/3pm+5712/3A+5112/3m=2,2863/8 。 II.工人消费品生产
5712/3pm+2855/6A+2855/6m=1,1431/3。
III.资本家消费品生产245pm+1221/2A+1221/2m=490。
假定第一年内社会生产总额与前引第一图式相同,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三项价值的比例亦均与前式相同(即:2:l:1)。只是社会生产的分配有所不同,因为资本家把自己收入的一半不再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它转化为资本,从而改变了社会需求的性质。既然资本家消费品的需求缩减一半,那么生产资料和工人消费品的需求就要相应地增加。上述图式所表述的社会生产的分配,是假定社会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尽管剩余产品一半用于资本家消费,一半转化为资本。
这个图式是用下列方法得出的。在前引第一图式中(见本书第 635 页), 资本家的利润等于 720。我们假设:资本家利润有一半(即 360)用于消费, 一半用于积累。由于有了资本积累,第一年内资本家的消费为 360,因而第一年内第 III 生产部门(资本家消费品生产)的生产也应等于 360。这个数字应按 2:l:1 之比(因为我们在第一图式中采用了这个比例),分解为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三项,因而,第 III 生产部门图式可以用 180+90+90 表示。
这样,我们就在上述图式中得出了第一年内社会生产第 III 部门的数字。前两个部门亦可根据下列方式算出。
根据供给情况,资本家把一半利润即 360 用于积累。这用于积累的利润又全部分别用来购买两类产品,即用于生产资料和工资。我们假设生产资料与工资的比例为 2:1 ,那么,用于积累的利润 360 则应分为生产资料
360 × 2 360 × 1
240 3 和工资120 3 。
总之,为了使资本积累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的生产就得增加 240,而工人消费品的生产就得增加 120。换句话说,在实行积累的一年内生产资料的生产应为 1,680(即第一图式的 1,440+240),而消费品的生产则应为 840
(第一图式的 720+120)。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三个部门的生产总额。所以也就不难得出各个图式。第三图式我们已经得出来了。现在再把 1680(第一部门生产总额)按 2:l: 1 之比进行分配后得出第一图式,这就是:840 十 420 十 420。
我们把第 II 部门的生产总额 840 按 2:1:1 之比进行分配即可得出第二图式,即:420+210+210。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第一年的资本积累图式。
第二年积累图式可用如下方法得出:第一年的利润等于 720,在第一年内资本家把其中的 360 资本化。根据我们的假设,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的比例为 2:1:1,因此,如果生产资料和工资=360,则新增加的利润=120, 换句话说,第二年资本家的总利润=720+120=840。
在第二年内资本家所得利润又只有一半用于消费,即 840÷2=420,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第二年内社会生产的第 III 部门的图式,即把 420 按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可得到第二年的第三个图式(210
+105+105)。
第二年的社会生产第 I 部门的图式,我们可用如下方式得出。资本家在第二年把所得利润的一半即 420 资本化。从这 420 中,生产资料占 280, 工资占 140(按 2:l 的比例分配),这样第 I 部门第二年的生产总额为 1680
+280=1960。
第二年社会生产的第 II 部门生产总额则为 840+140=980。
我们再把第 I 和第 II 部门的数额分别按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的比例进
行分配,即可得出第二年的第一个图式(980+490+490)和第二图式(490
+245+245)。
在第一年内制造的产品将按如下途径实现。资本家消费品(第 III 部门) 的生产为 360。我们假设资本家只消费所得利润的一半,第一年内第 I 部门资本家的利润为 420,所以,他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为 210,第 11 部门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求为 105,而第III 部门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求则为 45。这样, 需求总额等于 360,也就是说,与消费品的供给总额完全抵消。第一年工人消费品的生产为 840。第二年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这类消费品数额,第 I 部门为 490,第 II 部门为 245,第 III 部门为 105,也就是说,又正好和生产数额相等。同样,第二年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 I 部门生产为 980,第Ⅱ 部门生产为 490,第Ⅲ部门生产为 210)也和第一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1, 680)相等。这样,第一年的全部产品就在第二年内得到实现。
但是,第二年扩大生产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第二年对生产资料和工人消费品的需求要比第一年多呢?我们所根据的,仍然是假定资本家在第二年也和第一年一样,把一半利润转化为资本,而不用于个人消费。第二年的生产是在一半利润继续用于积累的条件下进行分配的,因此,对第二年产品的需求就得由第三年的扩大生产来创造。
在第二年年底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为 1,960,工人消费品为 980,资本家消费品为 420。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这些产品究竟是怎样得到实现的。
第二年的利润总额等于 840(490+245+105)。我们假设,资本家把所得利润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这样,第二年生产的资本家消费品 42O 就找到了市场。第三年的生产资料(1,1431/8+5712/8+245)为 1,960,和第二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 1,960 相等。第三年的工资(5712/3+2855/6+1221/2) 为 980,和第二年生产的工人消费品 980 相等,这样,第二年的全部产品都
在第三年内得到实现。这是因为第三年的扩大生产为它们开辟了市场。第三年的图式,也是用第一年和第二年那样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第三年的社会生产将在第四年的社会需求中得到实现。第四年的图式本书没有单列出来,但很容易算出它。
这里没有必要继续分析第四年、第五年以及其后年份的生产分配。上面列举的图式,可以清楚地证明一个本来很简单、但却由于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认识不足很容易遭到反对的思想,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能够为自己开辟市场。只要拥有足够的生产力,能够扩大生产,就能在社会生产按比例分配的条件下相应地扩大需求,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每一种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是一种新出现的能够获得其他商品的购买力。②
第一图式就已经证明,社会产品完全分解成国民收入各部分的老观点, 是站不住脚的。第二图式可以使我们看清古典学派关于资本积累过程的全部学说的错误。资本积累绝不等于一种社会消费代替另一种社会消费。用于积累的资本固然转化为工资,但也转化为生产资料。因此,只有相当于工资的那部分资本转化为社会消费的要素,而另一部分则完全退出社会消费,充当了不再变成任何收入的那部分社会支出。
在一定的生产规模情况下,资本积累速度的任何加快都等于社会消费的绝对缩减。资本家把自己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时,收入全部转化为社会消费
② 原文图式均用俄文字母表示,为便于阅读起见,参照通用图式,一律改用德文 字母,下同。——校注
品;一旦把收入转化为资本时,则收入只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消费品,而另一部分完全退出社会消费资金而转入社会生产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代替了对消费品的需求。
这一点从上述两种图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第一图式中根本没有资本积累;这时对全部商品的需求为 2880 价值单位,而对消费品的需求为 1, 440 价值单位。在第二图式中,资本家把一半收入资本化,因此,在第一年
内生产的消费品就少得多,只有 1,200(工人消费品 840 +工人消费品 360
①);在第二年内生产的消费品为 1,400(980+420),然而全年所生产的产品总值却达 3,360。第二年生产的全部产品,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 如图式所示,全部为第三年的消费和生产消耗掉。因此,我们在比较分析第一图式和第二图式时,可以看到:在社会消费缩减的同时,社会生产的扩大, 并不会破坏社会供求关系的平衡。①
在上述资本积累图式中,假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增长而增长的。然而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被生产资料——机器所取代。在资本支出中,用于工资的部分越来越少,而用于生产资料的部分则越来越多。与机器相比,工人显然退居于次要地位,同样,与生产资料的生产性消费市场相比,工人的消费市场也退居于次要地位。然而, 市场不会因此而有任何缩小,只不过是社会需求的性质有所改变: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代替了对消费品的需求。
工资是一项社会收入,而机器却不创造任何收入。因此,用机器来代替工人,就会使社会收入相对减少;生产资料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转化为各项社会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总额增长, 社会财富总额也随之增长,而社会收入总额却随之相对地(如果机器代替工人的过程相当快,则是绝对地)减少。只是这时不会出现任何多余产品,因为在这种场合,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已完全替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机器与工人一样,在进行工作时也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例如,在生产某一产品时, 如果机器代替了工人,工人阶级消费品的社会需求就会相应地减少,然而, 对机器本身的需求,对机器运转所必需的一切物品如燃料、润滑油等等的需求却要相应地增长。总之,商品市场是不会有丝毫缩小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需求的商品种类有所改变罢了。这样,在社会收入减少的同时,社会财富(指社会所拥有的产品数量)却有可能增加。
这些结论不管听起来多么离奇,但都是从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循环中自然而然得出来的。正因为经济学家从不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所以才在科学上形成所谓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容量决定于社会消费的观点。
然而,斯密一李嘉图学派也好,西斯蒙第学派也好,他们对市场问题的一切论断恰恰都是从这个论题出发的,因而,无论哪个学派都不能解决这个
① 让·巴·萨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52 年第 3 版,第 1 卷,第 339 页。一位俄国作者认为这个理论的真正创始人不是萨伊,而是詹姆斯·穆勒。对此,我不能同意,虽然詹姆斯·穆勒在理论上对市场问题的理解要比萨伊深刻得多。参见 B.米勒:《萨伊—李嘉图的市场理论》(载《社会科学问题》,1910 年第 3 期)。
① 西斯蒙第的市场理论,在他所著《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27 年版)第 2 和第 4 册,以及《政治经济学论丛》第 1、2、13、14 箱中有所阐述。
问题。
从社会整体上以图解的方式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就必然得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消费完全不能决定市场容量的结论。社会产品不仅包括消费品,而且包括生产资料。随着资本的积累,消费品的需求就必然不断缩减, 这是因为用于积累的资本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工人消费品,其余一部分则转化为生产资料。然而,社会需求总额是不会减少的,因为消费品需求的减少部分,可以由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来弥补。总之,在按比例安排社会生产的情况下,不管消费需求减少多少,都不会使市场上的产品供给总量超过产品需求总量。
但是,难道消费不是生产的本来目的吗?难道生产不就是制造人类消费品吗?对此应该回答:经济制度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在对抗性的经济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同于在协调型的经济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
对于协调经济,无庸置疑,其活动目的就是消费。协调经济的特点,是生产个人消费品的工人本身就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在对抗性经济(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中则不然,经济企业的领导者不是工人, 而是另外一些人,即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工人只不过是生产资料而已。对资本家一企业主来说,耗费人力和耗费生产资料是毫无区别的。在他们看来, 工人需要粮食和马需要燕麦,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然也可以说, 工人本身购买消费品,就象资本家购买牲畜消费品一样,从市场产品的分配观点来看,谁是买主完全是无关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样取得购买手段。工人用资本家为支付给他的钱购买自己的消费品,就如同资本家用钱为机器购买煤一样。因此,对工人消费品的需求,就象对煤的需求一样,同样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来调节的。
虽然工人最终认为自己是人,而不是生产资料,但对资本家来说,工人终究不过是生产资料。由此而引起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社会斗争,但是这场斗争是在商品市场之外进行的,因为对商品市场来说,工人消费品和役畜消费品与一般生产资料是毫无区别的。
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商品这东西好象被视为神物,成为创造人的主宰者。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经济拜物教。资本主义经济的拜物教还在继续发展,马克思对它的实质尚不完全了解。如果说在商品经济中,是物变成人,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就把人变成物。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人就会被贬黜为劳动工具,成为机器的等价物。
这样,由此产生了现代政治经济学无法理解的有关资本主义经济的奇谈怪论,说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是社会消费支配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不是社会生产的目的,而恰恰相反,是社会生产支配社会消费,社会生产是社会消费的目的;不是资本为人服务,而是人为资本服务——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座右铭。如果马克思学派接受了西斯蒙第的市场理论,那就只能是由于逻辑上的混乱而不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不是人的消费,而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循环过程,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随后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随后又
转化为商品。在这种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可以看作既是手段(对后一个环节来说),又是目的(对前一个环节来说)。例如,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生产粮食(人的消费品)呢,还是生产生铁(生产性消费品)?这就取决于我们是从哪一点开始来考察资本循环过程的。
如果我们考察的,譬如说是农业生产,那么它的目的就是生产粮食,而生产生铁(犁)只不过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反过来,如果在炼铁厂,生产的目的就是生铁,而生产炼铁工人吃的粮食就不过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这就是说,无论是粮食还是生铁,都同样可以看作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通常那种把粮食和生铁对立起来(即把目的和手段对立起来)的观点,只能证明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无知。
社会财富增长,同时社会收入缩减,并且不会破坏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关系的平衡等诸如此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奇谈怪论,其产生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收入包括两种不同经济性质的收入:支配社会生产的不劳动阶级的收入和被当做生产资料使用的工人阶级的收入。在资本家看来,工人的收入就是支出。工人收入的这种两重性,来自工人经济作用的两面性,是由工人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者这一特点决定的。工人作为生产资料,可以或多或少被机器所代替。机器替换工人的结果,社会产品总额增加了,所以社会财富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但是社会收入却减少了,这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收入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总额增长,而社会消费总额却下降。资本主义的所有这些离奇现象,是在对抗性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事情很清楚,假如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就根本不会有同类情形。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宰者不是工人,而是那些把工人当作简单的生产手段的人。
这样一来,在社会生产按比例安排的情况下,不管社会消费需求怎样缩减,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总是平衡的。似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永远不会有市场不足之忧。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资本主义企业是这样难于为制成品找到买主?为什么争夺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这样突出的特点呢?
其原因可以作如下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拥有庞大的生产力,总是极力扩大产品的数量。但是,只有在社会生产有比例安排的条件下,才有可能销售出这些产品。资本主义却没有任何组织方法来进行这样的生产安排。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资本主义工业危机,其实质将在下一章阐明。这里姑且指出一点: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缺乏任何办法来有比例地安排生产,这种情况起着一种经常抑制资本主义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发挥其全部生产力的弹性纽带作用。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品实现困难的根本所在。市场对资本主义来说总是不足的,这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产品的消费者太少,而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下,按有比例地安排社会生产是根本办不到的,而即便能接近这样的比例,资本主义也得费很大的周折,经过危机和一些过度膨胀的企业倒闭之后才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