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
然而,从上述市场理论的观点来看,要阐明资本从老牌的资本主义文明国家流向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国家的事实,看来是有很大困难的。这种资本的流动规模非常大。
例如,据估计,英国每年投到国外的资本近 5 千万镑,而且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英国投到国外的资本就已达 25 亿镑左右。法国每年把近 1, 500 万法郎的储金投到国外,而且到目前为止,法国投到国外的资本已达 4
百亿法郎左右,德国投到国外的资本近 260 亿马克,等等。
资本源源不绝、日益增多地流出老牌资本主义文明国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向全世界扩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也正是因为资本源源流入新兴国家,资本在现代才能如此迅速地夺得一个又一个国家,因为资本流到国外仍旧是资本,到处推行新的经济制度。
资本输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它是否证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生产过剩,证明这些国家中新资本无处投放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又怎么能够断言资本本身为自己创造市场呢?
然而,资本外流的问题,即使不求助于完全站不住脚的过剩产品理论, 也完全能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资本流向新兴国家,首先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利润较高,其原因我们在前面“利润”一章已经阐明。资本就其实质来说是国际性的,资本总循环的意义和目的,就是要实现更高的利润率。假如一个国家的利润率比另一个国家高,那么,就不能不导致资本从获利低的国家流向获利高的国家。这一过程就象两个不同水位的连通容器里的水会流动一样,是合乎规律的,也是必然的。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影响资本的国际流动。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生产只有在工业的追加资本实现按比例分配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扩大。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生产的必要性,如上所述,是资本主义的弹性纽带,也就是经常用来阻止资本主义生产增长的制动器。与此相反,在一些新兴国家里,资本主义企业渗入其它类型的经济体系,它可以靠排挤非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而发展起来。
我们不妨举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英国要把多生产的呢绒在国内市场上找到销路,就必须相应地增加能与之相交换的另外一些商品的生产。这就使得英国难以扩大呢绒的生产。恰恰相反,在俄国,扩大资本主义的呢绒生产, 则根本不需要相应地扩大其他产品的生产。
呢绒厂多生产的呢绒,只不过是取代了过去用非资本主义方式(如农民为了满足自己需要所采用的生产方式)所生产的呢绒。在这种情况下,与老牌资本主义文明国家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可以不受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制动器所左右,可以靠排挤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工业某一部门不断增加的产品所需要的市场,并不是经过按比例地扩大资本主义工业其他部门生产这样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而是通过破坏自给经济,摧垮资本主义经济与之竞争的非资本主义小生产的途径建立起来的。
例如:尼古拉- 逊先生曾计算过,在 1886—1891 年间,俄国加工的亚麻纤维和棉花从 1,850 万普特减少到 1,38O 万普特;俄国自产的大麻纤维从940 万普特减少到 60 万普特。这说明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的国内市场是急剧缩小了。然而,俄国的资本主义纺织工业的产品在俄国的市场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大大扩大了:1886 年俄国加工棉花 830 万普特,到 1892 年已达 990 万普特。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者制造的棉布排挤了农民织的亚麻布和大麻布,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棉纺生产,破坏了农民亚麻布和大麻布生产,从而为自己创造了市场。①因此,在新兴国家扩大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市场比在老牌国家要容易得多。这就是有利于资本从老牌国家流入新兴国家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老牌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不能发展和增长了。弹性纽带只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不能制止它发展。我们亲眼看到, 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得到惊人的迅速发展。总之,除社会生产力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没有任何界限的,因为资本本身能为自己创造市场。然而,创造市场的这一过程,由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不能不被资本主义发展的迟滞和停顿即经济危机所中断。关于经济危机,我们将在下一章研究。
在俄国这样一个还保留着自然经济,只有少数居民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里,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市场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之外的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业丰收了,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就提高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品的需求也就增长了。相反,农民破产了,工业品市场也就缩小了。这一切都是毫无疑义的,与本文所阐述的市场理论也并不矛盾。这个理论所要阐明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范围内产品的实现过程,所以,它是以假设所谓的闭
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分析并没有完,对任何一般结论来说,其本人并没有作完,也没有采用。在市场理论方面,马克思作出的一般绪论是附和了西斯蒙第的错误观点。
关自守的资本主义即社会产品在内部实现的资本主义体系为前提的。由此可见,这种产品实现的唯一障碍,是没有按比例分配社会生产,而绝不是消费品的社会需求不足。然而,障碍毕竟是障碍,它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兴国家里,由于存在非资本主义市场,这种障碍影响很小。非资本主义阶层的广大民众的破产,缩小了非资本主义市场,促使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方面更接近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正象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生产不会因为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造成巨大损失而停止发展一样,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非资本主义阶层民众的破产也不会阻碍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当然,俄国农民的破产,是延缓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因素(因为这种破产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表现,而棉布生产排挤亚麻布和大麻布生产既是农民经济没落的表现,也是棉纺工厂发展的表现了。尽管如此, 我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当然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如果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如预期的那样快,那也不是由于市场不足(我国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市场毕竟比老牌资本主义文明国家的市场大得多),而正象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是由于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低、资本不足、社会企业自主有限所致。
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对俄国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这个问题与解决俄国资本主义前途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的民粹派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沃龙佐夫、尼古拉-逊等人为代表的民粹主义者创建了市场理论,这几乎是西斯蒙第理论的翻版。正因为马克思对市场问题的看法大概连其本人也不十分清楚,所以他很少对这个问题发表符合西斯蒙第观点的意见,所以毫不奇怪,我们的民粹主义者坚持剩余产品学说,深信自己的学说与马克思的学说完全一致。事实上,即使不是马克思本人,那也是恩格斯在其早期的文章中表述过这样的思想。这些文章,广大读者知道得较晚,只是在 1902 年梅林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较早期著作的文集以后才知道的。例如,如果把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或他写的《英国的十小时工作制法案》一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与 B.N. 沃龙佐夫在《祖国纪事》上发表的《市场商品供给的剩余》一文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论据之相似简直令人吃惊。恩格斯在四十年代用来证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不可能有很大发展和英国工业必然会出现萧条的论据,与 B. n. 沃龙佐夫四十年后用来证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不可能发展的论据如出一辙。
本文所阐述的市场理论,我最早是在《现代英国的工业危机》一书中作了论述,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民粹派的反对。②至于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则用这个理论来论证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他们起初大多认为上述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①这是有一定的
② 图式中原用符号字母,均系俄文。一项为 C,即为 (生产资料),二项为 P. 即 (劳动力),三项为 , 即剩余产品)。为便于阅读起见,现参照通用标法,相应改为:pm+A+m。下 同。——校注
① 上引图式,是按比例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算术图解。我所主张的论点,本来可以从数学上用一般公式加以证明,但是这样一来,叙述就会过于抽象,使看不惯抽象代数公式的普通读者不易接受。这项工作由我们大学研究班的 H. 伯思施坦完成了。请读者参看他写的一篇内容极其丰富的论文。见《社会科学问
客观根据的,因为它确实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社会资本循环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符合逻辑的结果。后来,在我的论危机一书萨德文版问世后, 西欧读者才了解了这个理论。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坚决地否认了我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有任何共同之处:在这方面,修正主义者如伯恩施坦或卡拉特·施密特与正统派如考茨基或露莎·卢森堡的意见完全一致。考茨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反驳我的理论,他在这些文章中用以反驳我的理论的理由, 与俄国 B. H. 沃龙佐夫提出来的理由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对于卡拉特·施密特也可以这样说。
近来,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附和德国同行的观点。所有这一切都使我相信,假如所阐述的市场理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那末它无疑也会在字面上同马克思主义相抵触。不管怎样,要是连考茨基这样的精通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也无法在马克思那里找到这种理论,那末,它就不能认为是属于《资本论》作者的。勒斯居尔完全正确,他指责我不该白白放弃自己的理论著作权,不该把它归到马克思名下。①我们的民粹主义者也完全正确,他们坚持认为我的理论是不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范围。然而,它绝不会因此而有所逊色。
参考书目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政治经济学论丛》。马克思:《资本论》,第 1、3 卷。
沃龙佐夫:《市场商品供给的剩余》(载《祖国纪事》,1883 年);《理论经济学概要》,1895 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消费》,1907 年。
尼古拉-逊:《农奴制度改革后我国社会经济的概论》,1893 年。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周期性工业危机》,1914 年,第 3 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布尔加科夫:《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市场》,1897 年。
伊利英:《西斯蒙第和我国的西斯蒙第分子》(伊利英的文集《经济研究和论文》,1899 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 年。
考茨基:《危机理论》,译自德文,1907 年。
K. 施密特:《论生产过剩理论》(载《社会主义月刊》,1901 年)。
A. 施皮特霍夫:(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和波勒的危机理论》(载《德意志帝国立法和行政年鉴》,1903 年)。
米勒和伯恩施坦论述市场理论的文章,载《社会学问题》,1910 年,第3 期。
R.卢森堡:《资本积累》,1912 年。
A.伊萨耶夫:《国民经济危机》,1912 年。
题》1910 年第 3 期上所载 H. 伯恩施坦《马克思和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市场理论》一文。
① 原文如此,后者应为资本家消费品。——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