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本主义周期和危机周期性的解释

危机问题只有依据正确的市场理论才有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正因为现代的经济科学及其大批代表人物坚持错误的市场理论,所以,它无力解决危机问题是毫不奇怪的。

这个市场理论证明,那种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不可能消费掉全部生产产品而出现过剩的社会产品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在工业萧条时期存在着普遍生产过剩却是无法否定的。从上述市场理论中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说生产过剩只能是局部的,可是事实上,在危机时期,生产过剩总是带有普遍性,而这一点正是首先需要解释的。如果说对商品的需求就是由商品本身决定的,每种新商品的供给就是市场上出现的新的需求,那末,普遍的

商品生产过剩究竟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

为了弄清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的实质,需要把资本主义经济同比较原始的经济体制的条件作一比较。譬如说,我们假定进行的是实物交换,也就是不用货币作媒介的产品与产品的交换。那就拿呢绒与粮食直接交换来说吧。在这种场合,如果粮食比呢绒生产得多,那粮食的价格就要比呢绒低,而呢绒的价格就要比粮食高,所以说粮食生产过剩和呢绒生产不足,两者是一个意思,一种产品价格的下降可以用另一种产品价格的提高来抵补。很明显, 两种产品都普遍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不可能都同时跌价:粮食价格比呢绒低,而呢绒价格又比粮食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剩也和价格下跌一样,只能是局部性的。

现在我们再假定进行货币交换。粮食和呢绒的价格用第三种商品——货币表示。假设生产的粮食多于呢绒生产者的需求,粮食的货币价格就会下跌, 而且下跌得很厉害,以致粮食生产者收回的货币总额减少。也就是说,粮食生产者要出售更多的粮食才能得到少得多的货币。这样,粮食生产者用来购买商品的钱就减少了。又因为粮食生产者只能用这些钱来购买呢绒,所以, 对呢绒的货币需求也就减少了,从而使呢绒的价格也下跌了。可见,呢绒的货币价格随着粮食的货币价格的下跌也下跌了。

换言之,这就出现了商品的供给普遍超过对商品的货币需求,引起物价普遍下跌,而在市场上所看到的价格普遍下跌,则是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的表现。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只来自局部的生产过剩,即国民劳动分配的比例失调。一种商品的生产超过需求,就会引起该商品的货币价格下跌;又由于各种商品的货币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而也会引起其他商品的价格下跌。可见,普遍的生产过剩在这里不外是在货币交换的条件下局部生产过剩即社会劳动分配比例失调的特殊表现。

总之,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普遍生产过剩是可能的,但绝不是必然的。相反地,正因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居民的消费需求调节着社会生产(资本积累不是目的本身),因而,在简单商品经济制度下,社会生产也和社会消费一样保守,很少发生变化。当需求稳定时,社会生产很容易做到按比例分配,与需求协调一致。而引起这个比例失调的,与其说是社会原因,不如说是外部的、物质的原因,如因受气候影响而造成的歉收等等。总之,在属于协调经济型的小商品生产者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普遍生产过剩不过是对经济生活正常进程的偶然破坏而已。

在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情况则不同。不是居民的需要,而是资本积累决定社会生产的规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造成经常不断的扩大生产的趋势。资本,可以说总是威逼生产,竭力推动生产前进。但是,为了能把商品销售出去,就需要按比例地分配社会生产。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混乱的,也是无组织的状态。在社会生产处于这种无组织状态的条件下, 社会生产由于资本的积累而不断扩大,从而造成长期生产过剩的趋势:商品经常难以找到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力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时期也经常超过其可能利用的限度。然而,这种销售困难,无非是社会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按比例分配的表现而已。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这种困难在正常时期并不阻碍扩大生产。但是,当商品销售困难变本加厉时,资本主义生产就会一时陷入似乎是普遍瘫痪的状态,从而爆发所谓的工业危

机。

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流通工具——信用,是加剧这些工业危机的一种因素。如果说是货币确立了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那末,信用则更加密切了这种联系。信用容易膨胀,也容易收缩;在顺利时期它能使社会购买力增长好多倍,而在困难时期它会在一瞬之间垮台。信用使一切经济动荡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因此,社会经济上升得越高,下跌得也越猛。

但是,信用只不过是加剧危机的一个条件,而绝不是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扎得要更深些,它寓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中。危机的必然性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三个特征,即:1.资本主义经济是对抗性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工人是资本主义企业领导者的简单生产手段;2.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对抗性经济不同,生产有无限扩大(作为资本积累的手段) 的趋势;3.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是无组织的经济,各个不同劳动部门之间缺乏有计划地分配社会生产。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这三个特征,所以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还不能解释工业危机的周期性,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周期。为什么工业的高涨阶段和衰退阶段会这样异常准确地相互交替呢?这个问题只能在危机的历史实践中找到它的答案。

工业动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生铁价格非常有规律的波动并与资本主义周期的阶段相一致:在工业高涨阶段,生铁价格必然高,在工业萧条阶段, 它必然低。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波动则远不是这样有规律。这说明对生铁的需求情况与资本主义周期的阶段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工业高涨阶段同时也是对生铁的需求激增的时期,工业萧条阶段同时也是对生铁的需求锐减的时期。但是,生铁是制造劳动工具的材料。一般说来,根据对生铁的需求动态, 可以判断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周期上升阶段的特征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而低落阶段的特征则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

但是,当一个国家在创造新的固定资本即建筑新铁路,开办工厂和建造住房等等的时候,对生产资料(铁、煤、木材等)的需求就会增长。高涨阶段是大力建设和兴办新工业企业的时期。在现代,高涨阶段通常是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全世界铁路网的扩大是时断时续的,而且,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铁路网的大规模建设时期都恰恰与工业高涨阶段相吻合,而在工业萧条阶段铁路建设都几乎停止了。

创造一国新的固定资本,即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创业热潮,不能不伴随着工业普遍繁荣。因为每一项资本的大量消耗(如建筑铁路)不仅创造了对固定资本诸要素(铁、机器和木材等)的大量需求,而且也创造了对社会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因为从事建筑的工人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资本家也一样, 他在工业高涨时获得的利润特别大。所以,建设会引起对社会所生产的商品总量的需求急剧增加。

从另一方面说,建设停止,首先会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其次会减少工人阶级对消费品的需求(由于工人人数和他们的工资减少),和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求(由于利润下降)。因此,一个国家断续地扩大固定资本不能不引起该国整个工业的高涨和衰退的更替,不能不引起资本主义周期的阶段更替。

但是,创造社会固定资本为什么不是连续不断,而是时断时续的呢?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条件决定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无政府和无

组织状态的。各个不同的劳动部门只有在生产按比例扩大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扩大生产而不破坏社会供求关系的平衡。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下, 扩大社会生产会遇到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工业的资本来自外部——资本在产生它的工业部门容纳不下,首先以闲置资本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然后再投入某一个工业部门——的情况下,要按比例地扩大生产是很困难的。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产生这样一些闲置资本。无论在工业高涨的年份,还是在工业衰退的年份,资本总是经常不断地在成千上万个地方积累起来。在工业萧条阶段,资本的积累也不会停止,因为许多社会阶级的收入都几乎或者全部与资本主义周期的阶段无关。例如,土地占有者的租金,国库券占有者、官吏、领退休余者的收入,等等,等等,无论是在工业萧条还是工业高涨的年份,通常都能完整地拿到手。在英国,这样一些固定的收入约占所得税收入总额的一半。所有有固定收入的阶级的储备金在工业萧条的年份仍按正常速度继续积累。但是,这笔积累起来的巨额资本,在工业萧条阶段可以说是由于工业不吸收资本而找不到出路,而为了把资本投放于工业,就需要在各个劳动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资本,然而,这在社会生产无组织的情况下是很难办到的。

这样一来,市场上就积聚了一批闲置不用的资本,只好暂时存放在银行。正因为如此,工业萧条阶段的特点是闲置资本大量流入银行,贴现率很低。这一特点表明,资本正在寻找而又找不到出路。

但是,银行里闲置资本积聚得越多,急于从工业中寻找出路的愿望就越强烈。贴现率低,能刺激投机,很容易借到资本,能刺激兴办新的企业。于是资本就慢慢地开始流入工业。工业萧条阶段一过,工业高涨阶段就开始了。

工业一旦繁荣起来,就迅速蔓延到各个劳动部门。流入工业的资本引起创建新企业,于是开始出现一股创业和建设的狂热。工业高涨一直持续到全国闲置不用的大量资本耗尽为止。

这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工业高涨呢?原因就是:必须为工业开辟新的市场来消耗萧条期间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

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资本积累的规模,可以根据每年投入交易所各种有价证券(股票、证券、政府和公共机关的借款等等)的资本确定。1902—1912 年的十年间,据估计,全世界发行的各种有价证券的总值为 175O 亿镑,其中仅后五年发行的就达 1040 亿镑之多。

然而,为什么工业高涨总是以新的衰落来结束呢?这是因为闲置资本在高涨阶段逐步消耗净尽。通常在工业高涨的后期出现贴现率上升的现象,就是闲置的借贷资本减少的证据。在市场上,首先是从交易所开始,越来越感到闲置资本不足。这种情况使交易所的行情不再上涨,并开始下跌。这时往往爆发交易所危机,有时还在真正的工业危机到来之前很久它就爆发了。

如果缺少闲置资本,新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老企业也不可能得到新资本, 而且越来越难以维持极度吃紧的信用,信用开始初次出现裂缝,有时候紧接着就发生恐慌以至总崩溃。有时虽然没有达到普遍恐慌的地步,但是,不管怎么说,工业高涨的浪潮走向低落,工业萧条阶段开始到来。这种萧条是由于新资本不再投入工业而引起的。于是,分配社会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失调: 在工业高涨年代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很快,但是在这时由于兴办企业的规模缩小,对生产资料首先是生铁的需求不断下降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一过剩, 势必引起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因此,蒙受生产过剩之害最大和最直接的部

门,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但是危机也同样波及到制造消费品的工业部门。

不妨把这整个过程同蒸汽机的工作过程作一比较。资本象是蒸汽。在资本主义经济无组织的状态下社会生产按比例分配的困难象是活塞的阻力。资本积累得越多,对工业的压力就越大,就象汽缸里的水蒸汽越多,对活塞的压力越大是一样的。最后,聚集起来的蒸汽就会冲破活塞的阻力。与此完全相似,资本的压力也会冲破工业无组织状态的阻力,于是,资本推动工业运转起来,引起工业高涨,直到资本耗尽——工业又进入萧条状态。与此相似, 当汽缸里蒸汽的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活塞开始运动,蒸汽进行工作,并逐渐失去其功能,于是活塞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十分清楚,只要资本在积累, 这整个过程就要周期地发生。

英国工业动荡性质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已失去了先前的工业霸权;英国工业高涨的阶段现在表现得不象以前那样迅猛,随之而来的衰退也有所减慢。那些工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现在也经历着英国以前所经历过的那样严重的工业危机。例如,德国在 1900 年,

美国在 1907 年也都经历了十分严重的危机。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之所以不能解决危机问题,是因为经济学家们只是从社会经济的某一个别领域——生产、交换或分配领域中去寻找危机的原因。实际上,危机是在社会经济各现象总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不能把危机只局限于社会经济的某一个别的领域。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周期和危机的社会资本循环,它既包含生产,也包含交换和分配。资本得同时克服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制度所固有的特殊困难,才能连续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由于有上面刚刚阐明其性质的那些变化的过程,危机和资本主义周期就会在克服这些特有困难的基础上产生。

但是,不可否认,那种广为流传的认为危机的基本原因寓于人民大众的贫困的看法里面含有几分真理。如上所述,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积累的必然的伴随现象。但是,在英国这个时期所具有的这样快地积累资本,是由于资本家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社会产品,换句话说,工人阶级只得到极小一部分自己的劳动产品而造成的。可是,劳动报酬不足,工人群众的贫困,是造成社会资本急剧积累的根本原因,而社会资本的急剧积累势必导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