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亚诸国

早期亚述和中期亚述 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富有木材和矿产品。

亚述最早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古城尼尼微最初显然是胡里特人建立的), 后来一些讲塞姆语的亚述人迁入这个地区(阿舒尔或译亚述城之名就是塞姆语),这两种居民逐渐融合,创造了古代亚述的文明。

亚述历史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或称新亚述)三个时期。亚述帝国是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相当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早王朝的时期,北方的亚述就已有了若干重要的文化遗址,并且,它们同苏美尔地区有了往来。如泰尔·布拉克早在捷姆迭特·那色时期就同乌鲁克有了很多接触;尼尼微Ⅳ的陶器也同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的陶器有相似之处。在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亚述曾依附于它们。

公元前 3000 年代末,阿卡德王国灭亡之后,在亚述形成了以亚述城为中

心的国家,开始了早期亚述时期(约公元前 300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中叶)。早期亚述时期,土地归公社所有。不过关于公社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早期亚述国家有贵族会议,国王称为伊沙库(相当于苏美尔的恩西),权力不大。此外,还有名年官,称为里模。早期亚述有一些王家铭文留传下来, 但现在所知道的早期亚述的王表不很可靠,因而还不可能列出一个前后相续的王表。在较晚的亚述王表中,将沙马什阿达德一世(公元前 1813—1783 年)称为古亚述时期。

早期亚述时期,亚述的商业贸易大概相当发达。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的一个铭文中讲到那时亚述城的市场及一些商品的比价。亚述同小亚、叙利亚、南部美索不达米亚、扎格罗斯山区、亚美尼亚等地有很多的商业联系, 它在小亚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据卡帕多细亚泥版文书,在这些商业殖民地中,有一个卡尼什商业公社,其居民是亚述人,而且是亚述城市公社的成员。但卡尼什商业公社在政治上并不隶属于亚述城。这些殖民地拥有自治权。亚述商人把楔形文字带到了小亚。据埃勃拉的文件,亚述同叙利亚的这个古国也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亚述城的统治者曾同埃勃拉的统治者签订过一个有关卡尼什的《卡努姆条约》。亚述的一些城市,如尼尼微、亚述城和阿尔贝拉等都靠居间贸易而富有起来。

据马里发掘的文书,公元前 2000 年代初,亚述城的统治者沙马什阿达德一世等人曾对其周围地区进行过多次侵略性远征。马里就曾臣服于亚述,沙马什阿达德之子担任了马里的统治者,小亚东部也曾被亚述征服。

沙马什阿达德一世以后,亚述的势力逐渐衰落。公元前 16—15 世纪时, 亚述曾分别隶属于当时的西亚强国米坦尼和统治南部两河流域的加喜特人。但从公元前 15 世纪末叶以后,亚述又强盛起来,进入中期亚述时期。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亚述向外发展十分不利:小亚的赫梯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埃及都在叙利亚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阻断了亚述向西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亚述人还一度被认为是米坦尼和加喜特人的臣民,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但是,中期亚述时期的统治者们还是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向外扩张。亚述不仅打败了两河流域南部的加喜特人,将亚述的边界大大向南推进,而且还两度同米坦尼强国作战,迫使米坦尼同自己的竞争对手埃及结为盟友。最后,亚述彻底战败了米坦尼,占有了它的全部国土。公元前 13 世纪初,亚述甚至威胁到赫梯的安全,使赫梯与自己争霸的对手埃及缔结和约。亚述还曾西进远征过腓尼基。但不久,由于受到阿拉美亚人入侵的打击, 亚述被严重削弱。

中期亚述时期,亚述的王权加强了。亚舒尔乌巴里特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 1365—1330 年),第一次在官方名表和印章上称自己为亚述国家之王, 并将埃及法老称为自己的兄弟。阿达德—尼拉里一世时,国王实际上成了专制君主,他给自己加上了里模(名年官)的职衔。

中期亚述时期,由于赫梯的强大,亚述已不可能再在小亚建立新的商业殖民地。在叙利亚、南部两河流域,亚述也无发展余地。因此,亚述商人不得不将资本转入国内。由于亚述本身生产力不很发达,商业资本无法转入生产过程,于是转成了高利贷资本,侵入农村,导致农村阶级分化加剧,小生产者丧失土地,甚至遭受债务奴役。这时制定的《中期亚述法典》反映了这种情况。该法典现存 9 表,其中前 3 表保存较完整,其余 6 表缺损严重。第一表是有关财产关系的,其中涉及土地转让的条款不少;第二表则与债务及债务奴役有关。在亚述,债务奴役没有年限。在这时留下的私法文书中,有不少关于土地买卖的契约,也反映了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的情况。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引起农村严重阶级分化,因而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所以,亚述统治阶级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并采用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

赫梯的兴衰 赫梯国家是由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和公元前 2000 年代迁来的讲涅西特语(属印欧语系)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的。

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只是从《圣经》中知道有一个赫梯,而且还不知其确切存在的时间和地点。人们从埃及的象形文字铭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铭文中知道赫梯确实存在过,但也不知道其确切位置。1906—1912 年在小亚的波伽兹科伊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楔形文字泥版,根据它们提供的资料,人们才最终确知了赫梯存在的确切位置和时间。

赫梯王国是公元前 2000 年代兴起于小亚细亚的一个奴隶制强国。小亚细亚是近东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本身也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小亚有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公元前 300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亚述人曾在这里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尼什商业公社,这些殖民地同亚述本部、同两河流域南部有着极为活跃的商业贸易往来。亚述人还把楔形文字带到了小亚。

赫梯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19 世纪中叶。不过那时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若干小国。赫梯人的历史传统把赫梯的远古历史同库萨尔联系在一起,而人们知道得最早的库萨尔的统治者有皮哈纳及其子阿尼塔。在皮哈纳时期,库萨尔开始对外扩张,毁灭了涅西特人的哈图什城,俘虏了它的国王。其子阿尼塔继承了他的扩张政策,两次战胜了皮乌斯提统治的哈梯人的国家,并征服了普鲁斯汉达,迫使其国王交出了权标。阿尼塔时期,亚述在小亚的商业殖民地亦不复存在。

从库萨尔的另一位统治者拉巴尔纳时起,赫梯国家开始记载自己的历史,并且开始了古王国时期。拉巴尔纳征服了小亚东部地区,使赫梯国家的版图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在拉巴尔纳二世(即哈吐什尔一世)时,赫梯开始染指北部叙利亚,使阿拉拉赫(今泰尔-阿特恰纳)臣服于自己,还战胜了该地区的乌尔苏和哈苏这两大城市。在他统治时期,“赫梯”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开始用于表示整个赫梯人的国家。在他死后,赫梯发生了所谓“王子们的奴隶的起义”。原来,库萨尔的统治者每征服一地,就派自己的王子到那里去建立统治。所以,所谓王子们的奴隶的起义,实际上是被库萨尔征服的地区人民的起义。

哈图什尔一世的继承者穆尔西里一世联合了王亲贵族,镇压了这次起义,并迁都哈图什。对外,他不仅征服了哈列布(即今之阿列坡),而且野心勃勃地把征服的矛头指向了两河流域南部,于公元前 1595 年灭了古巴比伦王国。他夺取并毁坏了巴比伦城,掠夺了大批战利品。此外,他还战胜了北部两河流域的位于幼发拉底河左岸的一个胡里特人的国家。哈图什尔和穆尔西里两人的征服活动在整个近东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赫梯国家也因此而成了当时近东地区的一个大国。

但是,穆尔西里一世却死于宫廷阴谋,赫梯王国亦陷入长达数十年之久的王位争夺的内战之中。为了解决赫梯王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平息内乱,公元前 16 世纪后期,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

改革前的赫梯国家,除了国王以外,还有彭库斯会议(公民会议)和图里亚斯会议(贵族会议),王权受到这两种会议的制约。这两种会议有权决定王位继承,还管理司法等事务。当时,王位继承问题是赫梯内政的一个重大问题,常常有篡位者僭取王位,造成政治上的动乱。穆尔西里一世即是受害者之一。

铁列平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即王位首先应由长子继承,如长子不在, 则依次由次子继承,即按王子年龄大小的继承顺序;如 果没有王子继承,“则让长女选择丈夫,而让他作国王”。他还解决了王室内部互相争斗杀戮的问题,其办法是,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斯会议作出裁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姊妹;任何国王亲属犯了罪,只由其本人负责,不得牵连其家属,也不得没收其财产。改革调整了王室内部的关系,巩固了王权。

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是公元前 15 世纪末至 13 世纪中叶,这是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这时,赫梯战胜了小亚西南部的一些小国;但同小亚靠近黑海沿岸的卡斯克人部落的战争却未取得什么成果。在国王苏庇努里乌马什统治时期,赫梯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的实力,攻占了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努坎尼,在米坦尼扶持了一个傀儡进行统治,他还把自己的儿子扶上了其他一些小国的王位。

新王国时期,赫梯在叙利亚同埃及进行了争霸战争。公元前 14 世纪上半叶,当埃及国王埃赫那吞忙于国内改革,无暇顾及埃及在叙利亚的领地之时, 赫梯乘机插手进去,征服了埃及在这里的若干领地,并使另一些埃及领地离开埃及而依附于赫梯。埃及第 19 王朝前期的法老们(包括霍连姆赫布、拉美西斯一世,谢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同赫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尤其是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同赫梯国王穆瓦塔鲁在叙利亚的卡迭什城下进行的会战,使这一争霸战争达到了顶峰。由于当时埃及已从埃赫那吞改革中摆脱了出来,集中其全部力量,才阻止住了赫梯在叙利亚的进一步扩张;再加上赫

梯还面临着亚述崛起的威胁,所以,在卡迭什战役中受到惨重损失的交战双方,没有再将争霸战争进行下去。在赫梯新王哈吐什尔二世执政时,赫梯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 1283 年缔结了和约。

此后,赫梯国内外的形势更加严峻。公元前 13 世纪末,“海上民族”席

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王国亦被其肢解。公元前 8 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赫梯新王国时期,曾编定过一部法典,史称《赫梯法典》。从法典可知, 赫梯国内存在奴隶制度,大量战俘变成了奴隶,奴隶从事农业、手工业、放牧牲畜,从事家务劳动。赫梯国内的土地已可买卖。

加喜特人统治下的巴比伦尼亚 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灭亡以后,在巴比伦尼亚曾经兴起过一个海国王朝,而后加喜特人征服了巴比伦尼亚。

加喜特人来自西部伊朗的山区——狄亚尔河地区。还在古巴比伦王国末期,他们就已沿着狄亚尔河流域来到两河流域北部,但只是在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他们才进入巴比伦尼亚。公元前 16 世纪中叶以后,加喜特人利用亚述的衰落和埃兰王国影响的消失,并与埃及结盟而发展起来,逐步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国王乌拉姆-布利阿什兄弟统治时期,灭了海国王朝,征服了沿海地区,乌拉姆-布利阿什自称为巴比伦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加喜特之王和卡尔-杜尼阿什之王(卡尔-杜尼阿什是加喜特人对巴比伦尼亚的称呼,这个称呼后来被用了好几个世纪)。

在加喜特人统治时期,加喜特国王把许多王室地产及其中的劳动者赏赐给一些私人。获得这种地产和劳动者的都是官吏和巴比伦尼亚的贵族,他们被豁免了赋税和徭役,以及维持王家军队的义务。国王还禁止各级王家政府机关破坏这种特权,从而使这种地产成为享有治外法权和不受任何控制的地产。为了保障这种地产的边界而竖立了界石,界石上刻有国王赏赐这种地产的敕令。这种界石叫做“库都路”。获得这种地产的人们逐渐地联合成一些新的公社,成为加喜特巴比伦政权的忠实支柱。神庙也获得了相当多的这种土地。

于是,在加喜特巴比伦尼亚,一方面形成了占有大量地产及劳动者并被免除赋税徭役的组织成城市公社的人们;另一方面是没有权利的、要纳税和服徭役的农村居民。另外还有一个集团,即战士,他们从国王那里获得给养、马匹、战车和武器。

在加喜特人统治时期,一些巴比伦尼亚的城市获得了特权。在公元前 14 世纪时,巴比伦城被免除了国家的赋税,并成了享有特权的自治城市;后来, 大约在 13 世纪中叶,尼普尔也获得了这种特权;稍后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巴比伦尼亚的城市也获得了类似的特权。

加喜特人占领巴比伦尼亚之后,把许多土地变成了王室地产(神庙的地产则仍保存着)。加喜特巴比伦的经济基础就是这些王室地产和贡赋收入。赏赐给官吏和巴比伦贵族的土地只占王室地产中的一小部分。

加喜特巴比伦同埃及的关系比较友好,它借此巩固了自己在巴比伦尼亚的统治。它还曾同埃及、赫梯结成同盟,反对亚述和阿拉美亚游牧部落,但未获成功。

加喜特巴比伦同亚述和埃兰的关系变化不定、十分复杂。有时它们是同盟者,有时又是敌人;有时亚述人臣服于加喜特巴比伦,向巴比伦称臣纳贡; 可有时恰好相反。公元前 16 世纪中叶,加喜特巴比伦的国王布尔纳-布利阿

什一世曾同亚述签订过一个和约;但不久之后,亚述人又曾两次乘加喜特人的王室内讧,而扶持自己的傀儡于巴比伦的王位之上。加喜特巴比伦企图摆脱这种局面,但遭失败,因而不得不同意由亚述人控制巴比伦和米坦尼之间的商业贸易。公元前 14 世纪后期,统治加喜特巴比伦的小库利加勒祖同亚述建立了和平。但后来,亚述人曾向巴比伦尼亚发动进攻,结果巴比伦沦陷, 它的神庙和王宫遭亚述人劫掠一空,国王亦被俘,并被亚述人锁着送往亚述城。但不久,巴比伦人重获独立,又曾干涉亚述的事务,并将自己的傀儡扶上了亚述的王位。加喜特巴比伦常把亚述看作是自己的臣属,但当亚述向埃及派出自己的大使时,加喜特巴比伦除了表示抗议之外,却毫无办法。在布尔纳-布利阿什二世时期,不得不承认亚述独立存在的事实,并同其建立起适度的友好关系。亚述国王阿舒尔乌巴里特一世之女姆巴里塔特同巴比伦的王公缔结婚约显然也是他倡议的。公元前 13 世纪末,中期亚述经历了一场内部危机,遭严重削弱,加喜特巴比伦趁机控制了亚述。

加喜特巴比伦同其东南方的近邻埃兰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约公元前1500 年,埃兰因内部纷争而从国际舞台上一度消失。这有助于加喜特巴比伦

在两河流域南部站稳脚跟。公元前 15 世纪末,加喜特国王库利加勒祖一世进

攻埃兰,占领了苏撒,控制了埃兰全境。公元前 12 世纪前期,苏特努克-纳呼恩特登上了埃兰王位,他将加喜特巴比伦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巴比伦尼亚的一些重要城市,如西帕尔、杜尔-库利加勒(今阿加尔库尔,在巴格达西北 25 公里处,是由库利加勒祖一世建立起来防御北方的)等都向埃兰人纳贡。埃兰人还曾侵入乌鲁克,破坏了那里的神庙,并把马都克神的雕像和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运到了苏撒。这一切导致了加喜特巴比伦的衰落。

此后不久,巴比伦尼亚重新崛起,但其中心已转到伊新。伊新王朝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一世时,曾夺取了亚述的艾卡拉吐姆城,从那里运走了阿达德神的雕像;他还战胜了埃兰,从埃兰首都苏撒运回了马都克神的雕像,并把一些埃兰神的神像运回了巴比伦。不过,巴比伦尼亚的再度兴起为时不长。腓尼基 在历史上,“腓尼基”是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它北

起苏克苏,南至阿科,东起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最初在这里居住的大概是胡里特人。公元前 3000 年代说塞姆语的迦南人迁入,并逐渐同化了原先的居民。

古代的腓尼基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事实上,腓尼基这个地区也从未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形成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小的城市国家(如著名的推罗、西顿、乌伽里特、毕布勒等)。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也从来不把自己叫做腓尼基人,而是叫做某某城市的人,如推罗人、西顿人,等等。

“腓尼基”原是紫红色的意思,它起源于这个地方出产的一种紫红色染料(在推罗,人们潜入海底,捕捞一种海螺,从中取出一种可作染料的紫红颜色)。

腓尼基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公元前 5000 年代,

腓尼基的毕布勒就有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约自公元前 3000 年代末开始,在腓尼基相继形成了乌伽里特等城市国家。这些小国大都建在海边的岩石上,易于防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海港,有的城市还有两个海港,一个朝南,一个朝北,以利于对外航行和贸易。这些城市国家之间很少来往,甚至往往互相对立。

有关腓尼基的政治情况的资料遗留甚少。从现有资料看,在腓尼基形成的这些小国大多是王国,其权力的更迭表现为王朝的更替。如从阿马尔那书信可知,在埃及新王国时期,毕布勒是一个王国,其国王写信给埃赫那吞, 请求埃及派兵去维护埃及在那里的统治。不过,在这些王国中,国王权力很小,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可能存在贵族会议(或长老会议)一类的机构,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约束。国王往往同城市最重要的神联系在一起,有时干脆被称作某个神的祭司。也有的小国是贵族寡头共和国,如推罗,至少在公元前 6 世纪的一个短时期里,就是由一些选举出来的行政官吏(叫做萨塔菲

斯,即法官)来统治的。古典作家也记载说,在公元前 4 世纪时,在推罗和西顿,存在过城市的议事会或公民会议,它拥有审议的权力。

不过,进入文明时代的腓尼基地区,常常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如公元前 2000 年代末,它处于埃及的控制之下;在公元前 1000 年代以后,又相继为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所统治。而且,在为时短暂的独立时期,这些小国之间也纷争不已,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代的腓尼基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且常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但它对古代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并不小。这不仅是因为它拥有当时第一流的造船业、航海业、商业,而且还因为它的殖民活动,它发明和传播的字母文字—

—腓尼基字母文字。

腓尼基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颇负盛名的有用著名的黎巴嫩山的雪松为原料的造船业、以其特有的紫红色染料染色的纺织业等。此外,它的玻璃制造业、金属加工业、木器加工业、陶瓷制造业、象牙雕刻等也很著名。腓尼基各个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它们充分利用了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早在公元前 3000 年代,就同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叙利亚的埃勃拉国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它们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它们同地中海西部地区的贸易也十分活跃:同北非沿地中海岸地区、同西班牙南部地区、以及地中海的许多岛屿(如撒丁岛等)都建立了商业联系,从这些地方得到原料、金属(如从西班牙得到银、铜和锡等),奴隶等。

腓尼基人还是古代著名的航海探险者。据说他们曾乘船到过英吉利和爱尔兰。据《圣经》的资料,推罗国王海拉门和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腓尼基人不仅同以色列人有着活跃的贸易关系,还曾利用以色列人在红海的一个港口艾吉昂-格伯文前往奥菲尔(可能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亚)探险,并从那里带回檀香木、宝石、象牙、猿猴、孔雀以及金、银等。而更为可靠的是,埃及法老尼科曾利用腓尼基人乘船绕航非洲获得成功。腓尼基人的探险活动显然都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寻找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原料和奴隶的来源地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腓尼基人还以建立起众多的殖民地而著称于世。腓尼基人的殖民活动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1000 年代前后,其最著名的殖民地莫过于北非的迦太基。腓尼基的殖民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中海。在意大利的西海岸、在塞浦路斯岛的南部沿海地区、在爱琴海的一些岛屿上,腓尼基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据希罗多德说,在埃及的孟斐斯,有一条腓尼基人居住的街区。腓尼基人同其殖民地之间保持着商业关系,而没有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隶属关系。

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它的字母。腓尼基字母共22 个,是线形符号,只有辅音而无元音;元音要由阅读者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自己推测出来。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经说,希腊人原来没字母,是腓尼基人把字母带给他们的。罗马学者老普林尼也曾盛赞腓尼基人发明字母的功绩。不过狄奥多拉则引用克里特人的意见说,腓尼基人不是字母的发明者, 而是改进者。无论如何,腓尼基人把字母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元音,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从而为后来西方各国字母奠定了基础。历史地说,腓尼基人的字母是有功绩的。

关于腓尼基人的字母的形成过程,现在尚难最后论定。学者们在毕布勒的石头或青铜制品上发现了一种被称为“伪象形文字”的铭文。这种文字符号的复杂者象埃及的象形文字,简单者(居多数)则象克里特的线形文字甲。已知这种文字有 120 个不同的符号,但是直到现在还没释读成功(其中的一

些符号的发音已经可定,但很多仍不知道)。这种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2000

年代初,一直使用到公元前 13 世纪腓尼基字母的出现。在一个在毕布勒发现的青铜抹刀上,学者发现其两面都有铭文:一面是“伪象形文字”符号,一面则是腓尼基字母。看来后者对前者有取而代之的关系。

除了在毕布勒发现的“伪象形文字”以外,学者们还在乌伽里特发现了另一种文字。它是楔形的,包括 29 个字母;学者已经知道了这些字母的发音。

这种文字显然已比“伪象形文字”简化并前进了一步,看来对 22 个腓尼基字

母的形成也是有影响的。乌伽里特的这种文字约使用于公元前 15—14 世纪。腓尼基人是字母的发明者还是改进者的问题仍在讨论之中。不过有一点

可以肯定:腓尼基人处于近东诸最早的文明之间,深受后者的影响;他们即使是字母的发明者,那也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明的。

以色列犹太国家 以色列犹太国家于公元前 2000 年代末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地区原来住着迦南人和其他民族。公元前 2000 年代前期, 喜克索斯人曾以这里为中心,向北方的叙利亚和南方的埃及入侵,建立了喜克索斯人的国家。前 16 世纪初,喜克索斯人被从埃及赶走以后,埃及人的势力扩张到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地区也形成过一些迦南人的小公国。

后来建立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希伯来人,是在公元前 2000 年代后期才来到巴勒斯坦的。不过,据《圣经》的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在公元前 2000 年代初就率领他们从两河流域来到了巴勒斯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一部分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之孙的时代到了埃及,在埃及居住了几百年之久。开始时,他们同埃及人的关系还不错;后来遭受埃及统治者的压迫, 处境越来越恶化,内部也产生了不少矛盾。于是,他们的领袖摩西制定了律法,试图解决内部矛盾,并率领他们经过千难万险,离开了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地区。有的学者认为这些事发生在埃及新王国第 19 王朝时期的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不过这一切,在埃及人的史料中毫无记载。

在巴勒斯坦,以色列犹太人经过长期战斗,占领了巴勒斯坦原有居民迦南人的很多地盘,一部分迦南人同以色列犹太人相融合,另一部分迦南人则长期与以色列犹太人为敌,双方关系十分紧张。

这时,以色列犹太人尚未形成国家,而是处在部落联盟时代(他们有以色列部落和犹太部落),这在以色列犹太史上叫做“士师时代”。(所谓“士师”,乃是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被看作是上帝选定

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实际上就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它包括了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约前 1230 年)到扫罗称王

(前 1020 年)之间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公元前 13 世纪末,“海上民族”横扫东部地中海地区,其中一支腓力斯丁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也因此而得名),以色列犹太人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以色列犹太人产生了建立强有力的机构的需要。这时也逐渐发生了社会的变化,私有制逐渐出现,阶级分化的过程也已开始。到公元前 11 世纪,以色列犹太国家形成了。

据《圣经》的传统,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形成,似乎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圣经》中的《撒母耳记》中说,为了反对腓力斯丁人,以色列犹太人向自己的先知撒母耳请求说:“你年纪老迈了,你的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象列国一样。”撒母耳开始时不同意,他认为这很危险,会使人民受到国王的奴役。他说:“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 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前。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作饭烤饼。也必取你们的最好田地、葡萄园、橄榄园赐给他的臣仆。你们的粮食和葡萄园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给他的太监和臣仆。又必取你们的仆人婢女、健壮的少年人和你们的驴供他的差役。你们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们也作他的仆人⋯⋯。”但“人民”逼迫他,使他不得不同意派一个国王去进行统治。他选中的王就是出身于北方以色列人便雅悯部落的扫罗(当时,以色列部落在北方,犹太部落在南方)。一般认为,从扫罗开始(前 1020—1000 年),以色列犹太人进入了王国时代。扫罗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同腓力斯丁人作战,取得一定的胜利,这使他在多数以色列犹太部落中得到了承认。他的成功也促进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觉醒和统一。

但扫罗的成就是有限的,尤其在犹太人部落中,他并不很受欢迎。犹太人的领袖大卫同扫罗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大卫率领自己的军队背叛了扫罗,投靠了腓力斯丁人,使扫罗在战争中遭到惨败,扫罗及其三个儿子死于军中,扫罗的尸首还被腓力斯丁人拿去示众,悬挂于伯珊城头。

扫罗死后,他的儿子伊施波设即位,但以色列人陷入了混乱,其实力大为削弱。南方的犹太人的首领大卫乘机即位为王(前 1000—960 年),并曾一度依靠腓力斯丁人的力量,统一了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后来他同推罗结成同盟,开始同腓力斯丁人进行战争,并对约旦河以东死海以南的一些地区进行征服。他将腓力斯丁人赶出了以色列犹太国家,又从迦南人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当时叫做耶布斯),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首都定于此城。从此,耶路撒冷城就成了以色列犹太人的圣城。他还征服了周围许多其他地区,扩大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版图。

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即位(前 960—930 年),他同埃及和推罗结为盟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发展红海一带的贸易。他广召工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许多城市中进行建设。他将以色列犹太国家划为 12 个行省,建立起税收和劳役制度,巩固君主政体。

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都撒马利亚)和南方的犹太王国(都耶路撒冷)。其中,以色列王国存在了约 200 年,便从历史上消失了;南方的犹太王国则断断续续地存在到罗马人统治之初,不过也是多灾

多难,亚述人、埃及人,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人都曾征服过它。尤其是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前 586 年第二次征服它,攻陷耶路撒冷时,曾将该城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直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灭了新巴比伦王国之后,才将他们放回了耶路撒冷(不过,只有一部分人回来,另一部分人已定居于巴比伦尼亚,不愿回去)。但他们又落入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

以色列犹太人在自己漫长苦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宗教—

—犹太教。同其他民族一样,希伯莱人各部落原来也是信奉多神的,其中耶和华神是他们崇奉的主神,在被俘于巴比伦时期,犹太人的先知们秘密地传播一种救世主的思想。犹太教就是一个以救世主耶和华为唯一的神来信仰的宗教。他们相信耶和华(上帝)一定会惩治恶人,拯救犹太人。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它从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的宗教,发展为民族宗教,其上帝观也从家族的、氏族部落的保护神演变为护国神、民族神。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后来,从犹太教中演化出基督教时,其上帝又从民族的保护神演变成了世界的神,即它不仅“保护”、“拯救”以色列犹太人,而且“保护”、“拯救”所有的人,犹太教的经典《圣经》也成了基督教经典的一部分,即旧约;同时在救赎理论和礼拜仪式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绝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拒绝信奉基督教。当基督教发展成世界宗教的时候,他们仍坚信本民族的犹太教。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犹太人都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根据。

罗马人统治巴勒斯坦地区时,犹太人的多次起义均遭镇压。以后,他们散居世界各地,但仍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而未遭同化,直至今日。公元 7 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占领了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也主要成为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