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罗马的兴起

第一节 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祥地,位于地中海中部。它是一个靴形半岛,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爱奥尼亚海,西为第勒尼安海,北有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脉自北而南纵贯其境,把意大利分为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区域:北部波河流域,为富饶的冲积平原;东部狭长地带南接阿普利亚高地,适宜畜牧;西部山势渐趋平坦,形成伊达拉里亚、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平原,宜于农耕;南部沿海地区也适合农牧业,与半岛南端隔水相望的西西里岛,尤以盛产谷物著称。这些有利农牧业发展的条件,比希腊优越。但意大利海岸线平直,缺少港湾,沿海岛屿较少,航海和对外贸易的条件则逊于希腊。

意大利气候属地中海类型,冬季温暖湿润,夏季较为干热,但各地区也有差别。雨量随季节变化,冬多夏少,半岛东部不如西部充沛。境内河流较密,以波河、第伯河最为重要,但大多水流湍急,夏季缺水干涸,不便航行。亚平宁山区森林茂密,丘陵和河谷地带覆盖着灌木丛和草坡,宜于作为牧场。平原土壤肥沃,西部平原富于火山灰,可种植大麦、二粒小麦、小麦和豆类, 栽培橄榄和葡萄。山区出产木材,沿海有盐场和渔场。意大利矿藏资源并不丰富,仅伊达拉里亚有铜、铅、锡矿,伊尔巴岛有铁矿。

根据考古材料,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居民,在亚平宁山麓和利古里亚都发现他们穴居的遗址。新石器时代(公元前 5000 年代开始)遗址主要在阿普利亚和西西里等地,居民已有原始农业,驯养家畜,制作陶器, 聚居于圆形屋组成的村落中。新石器后期居民人口增多,逐渐向北扩散。当时的居民身材矮短,长脸黑发,属于地中海人种。

公元前 2000 年代初,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大概是他们创造了青铜文化——特拉玛拉文化。特拉玛拉文化分布于意大利北部,居民广泛使用青铜器,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制造光润的灰陶和黑陶,实行火葬。他们常在湖中竖起的木桩和平台上建造房屋,并按一定布局排列成行,构成水上村落。同时在亚平宁中部山区和阿普利亚等地也发现有青铜文化,称为亚平宁文化。其居民原为游牧部落,活动范围较大, 后来亦经营农业,渐趋定居。与北方居民不同,他们的埋葬方式是土葬。亚平宁文化居民主要是意大利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同时也混合了外来的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

大约从公元前 1000 年起,意大利进入铁器时代。早期铁器文化以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其特点除了使用铁器外,便是实行火葬,风行把骨灰置于陶罐中埋葬的习俗。居民经营农牧业, 并出现了交换。财富的增长导致社会的分化。在维爱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居民村落围有堡寨并联成城市的趋向。这些说明原始社会已近末期。维兰诺瓦文化究竟是来自中欧的另一批印欧语部落所创造,或是特拉玛拉文化发展的结果,还是北方新移民和本地文化结合而成,迄今史学界尚无定论。这时, 亚平宁文化也发展为铁器文化。南北两种铁器文化逐渐接触,互相影响。而在半岛东北部和东部沿岸,从伊利里亚迁来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自有其文化特点。

金属时代进入意大利的印欧语部落,经过不断迁徙和长期融合,逐渐占据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居民。原来的土著居民和新来者融合一起,或被迫退至边远地区。传说为意大利最古老的利古里亚人,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代,偏居于半岛西北部山区。后来,在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印欧语部落中形成了两支地方性语言:翁布里亚—萨比利安语言和拉丁语言。说前者的有翁布里亚人、萨宾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和布鲁提亚人等,说后者的有拉丁人、赫尔尼西人、厄魁人和马尔西人等。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中的一支,后在第伯河畔建立罗马城,古代罗马国家便是以罗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 8 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第伯河之间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公元前 8 至 6 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大规模移民,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同时迦太基人在西西里西部也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此外,公元前 5 世纪,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意大利,逐渐占据波河流域,成为当地的居民。

伊达拉里亚文明 伊达拉里亚人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据希罗多德记载,吕底亚王子带领半数公民出外逃荒,渡海来到了意大利的翁布里亚。伊达拉里亚人的语言并不属于印欧语系,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又和古代东方民族相似。据此,许多学者支持这种东来说。但是,古代历史学家狄奥尼修斯坚持本土说,认为伊达拉里亚人是意大利本地居民。考古学发掘材料也证明,伊达拉里亚地区的维兰诺瓦文化与伊达拉里亚文化之间有着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两种说法各有依据,长期争论不休。近年很多学者趋向于综合说,即认为小亚细亚的移民来到伊达拉里亚,统治当地的维兰诺瓦文化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最后形成伊达拉里亚人。

公元前 8 至 7 世纪,伊达拉里亚人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当时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经营畜牧。为了排干沼泽地,改良土壤,他们广泛采用简单协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保存下来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可以说明当时农业发展情况。从公元前 7 世纪起,手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制陶和金属加工技术相当进步,手工制品大量销往拉丁姆、波河流域和高卢地区。从墓葬中发现有迦太基、希腊和埃及的产品,这表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和阶级的分化。伊达拉里亚军事、祭司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经常从事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掠取财富。他们住在山巅堡寨里,过着奢侈的生活。当时社会盛行保护制,被征服的部落居民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贵族,担负各种徭役和赋税。奴隶人数很多,大多充当家庭仆役。伊达拉里亚社会还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妇女享有较为独立和自由的地位。

大约在公元前 7 世纪,伊达拉里亚出现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魁尼、伏尔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国王称作卢库摩,执掌国家大权。后一世纪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卢库摩被季拉特即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所取代,实际上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的军队有骑兵和重装步兵,还拥有大批战舰。全境 12 个城市国家结成联盟,不过仅有宗教性质:城市联盟每年例行集会,各城市派代表参加,在沃尔西尼附近的伏尔吐乌娜女神庙举行庆典。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各城市国家皆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公元前 6 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其势力范围南达拉丁姆和坎

佩尼亚,北抵波河流域。传说伊达拉里亚人曾入主罗马,建立了所谓塔克文王朝。但由于内部纷争和外遇强敌,伊达拉里亚渐趋衰落。公元前 524 年和

474 年两次丘米战争都败于希腊人之手,拉丁人乘机反抗,萨莫奈人又攻占他们在坎佩尼亚的重要据点卡普亚,迫使伊达拉里亚人退出意大利中部地区。公元前 5 世纪末,他们所控制的波河流域也为高卢人所侵占。后来罗马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相继被征服,终于全部被兼并。

伊达拉里亚人吸收古代东方国家和希腊文化,在当时创造了较高的文明,并在意大利进行传播,对罗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传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公元前 6 世纪罗马经济的高涨,他们擅于城市建筑和其他工商业技艺,对于罗马城的兴建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城邦制度及其他社会制度,对罗马也有影响。在宗教方面,罗马尊奉的三位一体神,以及神像拟人化和占卜等,显然是从伊达拉里亚沿袭而来。罗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诸如王和执政官的服饰与仪仗、凯旋式、角斗、拖袈长袍等,也都来自伊达拉里亚。伊达拉里亚文字至今尚未释读成功。他们借用希腊字母,然后又传授给罗马人,由此而产生拉丁字母,后来成为欧洲多种字母的基础。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意大利和希腊的联系,可追溯到克里特—迈锡尼时代。克里特商人在西西里及其北面的利佩克岛留下了踪迹。迈锡尼时代的商人活跃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并在他林敦附近建立了商业据点。迈锡尼时代制作的陶器,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和米列以及意大利半岛西海岸都有发现。在迈锡尼国家崩溃以后,希腊和意大利还保持着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公元前 8 至 6 世纪,希腊城邦大举进行殖民活动。希腊人在意大利最早

建立的殖民地是在那不勒斯湾北面的皮特库塞岛,它是在公元前 760 年左右

由优卑亚人建立的。不久,部分移民迁居对岸的丘米。公元前 8 世纪下半叶, 优卑亚人和科林斯人在西西里分别建立了纳克索斯和叙拉古等。在意大利南部,阿卡亚人和斯巴达人相继建立了叙巴里斯、克罗顿和他林敦等。公元前 7 至 6 世纪,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继续进行殖民活动,建立了一系列城邦,重要的有洛克里、麦塔蓬杜姆、塞林努斯、革拉、阿克拉加斯。先前的殖民城邦也向外扩展,建立自己的子邦。这样,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东部遍布希腊殖民城邦,以致意大利南部地区有大希腊之称。这些殖民城邦大多经营农业,辅以手工业,象他林敦那样手工业发达且又从事海上贸易的城邦实属少数。它们和希腊的母邦保持着自然联系,但在政治上都是独立的。

希腊人向意大利殖民,不断扩张势力,与力图控制西地中海的腓尼基— 迦太基人和在意大利西北部崛起的伊达拉里亚人发生冲突,展开角逐争雄。弗凯亚人向西地中海殖民遭到迦太基的阻遏,曾屡次发生海战。约在公元前480 年,正当波斯入侵希腊本土之时,迦太基也发兵进攻西西里岛上的希腊殖民城邦希墨拉,但被叙拉古僭主革隆的援军挫败。以后,希腊人和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在意大利中部,希腊人和伊达拉里亚人进行激烈争夺。伊达拉里亚人在战争中屡遭失败,被迫向北退缩。然而,希腊殖民城邦内部矛盾重重,城邦之间又不断发生战争,削弱了自身的力量,非但没有进一步扩张,反而最终导致为罗马所吞并的结局。

希腊在意大利殖民城邦的建立和发展,扩大了希腊和意大利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又在邻近地区传播了较为先进的希腊文明,促进意大利的发展。希腊移民带来制陶、金属加工、建筑和雕刻等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

葡萄和橄榄的栽培技术,有利于意大利经济的发展。一些殖民城邦成了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特别是丘米位于希腊人和伊达拉里亚人势力范围的交接处,在沟通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希腊字母正是由此传入伊达拉里亚,再传到罗马。罗马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也受到希腊文化很大的影响。

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朝,罗马地方就有居民生活。公元前 2000 年代中叶青铜时代居民的遗物也有发现,属亚平宁文化。

约在公元前 2000 年代初,属于维兰诺瓦文化的拉丁部落分支移居罗马,融合了原先的亚平宁文化居民,在第伯河畔帕拉丁等山岗建立了居住地。不久, 从意大利中部山区来的萨宾部落,也占据了奎里那尔和厄斯奎林等山岗。公元前 8 世纪,罗马居民普遍使用铁器,经营农牧业,他们居住的村落散布于罗马诸山岗之巅,以墓地和自然屏障为界线,彼此隔离,各自组成公社。到公元前 7 世纪,分散的山村公社逐步走向联合,先是以帕拉丁为中心的拉丁部落建立“七丘联盟”,①后又和住在奎里那尔等山村的萨宾部落实行联合, 发展为“四区之城”②。不过,当时罗马只是氏族部落聚居地,还称不上城市。大约从公元前 7 世纪末起,大批伊达拉里亚人迁居罗马,不久建立了所谓塔克文王朝。由于受到伊达拉里亚文明影响,罗马社会经济出现高涨,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城市。公元前 6 世纪,罗马大兴土木,挖水道、辟广场、铺街道、建神庙、筑城墙、造住房,使罗马面貌焕然一新,真正成为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山村公社联合趋势终于发展为以罗马城为核心的范围广泛的统一运动,从而奠定了罗马城市国家的基础。

罗马建城之前,各氏族部落处于分散状态,各有自己的首领(勒克斯), 后来经过联合和统一,结成公社,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才转变为王。根据罗马历史的传统说法,从公元前 753 年罗慕路斯建城起到公元前 510 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为止,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代。③现代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有关罗慕路斯建城立国之说不足为信,他们除了对神话式人物罗慕路斯的历史真实性表示怀疑以外,相信其他六个王都是历史人物,尽管也认为古典作家关于他们事迹的记载不尽真实,夹有许多时代错位之误。实际上,王政并非统一的制度,所谓王政时代乃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

在王政前期即所谓前四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8—7 世纪),罗马人生活

在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相传最早的罗马公社包括 3 个特里布斯

(部落),每个特里布斯分为 10 个库里亚(胞族),每个库里亚分为 10 个氏族,而氏族则由数目不等的家长制家庭组成。当时家长制家庭已发展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土地属于公社财产,每个家庭从公社领得土地耕种,只有宅旁园地才归家庭所有。管理机构有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作为公社首领的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审判权和宗教权,其职位虽为终身职,但并非世袭的;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构,在王决策和处理内外事务中发挥顾问作用; 库里亚大会则是按库里亚召集的全体公社成员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要问

① 据现代学者考证,所谓七丘并非后来罗马城的七座大山丘,而是指帕拉丁的两个山头、厄斯奎林的三个山头和凯里乌斯以及谷地维利亚。

② 四区是指帕拉丁、厄斯奎林、凯里乌斯和奎里那尔。

③ 传说中的七王为罗慕路斯(一度与培提乌斯共治)、努玛、图鲁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和高傲者塔克文。前四王为拉丁人和萨宾人,后三王是伊达拉里亚人。

题,如宣布战争、选举王和审判重大案件等。在此时期,罗马社会已开始分化,逐渐形成氏族贵族;元老从这些贵族家族中选出,已渐成惯例。

到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建立了统治,即所谓的塔克文王朝(约公元前 6 世纪)。在社会经济高涨和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罗马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了。贵族(包括外来的伊达拉里亚贵族和本地的罗马贵族)利用特权侵占大量公有地,垄断元老院和其他公共职务,成为特权等级。破产的公社成员和被释放的奴隶以及被征服的部落居民纷纷投靠贵族,变为依附于他们的被保护人。被保护人从保护人那里领得土地耕作,但必须为他们服役和缴纳部分收获物。在法律和其他事务方面,双方互相承担义务,违背者将受惩罚。当时奴隶制也在发展,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但奴隶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家内劳动。此外,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平民等级。平民的成分和来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平民的产生是同罗马社会经济发展、对外扩张和吸收外来移民有关,包括罗马公社一些中下层成员、外来移民和被兼并的其他部落居民以及脱离了保护关系的被保护人与被释放的奴隶。平民人身自由,享有不完全的公社成员的权利,后来的平民可能被排斥于公社之外。其中,有些从事农牧业,仅有少量土地;有些属于城市,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大多数平民在经济上处于贫困境地,他们向贵族租佃土地,借贷财物,受着贵族的压榨, 特别是遭受残酷的债务奴役。在政治上,大多数平民不是氏族成员,无权参加库利亚大会,在元老院中更无代表。因此平民和贵族等级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深。

罗马社会发生两极分化以及阶级、等级的矛盾和斗争,促使氏族制度日趋瓦解和国家的产生。王政后期以军事民主制为传统的氏族制度管理机构逐渐发生蜕变,或被新的国家机关所代替。从老塔克文(公元前 616—579 年) 建立塔克文王朝起,开始了部落首领僭取王权的过程;王的权力不断扩大, 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凌驾于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之上,有了体现国家权力的性质。接着塞尔维乌斯(公元前 579—534 年)实行一系列改革,终于完成了在罗马创建王制或称原始君主制城市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在王政后期国家已经萌芽和产生出来,罗马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塞尔维乌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3 个氏族部落。塞尔维乌斯把罗马分为 4 个城区部落,又把罗马的乡村分为 15(或 16) 个乡村部落。同时,在新建的地域部落中设置管理机构,负责公民登记、征兵、征税和摊派徭役。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于是, 广大平民、大量的外来移民和被释放的奴隶等,因被吸收进所在的地域部落而加入罗马公社。这就拆毁了人种和血缘关系的藩篱,促使公社内外的自由民融合起来。这不仅打击了氏族制度,而且大大增加罗马公民的人数,壮大了罗马公民集体的力量。

(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 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据说,5 个等级的财产资格分别为

10 万、7.5 万、5 万、2.5 万和 1.1 万(或 1.25 万)阿司。①财产低于第 5 等级的列作等外,称为无产者。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森都利亚(或称百人队),其中 17—46 岁的年轻者和 47—60 岁的年长者所占森都利亚的数目,

各为一半。第 1 等级出 80 个,第 2、3、4 等级各出 20 个,第 5 等级出 30

个森都利亚。第 1 等级中最富有者还组成 18 个骑兵森都利亚。此外,另有 5

个非战斗性森都利亚,其中,工匠、乐师和号手各占 2 个,无产者只有 1 个

森都利亚。各等级的森都利亚都自备武器装备,第 1 等级配备着全套武装,

第 2 和 3 等级依次减少,第 4 等级为轻装步兵,第 5 等级只有投石器。

(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森都利亚大会产生后, 库里亚大会在政治上便失去作用,它拥有的权力逐渐转归森都利亚大会。森都利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利亚只有一票表决权。投票顺序先是骑兵,后是 5 个等级依次进行。第 1 等级公民拥有 98 个森都利亚,超过总数之半,控制着大会的多数票,如果他们投票一致,表决即告终止。因此,富有公民在居民中虽占少数,他们在森都利亚大会中却居于统治地位。

塞尔维乌斯改革是王政后期罗马社会发展变化合乎规律的产物。按照地域和财产原则来划分、组织和管理所属居民,与氏族制度格格不入,分明是阶级社会的制度。在森都利亚组织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马公民公社,实行财产资格和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无疑具有崭新的性质,它实际上是社会阶级和等级分化后有产者重新组合起来和实行统治的组织形式。同时,塞尔维乌斯不仅设立森都利亚大会代替库里亚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且还改变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武装力量,在地域和财产原则基础上创建了公民兵,以此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体现来维护新生的国家。所以,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①

① 阿司在罗马出现于公元前 4 世纪末或 3 世纪初,因此有些学者推测,古典作家是以钱币折算表示塞尔维乌斯时代土地财产关系。当时大概是按土地财产来划分公民等级,5 个等级的财产资格似应为 20、15、10、5、2.5 或 2 犹格的土地。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1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