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包括自远古有人类以来直至 1500 年左右的世界历史,把中国的历史也写入有关章节,以显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上、下两卷的分界,则大致为公元 1 世纪开始直到 5、6 世纪方始结束的横贯亚欧大陆东西的民族大迁徙运动。这一迁徙导致亚欧大陆南部文明地区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有些地方则伴以社会形态的更迭——奴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所以选择它作为上、下两册的分野。

世界古代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长达几百万年。在这几百万年的大部分时期内,人类只能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采集与渔猎的生活,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斗争,改造自然也改造人类本身,一点一点地积累着进步,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过渡。

从公元前 8000 年—前 7000 年起,在西亚、东亚和东南亚、美洲、非洲诸地,先后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并逐步向自然条件合适的地带扩展。在沙漠、半沙漠、草原地带,则形成游牧区域。亚欧大陆上由之渐分为北方的游牧区和南方的农耕区。这两大地区人群的交往、碰撞、冲突,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农耕的发展、金属工具的使用、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人类先进地区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产生了阶级,开始形成国家。最早的国家大都出现于亚、非、欧诸大河流域或海滨地区,且多为一种以城(防御设施)为中心的小国。经过相互攻伐、兼并,有的转为王国、帝国,有的衰落瓦解。古代史上各国家的组织结构多有不同,大小也不一样。有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大帝国,也有分裂割据、诸侯争雄的王国,还有共和制或寡头制的城市国家——城邦。各国的历史命运不同,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本书注意描述在古代史上起重要作用的国家、民族线索,对一些小国则有所删略,以免芜杂过甚,不便学生使用。

在本书所叙述的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商品生产、商业也同时存在,在某些地区的某个时代,商业甚至达到相当的发展。不过细小的农耕生产仍是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这决定了古代国家之间的相对孤立闭塞、交往较少的局面。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加,交往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征服与被征服,这种激烈的暴力的交往方式,会在短时期内改变政治地理面貌,有助于打破孤立闭塞的局面。但各国之间的商旅往来、文化的交流,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蒙古人在亚欧大陆的纵横驰骋,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正是因为古代世界在孤立闭塞中仍存在着不绝的交往,所以我们看到当时重大的文化,如儒家文化、古典文化、印度文化都在不断向外扩散,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种宗教更形成世界性的宗教。本书在叙述时力图从纵向上讲清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脉络,也注意说明各民族、国家横向上的各种联系与交往,以显示这是一部世界史,而不是国别史的堆砌。

古代世界各国在原始公社瓦解后大都发展出奴隶制、封建制,但有一些

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各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具特点,有时差别甚大,存在时间也不一致。有的一个社会内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又有多种身份不同的依附劳动者,难以确定以何者为主。根据目前历史学界的研究水平和认识水平,本书上、下卷的划分只能说明是世界上古、中古史的分界,而不是世界史上的奴隶制时代与封建制时代的分界。这样也许更符合历史的实际。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古代世界,这种不平衡尤为明显。总的来看,是亚洲的发展要比欧洲、大陆非洲以及孤悬海外的美洲迅速,有更高的经济水平和更光辉灿烂的文明。到了本编所述时代的末尾,生产力发展加速,人类交往日益频繁,海道渐通,世界逐渐向连成一体前进。这时的欧洲

——特别是西欧的前进步伐开始加快,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