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于道路

1927 年海德格尔写出了他的名作《存在与时间》并标明是第一部。但就在人们等待他的续作时,他的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向,即诗学转向。一般人认为他在 1935 年发表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已流露出诗学转向,但他的诗学成

熟期却是在 1946 年,他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开始了对道家哲学的研究。1946 年夏天,他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合作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于是这位西方有深刻影响的思想家就从四十年代起一再在著作、演讲和私人谈话中极为严肃地讨论老庄之道,并将道视为人类思想的一个伟大本源。道在海德格尔那里首先是路,路是道的别名。他说:

路(way)这个字,也许是古代最早谈到人类心智(keflectiremind)的字,在老子诗意的思想中,这个关键的字就是道。而道正确地说,就是路。

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与老子庄子在道路上相逢。海德格尔哲学也就转向了对自然对大地对天空的关怀,因为老庄那里路就是无就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最高的最根本的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分明感到了有一种最本真最原始的东西存在于混混沌沌、蒙蒙昧昧的原始大一境界。这种境界是难以用语言言说的,它造化万物而不为万物所造化,它实有而又虚无,它神秘庄严而又不是任何意志和偶象,它只能通过万物来显现来证明,因而最高的道就是自然。

路,原本是人类留在大地上的足迹,它是人类探索与生存的证明,它是有形的具体的亲切的。但老子庄子却从一条朴素自然的路出发,开始了思想的精神的探索,引发了无形的抽象的自然的思索。因为自然便是无是全有,

全有又等于无。所以海德格尔说,一切都是路,路这个词隐藏着一切秘密的秘密。海德格尔以路命名的论文俯拾皆是,最著名的就是《林中路》:

林是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许多路。这些路多半断绝在人迹不到之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个人各奔前程,但都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一个人的情形和另一个人的情形一样,然而只不过是看来如此而已。

从事林业者与森林管理员,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误入歧途。

仔细辨认,海德格尔的路有三个特征,第一,在时间意义上,它是原始是往古,因为他的路是林中路,而森林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的原始栖息地, 因此海德格尔用它作为往古原始的象征。第二,在空间上,路消逝在人迹不到之处。路是人走出来的,人迹不到之处的路是整体的任意的路,因此它是最终的路。第三,在人生意义上,人类是存在意义的迷途者,人类失去了原始的路。因此他最终生活在失意的状态里,是对路的迷失。

海德格尔的路是对自然的根本性描述。在历史意义上自然只能是往古, 这种往古是人类的出发点。在空间意义上,路是没有人迹的整体的,它不是创造的,而自然才是终极的整体的。在生存意义上,这样的路是天然是本真是不雕琢是不造作,这样也只能是自然的人性了。海德格尔便是以林中路来象征自然的。

这样的路对于终极的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对道作了深刻描述。庄子笔下的道是一种无始无终混混沌沌的原始状态。《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存在形态是超时空的,它既不存在于时间的链条之上,也不存在于空间的框架之内,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发源。这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甚至没有运动,而只有一片混茫、一片混沌、一片虚无。这正如海德格尔走进没有路的林中。真正的林中路消逝在没有人迹的地方。从有形的道我们到达了一种无形的道无形的路。这是一条根本性的道路,从有形的自然到达了一种无形的终极的自然,这也是最本质的自然。

庄子与海德格尔是在路上沉思的,他们在路上相逢,而这路是自然。海德格尔哲学的自然主义倾向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