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为大

孔子的人伦思想是由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引发的。站在大自然面前, 孔子与其他思想家一样,有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论语·泰伯》说: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天是最伟大的、最崇高的、最庄严的,它超越任何法则之上。但这样的“天”,是自然,不是人的意志与理念。孔子于《论语·阳货》中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他看来,自然是沉默而伟大的,它默默无言却化生万物,最伟大的是最沉默的,所以孔子总是劝导人们“敏于行而讷于言”。“天何言哉”是对自然的诗意而充满哲理的赞美,自然万象总是富有诗意地牵动着这位东方哲人的目光。孔子悉心观察自然,体悟自然,在自然中获得无限启示。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慨然有感:“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强烈的生命意识,升腾于孔子心中,他感受到时间飞逝正如河水东去昼夜不舍,其中流露出强烈的惜时观念。他对大自然倾注了强烈的感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仁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最高的技能是“智”,最高的道德是“仁”,但它们都与自然的山水密切联系。山的品格是仁爱,是静默,是长寿;而水的品格是智慧,是变动, 是快乐。山水融注了人的性格,人在山水中获得启示,自然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明显受到大自然的熏染浸润。他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但他在想到主张不得施行时,他希望的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在理想破灭处,他想到的是乘一叶扁舟而扬帆江海,这是诗意的志向,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在政治绝望的孤寂中,大自然是他的梦想,是他精神的憩园,因此他在自然(天)的面前是庄重的、敬畏的。他曾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为政》

孔子是富有探索和坚持精神的哲人,但他仍然有所畏惧,而最令他畏惧的便是“天”的神秘,天是充溢生机的自然。自然有一种比人更大的神秘力量,因此人必须小心翼翼地敬畏天。顺应天:

获罪于天,无所祷 噫,天丧予,天丧予知我者其天乎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八佾》

《先进》

《宪问》

《述而》

人的主观意志并不是可以任意驰骋的东西,天是比人更有力量更不可抗拒的主宰,而天就是自然。但必须指出,孔子对自然的探索,停止在了感觉的边缘。既然自然的天只能适应感悟,那么对它的言说就是多余的了,因此“六合之外”孔子就“存而不论”了,孔子的沉默乃是源于自然的伟大。而其人格思想也有着自然的品格,大自然是沉默无言的,因此孔子反对喋喋不休的言论,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中,“讷言”便是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那些眉目攒动、能说善道、表情丰富的人往往是缺少仁爱胸怀的人,因此他一再告诫人们要“敏于行而讷于言”,因为最深刻最伟大的思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君子人格必须师法自然的静默。孔子还把自然的道德普及于政治,《论语·为政》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群星灿烂,环绕北斗,孔子由此获得启示:一个政治家必须拥有北斗星一样的从容祥和的辉光,臣民们才能如群星一般向它靠近。孔子观察自然总能获得道德的启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一方面欣赏自然, 一方面又在品味人生,欣赏着人性的美,由此形成了“君子以比德”的人格美。孔子及其后来的思想家都曾钟情于水,并获得了“逝者如斯”“知者乐水”的道德感悟。孔子之后,孟子也充分阐述了观水的理论问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

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故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 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

这里,本于孔子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之说又继续发扬光大。所谓“观水”并不是对水进行科学考察,而是从水的形态流转形式中获得神秘的心灵感动,因此这最终是审美的,是艺术的。孟子眼中的自然之水,是源头活水,它不畏坎坷奋勇向前,它公正无私所到之处一切均平,它有鲜活清明

的生机,有奔腾不息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人类效法的楷模,是人获得力量获得启示的象征物。这样自然与人就再一次在思想里相逢。这种观水的方式深深启发了朱熹,他写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题目是《观书有感》,想必他看的就是孔孟的书了,从而有了对水的新的理解、新的感情、新的升华,这也是孔子“君子比德”的思想,儒家不仅“见贤思齐”,更重要的是向自然学习思想、学习品德。汉代刘向在

《说苑·杂言》中对观水的道德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卑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谿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 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出量必平,似正;愿不求概,似度;万析必东,是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水的流动也是道德的流动、思想的流动、艺术的流动,在儒家道德范围里的一切高尚的名词,像“德”“仁”“义”“勇”“智”“察”“让”“正” “度”等等,在水的意象里全都体现出来,即便是最抽象的道德也永远与大自然融汇一起。从孔子的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出夜空里神秘的星斗,大地上的流水,松柏都曾让他驻足观赏,把一个仁者一个智者的心灵感动,融注于自然界的林林总总中。在这位伟大哲人的注目中,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