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工艺一、陶器和瓷器

陶也叫陶器,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目前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发现了 1 万年前的陶器的残片,说明我国已有 1 万年的制陶历史了。

1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用湿软的泥上能捏成一定的形状,把它里外抹平,然后凉干,经过烧烤可变得坚硬结实。这不但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 也改变了其本质,且具有不易腐蚀、可塑性强、抗氧化和使用时间久等特点。我国早期的陶器以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和磁山陶器为代表。

距今约七八千年的裴李岗和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其壁厚薄不均匀且器物结构简单,器表多为素面,偶有条纹。烧制温度较低, 一般不超过 950℃,且质地松散,粗糙。这时期还出现了陶塑猪头、羊头和画红色曲折纹的彩陶。这说明我国七八千年前的制陶工艺虽然还比较简单粗浅,但已初具规模并有了一定的技巧。

以后相继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绚丽多姿的彩陶器。这个时期陶器出土的有几只鱼纹罐,人面鱼网纹盆和八角星纹陶。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原始社会意识、审美活动和历史现状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到了约 5000 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我国的制陶工艺已普遍使用快轮旋制的技术,使用原料是可塑性较大的黑土和黄粘土。在烧制方面已掌握了控制陶器颜色的方法并延续至今。习见的器形有杯、豆、壶、鼎等。器表仍以素面为主。其中壁厚 1.5 毫米、薄如蛋壳的高柄杯,是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代表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以后的商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各种手工业开始兴起,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因而陶器服务于人类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生活用陶外,还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及墓葬等方面。尤其是在墓葬明器方面出现了大量在造型精美的陶人涌、禽兽俑等。秦汉时期陶器有了较大发展, 尤以陶俑最为著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逼真的形态、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天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陶器曾是人类主要的生活用器,直至 20 世纪的今天,陶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占有着它的一席之地。由于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的出现和日趋广泛的使用,陶器的地位逐渐下降了。但在工艺品领域, 陶器仍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陶器,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且在今天,唐三彩工艺品仍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并日趋广泛地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案几上。另外,作为茶具,陶器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价值。紫砂陶器大致要从北宋算起,江苏宜兴紫砂茶具闻名海内。明代时大彬为一代名匠,他制作的紫砂茶壶为稀世国宝。在今天,宜兴紫砂茶壶是身价极高的茶文化珍品,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始于商代,东汉魏晋时正式形成。早期瓷器以高温色釉,特别是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青釉为特征,白瓷烧制又难于青瓷,长沙东汉汉墓中曾出土疑为白瓷的制品,北齐到隋唐时,白瓷始成自身发展系列。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之说。魏晋南北朝时瓷器被广泛使用。宋代是瓷业的鼎盛时期,当时既有官窑亦有民窑,并形成定窑、钧窑、汝窑、磁州窑、龙泉系窑(弟窑和哥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名窑。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有不少名器存世,如钧窑花盆、定窑孩儿枕、汝窑盘等。哥窑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点,这种流釉、裂釉造成了特殊的装饰效果,为后世沿袭。景镇有瓷都之称,该地原名昌南,南朝时已开始烧制瓷器。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有“假玉”之美名。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窑瓷器供皇帝使用,器底书“景德年制”,渐以景德镇代昌南之称。时以烧影青瓷(青白瓷)著名。元代以烧青花瓷和釉时红出名。宋元明代,景德逐渐成为全国瓷业中心,此后,该地彩绘瓷器成就很高。景德镇瓷现已享誉世界, 为我国目前瓷器主要生产地。